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璐
摘 要:只要國家不消亡,愛國主義就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進入全球化時代,國家間政治往來、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國內結構調整加快,利益沖突加劇,價值觀走向多元。人們在要不要愛國以及如何愛國的問題上出現分歧。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深厚的情感,它需要在法治框架內進行理性表達。在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中,情與法的沖突不可避免,主要表現為心理與行為、激情與理性、偏倚與包容、崇高與底線的沖突。新時代愛國主義既要情感支撐,也要法律保障,在情與法的交融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情感;法律;新時代;愛國主義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15
中圖分類號:D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2-0081-06
愛國主義是人類美好的情感,它使人們緊密團結在一起,不惜犧牲自我來傳承生命和文明。可是,全球化背景下社會思潮風起云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成為一些人追捧的價值觀,國家、民族的意義遭到質疑和忽視,愛國主義情感走向淡薄。同時,網絡社區關于愛國主義的議題容易產生情緒感染,引發失序的網絡愛國生態。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但也要“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新時代愛國主義既是個體化情感表達,也是公共理性的產物。只有在“情感滋養”與“法律保障”的雙重作用下,人們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內涵與特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具有與以往不同的內涵與特征。
1.何為新時代愛國主義
新時代愛國主義除了表征時間節點,還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是它的第一層內涵。哈貝馬斯指出:“民族首先是一些有著相同起源的共同體,他們定居在一定的地域,并構成鄰里關系;文化上擁有共同的語言,風俗和習慣?!盵1]民族在產生之初只是血緣和地緣共同體,在與國家融合的過程中成為了政治共同體。真正的國家是建立在人民民族意識覺醒的基礎上,即人民認識到自己屬于這個民族,有歸屬感和集體感。一個人無法對本民族產生認同,又談何能夠認同國家。當人們認識到民族與國家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認識到民族除了繁衍生息功能,還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時,便實現了民族與國家的一體化,這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一個標志。
國家與公民的關系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第二層內涵。國家產生、民族意識覺醒與公民身份認同是休戚相關的。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憲法頒布,規定了民族團結、公民權利和國家職能,中國人被真正賦予公民身份。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加深,人們從歷史命運共同體的同胞開始走向政治法律共同體的公民。國籍是公民取得合法身份的前提,而公民身份的獲得可以為其帶來切實的利益保護及實現。因此,愛國與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是雙向的。
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第三層內涵。全球化時代,一些人開始唱衰愛國主義,認為國家開始走向消亡。其實,全球化讓我們對現代國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國家不僅僅是處理國內事務的機構,它的職能更多反映在國與國之間關系的處理上。全球化是資本和意識形態的雙重輸出,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應時刻警惕資本主義國家新的侵略形式。另一方面,要以包容的姿態看待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往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2]表明了中國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而是兼濟天下的。因此,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應有之意。
2.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特征
第一,文化認同與政治要求相統一。楊度在《金鐵主義說》中指出:“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3]新時代的文化認同除了傳統文化認同外,還包括社會主義精神文化認同。此外,愛國主義還是政治要求。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平等被寫入憲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政治制度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決策上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第二,愛國與愛家相統一。家國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抖Y記》言:“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4]雍正歙縣潭渡孝里《黃氏家訓》云:“治家當至誠無偽,至公無私……勿懷偏徇之念,勿使狡詐之謀?!盵5]《放翁家訓》記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盵6]中國歷史上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以身許國”“烈士之愛國也如家”的愛國將領。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倡愛國與愛家相統一,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幸福,家庭才會美滿。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再次強調:“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盵7]
第三,愛國主義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國家不僅是文化共同體,還是政治共同體,需要一系列制度設計。中國近現代史是喪權辱國的歷史,如果沒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支撐,國之不存,民將焉附?社會主義制度一直在繼承中創造發展,擁有以往一切社會制度的美德,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擁有世界主義胸懷。我們在享受和諧安定生活時難道不該心懷感恩和憂患意識嗎?難道不該積極維護愛國主義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嗎?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的雙重維度
1.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情感維度
