宋秋敬 張智達
摘要:痔病作為一種血管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發病與多種因素相關,但本質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因此,痔病的治療仍是肛腸科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梳理痔的常見治療方法,充分運用中醫內治外治相結合的手段,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
關鍵詞:痔;中西醫;治療方法;綜述
1概述
痔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屈曲和擴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在我國,痔瘡占肛腸科疾病的87.25%[1]。現代醫學對痔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大多學者認為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1)解剖學因素:①肛門位置相對較低,影響肛門直腸部血液回流。②痔靜脈無瓣膜,血液回流困難,導致痔的形成和發展。(2)感染因素:痔靜脈叢的血管內膜炎和靜脈周圍炎使這些血管壁脆化、薄弱,引起靜脈曲張,最后形成內痔。(3)不良的排便方式。(4)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致便秘,嗜食辛辣刺激肛門直腸使之充血,形成痔核。(5)遺傳相關:血管的先天性缺陷。(6)妊娠和分娩過程中痔靜脈血的郁滯、激素致血管擴張等。(7)腹腔、盆腔壓力增高.(8)年齡相關:年齡大肛腸血管、肌肉等組織彈性差,易形成肛門部郁血有關。(9)微量元素鋅的缺乏。目前國內外對痔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但越來越多的學者遵循以下治療原則:(1)無癥狀不治療。(2)先保守后手術。(3)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中醫治療
現代醫學治療痔病無外是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輔以物理治療,而中醫學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且獨到的經驗治療痔病,特別是在保守治療改善癥狀方面。與西醫相比,中醫藥治療痔瘡的方法多樣,如中藥內服、中藥熏洗、枯痔療法、針灸療法等,這些方法損傷小、易于被患者接受,且能明顯緩解癥狀[2]。中醫學認為,痔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導致的,人體氣血陰陽失衡。主要病機為風濕熱邪入侵,導致機體氣血不暢、瘀阻經絡,下注肛門[3]。主要可分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氣虛下陷等證。
2.1內治法
常用內服藥物,多為清熱藥、補虛藥及止血藥,一般具有清熱涼血、祛風潤燥、清熱利濕之功效,如槐角丸、化痔丸、痔寧片、防風通圣丸、麻仁丸等。
2.2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在肛腸疾病中運用廣泛,不僅能有效減少藥物經過胃腸道引起的不良反應,而且能直達患處,具有精、準、快、簡之特點。常用外治法包括熏洗坐浴、敷藥、針灸等。
2.3熏洗坐浴法:本法將藥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藥液作熱敷或坐浴,病變處受到溫熱藥氣作用,血管擴張,促進循環。具有消腫、止痛、活血收斂作用,適用于嵌頓痔的治療。熏洗方藥常用五倍子湯、苦參湯等。
2.4敷藥:把藥物直接貼于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本法能使藥力直達病所,還可使藥性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治病。具有療效滿意、使用方便、安全綠色等優點[4]。常用的外敷藥有五倍子散、四黃膏、黃連油膏、玉露膏、通用消腫散、金黃散等。
2.5針灸治療 近年許多醫家在治療痔瘡的方案中也加入了針灸療法,不論是針刺、挑刺、艾灸,還是耳穴壓豆、穴位注射等,均有較好的療效常用的穴位多選用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及經驗有效穴,如長強、八髎、承山、百會、秩邊、足三里等[5]。針灸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雙向良性調節、操作簡便、安全、經濟等優點[6]。
綜上所述,痔病患者可選擇的中西醫治療方法眾多。在西醫治療方面,口服藥物治療較多,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手術治療有其特有的適應癥但易復發,物理治療作為輔助治療,療效局限。中醫方面治療,治法多樣,副作用小,療效確切。內治法主要是針對不同患者病情辨證施治,這樣既能有效緩解痛、癢等癥狀,又能從根本上調整人體氣血陰陽,但目前尚無標準化治療方案,見效慢,依從性差,療效差異性大;本病的外治法,方法多樣,簡便安全、經濟省時、耐受性好、療效佳、副作用小及易接受等,具有西醫治療所不具備的優勢。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在治療痔病方面,中醫藥有著較大前景,但目前基于循證醫學以及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仍然缺乏,統一而規范的安全評價體系仍需探索。
參考文獻:
[1]安阿玥. 肛腸病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2]關威, 李師, 張曉明. 中醫治“痔”的古代文獻研究[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7,31(06):10-13.
[3]賀春菊, 梁勁軍, 李洋, 等. 痔病的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用藥規律[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7,23(01):14-17.
[4]韋麟.外敷療法臨床應用[J].中醫外治雜志,2005(01):29-32.
[5]桑偉, 鐵寶霞, 高峰, 等. 針灸治療內痔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 2020,40(06):956-959.
[6]蔣香玉, 粟勝勇, 母葉, 等.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機制研究概況[J]. 河南中醫, 2020,40(02):3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