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一直以來,單純的學校教育常態化,幾乎完全成了一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教育對于人立足社會而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決定著一個人的終身作為與幸福。社會上“拔苗助長”式追求孩子成長的“初速度”,“孟母三遷”式搬家擇校等種種現象,體現的是“幸福來自高薪,高薪緣于高文憑,高文憑出自有名高校”之人生觀、價值觀,折射的是家長的焦慮,但無須一味苛責家長,我們要回到教育的底層邏輯而究其根源——教育的基礎價值與根本目標究竟是什么?單純的學校教育能否作為人一生教育的全部?學校的每一門應試學科中,“立德樹人”之教育初衷又能否承載與抵達?紅彤彤的各類各級教育畢業證在證實“才學”的同時,又能否證實“德行”?
或許,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啟迪,此次災難面前,無數抗疫英雄為國為民舍生忘死,無私奉獻,他們體現的才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生三觀”,這是我們現代社會的基本支柱與需要??挂咦屛覀兌匆娏私逃幕A價值與根本目標:教育旨在激活生命之優秀素養與美好情感。基于此,單純的學校教育,特別是學科知識之應試教學是難以承載與抵達的。
“疫情危機”也是“教育契機”,線上教育讓改變悄然發生。
難忘突兀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繼而湖北封閉,其他各省相繼封閉。春節,我們就這樣被迫宅在家中度過。接下來的春季開學則是推遲再推遲。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學校不得不進行“課堂轉移”、教學轉型,于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線上教育上演,沒有預演,這是“真刀真槍”的實戰考驗,個中滋味,驀然回首,令人省思。
省思一: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在線教育之于教師,凸顯“教法自然”
戰疫情,續教學。教師在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下,積極投入工作,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得到全面而廣泛的實行,但是,全國很多地方都暴露出了信息化教育領域中的缺憾,絕大多數中小學、高級中學的多媒體教室幾乎都是“僅此一間”,即使是各類高校在此方面也是捉襟見肘,更不要說在廣大的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由于受網絡條件、家庭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局限,線上教學勉強進行。盡管學校多媒體教室缺乏,一些家庭沒有網絡,教師們還是憑著自己對職業的崇敬,依然擔負起了教育的神圣使命,他們建立班級學生微信群,建立班級家長QQ群,有的學生由于家庭困難,沒有智能手機、網絡,教師就以發短信、打電話的方式進行教學,有時候教師還讓巡邏人、配菜員傳遞作業本等。在這樣自然的教學中,教師心中完全沒有以往學校課堂教學的程序化、模式化,隨時隨地開展著教學。除了線上群體學習外,多數學生還單獨與教師在線自由交流,進行點對點的問題探討,這是教師一對一的“因材施教”,此時,教師憑仗的是自身才學與經驗,可以說是隨時隨地“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教法自然”之教風在這次疫情期間展現得淋漓盡致。
省思二: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在線教育之于家長,凸顯“家校合作”
家長在教師的引導下配合教學,積極參與了“家校合作”“家校聯動”。疫情期間,教師與家長隨時聯系成為常態化,各個學校也建立了“教師、家長、學生共育共生”機制,健全了有關“家校合作”的各項制度,以及制定了對于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的常規考評新標準等。教師在與家長的日日交流合作中,以自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吸引著家長,引領家長“當好家長”,引領家長做“懂孩子”的伙伴型家長,引領家長做“師者”型家長。由于長時間的密切配合,共擔教育學生之任,教師與家長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理解與尊重的良好關系,家長也因此清楚而明白地了解了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風格等。家長成了懂教師、懂教育的家長,同樣,教師成了懂家長的教師。此外,疫情無情人有情,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生命災難面前,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三者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支持與鼓勵而建立的感情,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育人質量的提升。疫情隔斷的只是距離,卻隔不斷身心,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地交流學習,體現教學相長,真正高效率地發揮了“家校合作”的教育賦能作用。
