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月
(鞍山衛生學校 英語教研室,遼寧 鞍山 114000)
結合英語時態進行分析,相關語法在應用期間可規劃為兩個維度,分別為體、時。時主要表示為時間,而后者則可表示為動作。將二者充分融合,這時也就表示英語時態系統的構建完畢。
首先,在英語時態中,“時”的基本表現為現在、過去、將來以及過去將來,而體,則為一般、完成、進行以及完成進行,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我們需先掌握時,而后掌握“體”的基本內容,通過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以及過去將來時為基礎,掌握其分支結構,以保證英語中的時態被完全解讀。例如,在一般現在時中,其作為一種作為普通的時態,可表達慣性發生的動作以及狀態,像“We get up at seven every day(我們每天7點起床)/We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我們每天都吃早飯)”中所指,這句可表現出一個慣性的動作以及習慣性的行為,而“I need to take medicine because I have a cold(我因為感冒了,所以要吃藥)”中前者是前因,將感冒作為一個動作,則吃藥是在感冒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維持正常生命體征的狀態,這樣可表達出一般現在時的真實意義。根據時態的變化來增加掌握其基本用法。其次,在一般現在時中僅存在慣性動作以及經常存在的狀況,而一般過去時,則主要講述在過去時間段內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存在的狀態[1]。
那么,現在進行時,則主要表達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如正在說話的時刻、正在進行的操作以及正在發生的情景等。將其歸屬于基本用法的范疇內,這樣可方便我們將時間范疇內進行的行為,發生的動作進行表達,使一般現在時成為進行時和現在完成時的開展基礎。我們可根據本人所處的時間范疇來規劃出所需表達的動作,在已經發生的實踐中,表達出過去時、將來時,這樣方可全面地對英語語法進行學習,準確地闡釋英語時態延伸的認知轉喻[2]。
最后,可闡述英語中的可以延伸的時態,現在時刻僅包括一般過去時,而過去則包括一般現在時、現在完成時、現在進行時,將來則與過去時的狀態相同。根據上述要求可知,在現在時間內出現的動作,皆可運用英語中的現在時態來闡明,通過一般過去時的表達方式,闡述過去出現的動作。因此,在英語時態延伸過程中,不僅可以應用過去時態的表達方式,更可以通過一般現在時的方式,表示現在進行時、現在完成時中的時態要求,保證將來的動作進行規劃。同時,亦可結合一般將來的時態進行分析,通過以上三種形式,凸顯出不具備英語語法的獨到之處。另外,需分別闡明不同時間段、不同情境中的英語時態延伸狀況。所以,我們可掌握已經發生的不同動作方式,利用替代的方式將時態中的動作進行指代。例如,“she is getting up at seven this week(這周她七點起床)”,但在現實中此段話應為:“she gets up at seven this week(她這周七點起床)”[3]。
雖然語句上變化不大,但是可通過持續發生的動作來進行替代,凸顯出重復發生的動作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由此可知,英語時態延伸的原因,是隨著人們的認知而產生變化。曾有語言學者表示,人們對概念的掌握程度是與自我認知息息相關的,英語時態延伸概念的解讀源自人們自身的體驗,可結合動作、行為、感知等,賦予英語相應的時態延伸經驗。簡而言之,人們在英語時態延伸環節,會根據當下的時間、地點以及周邊事物正確地認識它。通過現有動作,表達出非現實的動作,這樣即可展現出英語時態延伸的原因,其是隨著人類的認知而發生改變的,是一個從實延伸到虛的過程。反之,亦存在相反的狀況(存在于少數情境中),人們通過替代的方式,將現在時態向著非現在時態進行轉變,也就是說從虛延伸到實,在替代過程中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但仍可讓人們掌握新事物的發展形勢,保證人們加深現有事物的印象,從而通過英語時態延伸機制來賦予相應的隱喻機制,增加在轉喻環節的理論以及哲學依據,確保時態延伸的探討工作的正確,進而達到深入討論時態延伸的目的。