項飆在《普通人的國家理論》一文中指出:“中國的老百姓將國家視為情感與道德維系的對象,而非西方意義上立足于契約的國家想象?!盵8]不論是古代的忠孝精神還是新時代的奮斗精神,我們習慣從情感上定義愛國。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情感維度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新時代愛國主義是自發的天然情感。愛國主義者把祖國比作母親,對待祖國的感情就像對待家庭、家鄉、父母的特殊依戀之情。這種原始情感構成了愛國主義天然情感的首要維度,是非政治性的、個體化的。當我們看到國土被踐踏、民族被侮辱、國旗被損毀、同胞被欺負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涌出憤怒、痛苦、同情、憐憫等情感。這種天然的自發情感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不因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它鑄就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和團結進步的中華民族。
新時代愛國主義是倫理的道德情感。在愛國意識萌發時自覺地將其轉變為一種穩定、深刻、持久的道德情感。把愛父母與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愛國旗、愛國歌、愛人民、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相結合,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與一切分裂祖國、抹黑社會主義、背叛黨和人民的行為斗爭到底。新時代愛國主義一方面要重構以孝親為核心的家庭倫理,另一方面需要增強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的國家倫理的情感認同。
新時代愛國主義是特殊的共同情感。說其“特殊”是因為很少有一種人類情感能夠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形成一種有別于民族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公共善”。愛國主義不遺余力地保護著自己的文化傳統、人民利益和國土安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但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并非是不加批判地盲目忠誠,它會對照“公共善”對當下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進行反思。它會認可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愛國主義,不會產生恃強凌弱、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新時代愛國主義與“西方資產階級所強調的民族主義意識有著本質區別”[9],我們不能混淆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界限,更不能以個人主義消解愛國主義,這樣將無法建構集體和個體層面的共同情感。
2.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法律維度
現代國家是以合法性為基礎的抽象權力機構。愛國主義單純依靠倫理情感難以維系,需要法律的出場。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法律維度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底線維度。底線維度是指新時代愛國主義要以憲法和法律為底線,不能逾越。首先,新時代愛國主義要按照憲法和法律的價值取向作出合法性判斷。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判斷一種行為是否愛國,要有法律的思維方式,看其是否以合法性為起點,是否以公正為核心。其次,新時代愛國主義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內容作出合法性判斷。我國憲法序言明確表述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構成,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在構建國家的整體性和正當性。除了憲法對愛國主義的宣告外,其他法律法規對愛國主義也有具體規定。最后,新時代愛國主義要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判斷。我們在表達愛國情感,付諸愛國行動時需要程序合法。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包容性維度。法律雖然嚴格,但它卻是最具包容性的規則體系,它倡導人人生來平等,不因民族、種族、信仰等差異而受到歧視。首先,新時代愛國主義法律能夠促進民族團結,包容民族差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問題,有不少是由于群眾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釀成的。”[10]新時代愛國主義法律是維護民族團結的紐帶,使愛國守法成為他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其次,新時代愛國主義法律能夠捍衛國家主權,增強國際合作交流。新時代愛國主義法律規定國家對內有權選擇社會制度、制定國家法律、管理本國公民的權力;對外有權獲得國際認可、防止別國侵略的權力。只要遵守規則辦事,就不會抱持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是霸道的普世主義。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權利維度。進入法治社會,愛國主義繼續被轉化為具體的法律義務和責任,“義務承擔”成為愛國主義的一個鮮明特征??墒牵瑔渭兊牧x務要求已不足以激發現代人的愛國熱情,甚至會壓制人們遵守義務的欲望。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公民的一切合法權利不得侵犯。要防止法權被虛置,必須將字面的規范轉化為現實的利益,告訴人們愛國不只是義務,還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為國家的主人,你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國家政策和法律,你在為國奮斗、為國捐軀時法律會堅決保障你的合法權益不受傷害。新時代愛國主義之“愛”由被動走向主動,從感性走向理性,從片面走向全面。
3.情與法的沖突:新時代愛國主義無法逾越的難題
情感與法律構成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雙重維度,但是二者自古以來的沖突、矛盾從未消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動機與行為的沖突。人們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會出現“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情況。有人打著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幌子為自己謀取私利;有人成天只會喊愛國主義口號,卻不去付諸愛國主義行動;有人表面上裝作愛國愛黨的模樣,背地里卻是出賣國家利益,損壞黨的形象的兩面派。
激情與理性的沖突。有學者認為:“愛國就是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對祖國充滿激情地愛,甚至是狂熱地愛?!盵11]激情有助于迅速凝聚人心,但卻不利于理性判斷。在激情狂熱之后,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復興、人民的幸福思考謀劃,奮斗終生。除了激情,愛國還需要理性。理性可以讓人保持清醒頭腦,合理預測自己行為的后果是否會給國家、他人帶來負面效果,防止愛國之行扭曲愛國之心。