省思三: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在線教育之于學生,凸顯“學而不厭”。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以及家長的監督與配合下,自由地開展線上學習,好比重新回到了“拜師學藝”的原始教育。學生因“課堂搬家”而進行線上學習,表面上是疫情時期的被動行為,而實際上,幾乎所有學生都是以飽滿而積極的心態參與其中的。線上學習的“新鮮感”、師生授課的“距離美”及無拘無束的“無形課堂”之“自由感”,催生了學生全心全意聽課、認認真真作業,皆體現出學而不厭。由于“新鮮感”,學生時時牽掛線上學習,據我們的體驗與了解,很多學生要求提前在線上課,不愿按規定學習30分鐘后下線,他們對于教師的在線課堂教學總是“提問”不斷,有時候學生爭相與教師討論學習,或許本心就是出于視頻對話的新鮮感。由于“距離美”,學生天天思念教師,除了在線學習的時間,眾多學生總是以請教學習為由主動電話、微信聯系教師,他們非常愿意與教師視頻親近,就連以往課堂上一言不發的靦腆內向的學生,都能大膽與教師微信溝通方方面面的問題。可以說,教師與學生平等而自由的互動交流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自由感”,學生居家學習放任而灑脫,沒有課堂嚴肅氣氛以及“同學優秀映射”等諸多壓力,學生生命之個性與天性綻放,學生的聰慧在自然的狀態下得到了全能發揮,學習也自然“一點即通”,“學而不厭”油然入心。
省思四: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在線教育之于學校,凸顯“無為而治”
各級學校宏觀掌控,合理安排教師進行線上教學,進行線上管理。教師之于學校,沒有以往諸多的會議、各項檢查督導以及附加的各項任務等,教師心無旁騖,海闊天空。在半年多的線上教學中,廣大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悄然消失于無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學校無法實施各種有效管控,好多事想管也管不了,只能少管甚至不管,以至于半年來,教學上幾乎出現了“沒有競爭、沒有評價、沒有督導”的低管理的教育原始狀態,所有教師也似乎感覺到了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完成學校分配的教學任務,感覺自己似乎與學校集體分割,已然獨立,對于自己的班級學科任務教學,猶如在外單獨帶兵打仗一樣,不得不自立而擔當起教書育人的使命。再者,學生以及家長的信任與鞭笞,也促進了教師自身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的認知與提升。故而,沒人管,教師也能自覺履行作為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事實上,在疫情期間,廣大教師除了自覺完成教學任務外,同時還鮮明地起到了作為“靈魂工程師”的社會道德、文化精神的榜樣引領作用。也就是說,學校對于教師的“脫管”,恰恰是真實地實行了“教育減負”,學校無形中達到了“無為而治”,從而讓教育實現了一段時期的生態回歸。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次猝不及防的挑戰,這場災難于教育而言,卻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生態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疫期教育給予我們太多的砥礪與認知,我們不得不反思內省,我們對于生命的內涵、教育的本義與價值追求都需要再探尋、再認識。
抗疫讓我們洞見了教育的基礎價值與根本目標
久違了,我們的校園!2020年9月1日,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在學校冉冉升起,重返校園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盡快恢復與適應學校教育,適應那些以往作為慣常的“應試升學”之課堂教學,教師、學生都需要一個過程,而回味省思長達半年之久的教育教學之全新體驗,我們生發了對教育新的思考與追問。
思考與追問一: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教學適合學生?
談及學生的教育與未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內心期盼。家長們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份高薪工作,不比別人過得差,至少比自己要過得好”的心情已普遍達到焦慮的狀態。緣于這樣的焦慮,家庭給予了學生“超負荷”的學習任務及心理重負,如擇校、特長培養、假期補課等等,而這些重負對于學生而言,在很多層面禁錮了其自由與天性,使得學生不堪重負。記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倍诋斚?,疫情期間的舒暢教育正好歪打正著地迎合了學生的嬉游天性。據了解,幾乎所有教師都有同感,滿以為學生在家不會自主學習,而恰恰反之,教師都發現自己的學生一下子懂事了,聽話了,長大了。其實不然,學生本來如是,只是教師以往對學生不夠了解罷了。何至于此?稍加揣度,其原因在于以往學校教育嚴肅、拘謹,而疫情間無意的線上教育放任、舒暢,學生恰恰是因為教育放任才“學而不厭”。再說,嬉游乃生命本真,教育乃滋潤生命之乳汁,對于生命渴求本真教育之要義,近代美國教育家杜威這樣解釋:“教育幾乎是在人出生時,就在無意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人的能力,熏染人的意識,形成人的性格,鍛煉人的思想并激發人的感情和情緒?!贝搜灾鳎航逃褪窃跓o意中順應學生的身心自由發展規律,如水一樣“隨物賦形,潤物無聲”,就是潛移默化的。教育不是讓人學會如何競爭生存,而是讓生存的人學會如何做人,當今“以分數考評量化”的教育是有悖生命教育宗旨的,這樣的教育不適合學生,而疫情期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立、在社會事件中深受感染,這看似“脫韁”的教育恰恰是學生所適合的,因為學生身心是自由的,“人之初,性本善”,童心無邪,學生所需要的是實在的“立德樹人”教育。
思考與追問二:當下的教育或許真的忽略了教育的主體——“立德樹人”?