英語時態延伸的轉喻主要表示為整個事物中的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聯,其通常情況下作為一個概念域存在,所以轉喻相對不夠全面,可通過替代的方式,用一個部分(A)來比喻另一部分(B)(具體操作如圖1所示)[4]。
除此之外,轉喻關系亦可表達為某個整體內,利用部分事物(B)來替換部分事物(A),由此來泛指本事物的整體(具體事物轉喻替代圖如圖2所示)。同時,可加強對轉喻及隱喻之間的關注,了解二者之間的差別,其中轉喻主要表現為事物本身的部分(A)與部分/整體(B)之間關聯,而隱喻則與之不同,其主要表現為虛擬與現實的寫照,其中的事物常作為對應關系存在[5]。
通過擬定的形式將不同事物進行關聯,則為隱喻,而如何通過一個動作去闡述下一個動作是否為轉喻呢?我們可通過探討的形式,給出肯定回答:“是的”。通過腳本理論的形式,方可知曉某一情境內的時間維度,運用考察的方式方可得出事物運行期間的初始點、中間過程以及結束環節。掌握這一系列操作的行為以及后續效果。這時,就可根據當時的語境來表達出不同時間范疇內的動作、行為,這樣即可通過人們的行為、言語表達形式,闡釋出英語時態延伸中的轉喻現象。
2.1 分析時態。為切實了解腳本理論,可通過英語時態分析的方式掌握“時”和“體”(即為動作運行的狀態,重復發生的動作易被規劃在內)。運用兩個不同的維度來敘述出轉喻行為,確定此動作是已經發生or正在進行,或是作為已經完成的動作存在。我們可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闡述替代動作,其中重復動作為“You were on your way to dinner(你正要來用餐)”,而被指代的一方,則為已經完成的動作如“You’re here for dinner(你是來用餐的)”一個表示的是重復動作,正要進行的動作,而另一段話則表示已經完成。這樣一來,可通過已經完成的動作代表重復發生的動作,即使兩個動作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仍可以達到指代的目的。
比如:“I was want to help you(我是想幫你)”與“I want to help you(我想幫助你)”中所指,前者為已經完成的動作,而后者則為正在進行的動作,通過指代的方式,以展現出此語境中的腳本理論行為,不論在此期間發生何種問題,是正在進行、重復動作亦是已經完成的動作,其都應處于一個腳本內,只是存在于此腳本的不同位置。所以,不同區間所發生的動作及行為,是互相替代的關系,屬于轉喻的范疇,不存在隱喻關系。
2.2 時態的替代。從邏輯分析的層面上進行考慮,重復發生的動作不論是間斷的,還是延續的,其都正處于動作進行階段。可根據動作在時間領域內的重疊效果,分析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語義關聯,保證重復動作具有一定的延續性,確保各項動作指代操作合理地表達已經完成的動作,這樣可在英語時態延伸環節進行表達,使英語詞性得到相應的延伸,表達出語法轉喻的實質作用,保證下一篇章的探討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另外,需根據英語的時間動作來分析時態,以替代的方式,掌握一般現在時、過去時中的詞性變化。例如,在英語動詞內,若存在過去式則結尾處會銜接ed,而現在時結尾處會銜接s。同時,像“can、must、wil、shall”等都歸屬于一般將來時的范疇內,其不具備曲折變化。而“be to/be going to等”,則被規劃于情態動詞領域,表示即將要發生,正在進行的事情,具體一定的表示時態意義。所以,我們可根據具體的動詞時態進行替代計劃,使動作作為將來時的替代因素之一。
由上述內容可知,“體”基本可表達出英語時態延伸的轉喻特性,而“時”則主要表示時間的先后順序,其通過論證的方式來凸顯出英語時態延伸的轉喻特性。鑒于此時態延伸在時間、語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別,在物理上可通過點、線、面的方式進行動作的區分,將點規劃為現在,而線則為將來及過去所要發生的事情。但三者在同一平面內,則將重疊區域統稱為面,以保證在物理范疇內,將現在發生的動作、時間以及未來的時間進行規劃,這樣方可找到時間上的跳躍,確定好重疊區域,方可掌握將來時態下,所需越過的現在時間點。這樣則通過過去時間、現在時間來到達未來的時間,介入將來的時間范疇,以展現出時態延伸。
2.3 轉喻認知機制。轉喻認知機制是基于英語時態延伸之上產生的,在語法上“now”主要指某一階段的時間。例如,“We're working right now(我們現在正在工作)”,這句話即可表達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動作。在語義上存在一定的時間重疊階段,從而發現是從現在—未來的重疊,也就是現在時與將來時,因此我們可掌握此階段內的時間出現的指代關系為轉喻關系。同時,可將其規劃在統一平面內,歸屬于同質范疇,突顯出句子層面的不同之處。
例如,“Xiao Ming is always complaining about not having enough time(小明總是抱怨時間不夠)”與“Xiao Ming kept complaining about not having enough time(小明不斷抱怨時間不夠)”中句子層面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第一段感情色彩更加濃厚,表達出人們正常交流中的情緒,而下一句則為說明事實。因此在“is always complaining”與“complaining ”不存在同質狀態,而是存在于一種隱喻機制。因此,英語時態延伸中的隱喻特性與轉喻關聯密切,二者間并不存在矛盾。我們可將其規劃為一個階段內的時間映射,只是在概念領域存在一定的微妙變化而已。這樣可突出其真實的指代關系,使英語時態延伸過程中的組成元素、界限更加分明,運用動作發生的狀態,使將來、現在、過去變成一個獨立的整體,以達到總結轉喻認知機制的目的。
可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在英語時態延伸中具有出發目的的動詞都可被規劃為趨向動詞,如go/come/move/atart/leave/want等。其主要表示進行時—將來時的轉變,其正處于準備階段,具有一定的延續性意義。例如,“I want to eat(我想吃飯)”,本段話可表示一個準備的過程,我、想、吃飯,其可跨越時間,通過一個動作去指代另一時間內所要做的事情,這樣表達更易被受眾接受。
過去時及一般將來時,在轉喻認知機制方面而言,可通過持續的動作,將時間進行轉換。譯為:“Class is in session(正在上課)”和“Get ready for class(準備上課)”,二者歸屬在同一腳本內,一個是正在進行或已經過去的動作,而另一句為將來要去做到動作。由此可知,部分存在轉喻的關系,通過趨向動詞的應用,表達出將來所要做到事情,其不僅限于“be going to”結構,可運用趨向動詞的推廣而表達一般現在時。同時,在詞語搭配環節并不發生沖突,我們可根據實際語境以及動詞、句子的組合形式進行分析,保證從句的英語時態延伸環節的正確,進而體現出時態延伸的轉喻特征。
一般將來時的基本表達形式為:“主語+am/is/are+to+動詞原形/+現在分詞等”。其通過英語時態延伸的形式,表達出將來語境內要發生的事件、動作以及狀況。例如,“I’m going to Beijing tomorrow(我明天要去北京)”,以此可知,通過具有將來時間的狀語,來表達出沒有時間狀語的意義。此時可根據整段話的含義,判斷出未來所要發生的事情。因此,不論是讓步狀語、時間狀語、比較狀語等,都可用于語句的替代,將一般現在時轉換為一般將來時,保證整段語句滿足語境變化要求。這樣一來,可根據人們對心理時間、世界時間的定義,來開展英語時態延伸。這也正是英語時態延伸的主要動因。
綜上所述,為保證英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應加強對英語時態衍生延伸環節的思考,讓學生掌握一般現在時,及英語基本構成與動詞用法,制定相應的英語一般現在時用法補充方案,保證各項語句與之間的關聯度。若未落實到位,不僅會阻礙后續英語內容的學習,更會出現時間范疇形式的混淆問題。因此,明確轉喻方式,加大其概念、意義及用法的學習,以解決一般性的認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