“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唐代孟郊登科后的喜悅表現。如今,“登科”喜悅表現之重演大量出現:身著狀元袍服,打馬游街有之;敲鑼打鼓放鞭炮,八抬大轎走鄉亦有之,可說是仿古慶賀盛行;還有的就是在“抖音”網絡平臺直接曬出自己高考的高分數以及錄取通知書,至于升學宴,那是高職高專者都可以大肆為之的。何至于此?名校之故,文憑之故,以為高文憑便擁有了高薪!而名校的文憑放在教育的天平上面,其質量真的優于普通院校嗎?回答是否定的。無論是“985”“211”高校還是其他院校,各有千秋,所謂“文無第一”,真正的教育質量是不能用分數高低來比較的,因為教育是用來培養人的,不是用來衡量人的。我們教育的主體是“人”,不是“分數”,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也是“人”,也不是“分數”。在這次抗疫斗爭中,無數抗疫人顯示的是高度的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友愛情懷,特別是那些白衣天使,是他們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這人、這精神,祖國需要,人民需要,而這就應該是我們教育的主題與主體。我們的教育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就要迎接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挑戰,我們要教育學生尊重生命、關愛他人、敬畏自然、保護環境,這是一個現代文明的社會人應有的品質?!暗掠秊槭?,生命第一”,才是我們倡導教育的主體,至于社會上奉行“分數第一,文憑至高”,那是眾多家長迷信的功利化教育?;蛟S,我們當下的教育取向,沒有區分大眾化教育與科研型人才培養教育,以至于一些家庭對自己的子女抱有過度的期待,從而助推了社會上功利化教育思想的衍生;又或許,我們真的忽略了“德育為首,生命第一”之教育主體,因為在各級教育考試與考核積分中,德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所占分值很少,使我們的教育成了智育的專享。
思考與追問三: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是一次生態化的“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嗎?
近幾年來,國家相繼出臺有關減輕教師負擔、學生負擔,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政策、意見,讓教師潛心育人、學生自然成長。而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真正讓教育減負成為現實。學生在家學習,教師在家上課,不用起早貪黑,一個隨心地教,一個自由地學,而且上課的時間大量減少,學生可以少做作業早睡覺,教師也無督導檢查、聽課培訓等方面的累心應付,可以說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態的教育現實,就是一次生態化的教育實踐。經過這次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體驗,我們應該反思,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需要那么多教學內容?做人永遠是第一位,這和我們當下倡導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是吻合的??墒菫槭裁次覀兊慕逃砟羁偸请y以貫徹到教育實際中呢?教育思想都是教育家提出來的,而教育家的思想成了典籍,裝幀精美地放在了書架上,“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還沒有完全滲入到每一位教育者以及家長的內心。在舉國抗疫背景下,眾多抗疫故事成為很好的教育范例,給學生上了一堂“人生大課”,其間飽含了諸如有關生命的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衛生教育以及關涉人的生存、生活、價值以及敬畏自然等,一系列的“無形課堂”都遵循了教育規律,而立德樹人就是教育生態的具體體現。或許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啟生態教育的契機,我們教育的發展方向真的會因這次生態化的教育實踐而發生變化,甚至或將成為真正“立德樹人”教育的開始。
思考與追問四:推行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云上學校”能更好體現“立德樹人”教育嗎?
疫情期間的教育以學生居家自主學習、教師線上教學為主,學生線上學習是積極的,由于積極故而學得認真。學生在線上聽教師講課學習之余,也積極自主地利用非上課時間在線閱讀其他大量教育內容,他們觀看視頻、閱讀文章、點贊發表觀點等這些都是線上學習,學生的學習獲得感顯著上升。限于應試科目,從期末考試的情況來看,對比以往的學校課堂教學,其各方面成績并不遜色,也就是說,線上與線下的課程教學成績基本上無差距。為此,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學習強國”推行的方式,讓學生隨時隨地自主進行網絡學習。因為網絡平臺不僅可以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還可以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完成順序、時間消耗等。只要我們能提供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各地各校的優質線上教育資源,就可以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的需求。只是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資源、硬件資源都顯匱乏,各方面存在短板,這些都有待于改善。盡管如此,我們的線上教育態勢還是良好的,師生時時、處處線上學習,我們在砥礪中積累了經驗,收獲了啟示。再者,疫情期間的半年來,我們也感受到在線教育是可以保障孩子正常學習進度和一般效果的,更重要的是線上教育、好人好事之類的社會事件等正能量浸染,能充分體現“立德樹人”之教育理念。如果我們加強學生線下自主而自律學習的教育養成,學校加速課程與資源平臺化而創設“云上學?!保骈_展線下課堂理論教學與線上課外家庭以及社會教育實踐相融合的新常態化教育,那么,教育就完全可以從“超負荷”的“現實學校之應試教育”走向實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生態”的“云上學校之立德樹人”教育。
省思而追問,柳暗而花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災難,各行各業因之受到了很大沖擊,但在這特殊背景下“無奈”而開展的特別教育,恰恰是一次難得的“回歸生命本真,追求教育生態”之“立德樹人”教育實踐。這次實踐,讓我們發現了諸多值得我們警醒、探討、認識的教育因素,而這些因素或許正是我們所忽略的最重要的教育主體——“立德樹人”。省思疫情期間的全新教育體驗,檢點疫情常態化下的系列教育追問,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回歸生命的源頭、實行“立德樹人”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摒棄“應試文憑”教育的必然性。如今,疫情已呈零星散發,而新冠肺炎疫情留給我們的生命傷痕、歲月記憶,特別是抗疫精神將促使我們以系統的思維、生態的視野重建教育價值,刷新社會用人標尺,讓教育回歸生命本真,從而使生命更精彩、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