偏倚與包容的沖突。愛國主義者會有一種民族優越感和自豪感,認為本國的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科技發明、人種基因優越于其他國家。不可否認,這種偏倚性鑄就了愛國者的忠誠,激發了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維護,但我們要警惕它成為狹隘民族主義的導火索。國家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不能盲目擴大愛國主義情感的狹隘性與自私性。
崇高與底線的沖突。隨著愛國主義法律逐漸增多,底線思維成為人們愛國的思維方式?!胺o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即自由”,遵紀守法是現代公民愛國的基本要求。底線思維讓人們的愛國走上理性、合法的道路,不會因為狂熱的情感傷害他人和集體的利益。但是,底線思維不利于培養團結精神和奮斗精神,它與崇高的愛國主義美德必然發生沖突。底線思維下的愛國主義,人們一般會選擇不損人利己,但是也未必會選擇損己利他。這樣一來,遵紀守法的公民確實增多了,但是精忠報國的英雄則難以出現。
三、新時代愛國主義在情法沖突中尋找出路
1.以情動人: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共振
對于個體而言,情感可以催生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等。
第一,愛國需要激情。馬克思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12]在和平年代,人們對國家的愛容易進入倦怠期。研究指出:“富有激情的個體在面對具體任務時,能夠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與主觀幸福感?!盵13]首先,要從內部激發愛國良知。良知是人們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有時會處在無意識之中,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喚醒它,尤其是愛國良知。除了學校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外,還應充分利用新興媒體的傳播教育功能,幫助人們形成國家、公民、社會三者關系的正確認知。其次,要從外部驅動愛國行為。這是通過外物對身體的感官進行刺激,激發愉悅的感受,最后促成愛國行動。比如在公共場合舉行升國旗、奏國歌儀式;在特殊場合佩戴國徽;通過“愛國快閃”點燃中國人的愛國激情。
第二,愛國需要真情。當下消費主義文化盛行,“虛情假意”正消解著“真情實感”。反觀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只是停留在口號上,難以讓人們從內心產生對國家的認可、認同。真情才能產生真愛,虛情只能制造假意。缺乏真情的激情不過是煽情和作秀,只有真情才能保證激情和溫情不被扭曲。對祖國的真情應從以下兩方面做到:一是真心服務人民。社會主義國家本質上是人民的國家。所以真正的愛國者一定都是扎根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二是真誠投入生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必須從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挖掘。比如唐卡、刺繡、泥塑、武術等都來自于生活。只有真誠地投入生活,才能對祖國的一草一木產生真情,才能察民情、接地氣。
第三,愛國需要溫情。瞿秋白曾用溫情形容自己對祖國的那份思念之情,他寫道:“溫情的撫慰,離故鄉如此之遠,那能享受?!盵14]溫情比激情更加持久綿長、平和輕軟,能深度撫慰人的心靈。中國社會處在快速轉型期,青年一代容易在壓力和挫折面前變得一蹶不振、灰心喪氣。這談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談何少年強則中國強?一方面,需要用溫情喚醒中國夢。當人們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溫暖,自然會心生友善,彼此認同,為實現中國夢齊心協力。另一方面,多渠道傳遞溫情。公益慈善組織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點燃人們的愛心;學校應多走訪貧困生家庭,宣傳國家幫扶政策,傳遞國家溫情;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門應多立善法、人性執法、溫情司法;媒體應成為正能量載體,觸動人們內心的柔軟。
2.以法服人:構建新時代愛國主義法律保障
缺乏法律保障的愛國主義會變為一種目的不確定的喜好,“它時而會因缺乏‘應有刺激’而徹底消失和失去自己的力量,時而又會因盲目的和反理性的激情而猛烈爆發,忘記了精神上的一致,迷失在黑暗之中,壓制善良意志的召喚和法律意識的呼聲”[15]。
第一,構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立法保障。首先,要加快愛國主義網絡立法。我們雖然有《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規定了國旗、國徽的實物尺寸 ,國歌的奏唱場合、奏唱禮儀等,但是對于網絡圖片的尺寸規格、國歌的網絡播放條件缺乏相關規定。2019年,“視覺中國”網站因發布不合規的國旗、國徽圖片受到行政處罰。處罰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而非直接援引《國徽法》《國旗法》。其次,要修訂完善現有法律?!缎谭ā分小拔溲b叛亂”“武裝暴亂”“背叛”“履行公務期間”等文字指涉不清、外延模糊,給執法和司法設置了難題,立法部門對易產生歧義的法律名詞應及時出臺解釋。立法還應盡量保證法律的一致性。如《刑法》“危害國家安全罪”中“在煽動犯為首要分子的情況下”,第103條和第105條第1款規定為“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第2款則規定“其法定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輕重存在較大懸殊。當然,我國愛國主義立法已取得豐碩成果,除了新法不斷出臺,舊法的修訂工作也不斷走上新臺階。
最后,要尊重軟法對愛國行為保護。軟法一般是指不能運用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規范?!睹褡鍏^域自治法》第五十一條明確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處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問題的時候,必須與他們的代表充分協商,尊重他們的意見。”[16]這屬于“硬法”內的軟法。對于鄉規民約、家訓族規等民間軟法,也要重視其在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如廣西大瑤山地區的《大瑤山團結公約》體現了民主自治精神;《仙游陳氏族規》第二十四條寫道:“聯合國族,始足以御外侮,而維同類。”[17]這些軟法是新時代愛國主義強有力的保障。
第二,構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執法保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執法人員在執行愛國主義相關法律時,應做到秉公執法、盡職盡責。首先,重點解決執法機關對愛國行為保護和懲罰上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要嚴格依法,不能選擇性執法,更不能混淆問題性質。其次,要督促執法主體依法履行職責。對英烈紀念設施、國家地方文物保護不力等行為,可由司法機關依法對其督促整改。如湖南郭亮烈士故居曾被當地文物管理局關閉,后接到檢察院建議后再次向社會免費開放。最后,要推進信息化執法。實現執法信息公開化、網絡化,可以有效預防暴力執法,還能加強國際執法合作。
第三,構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司法保障。法律保障愛國主義,離不開司法對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威脅國家安全等行為的公正裁判。首先,要完善愛國主義法律的司法解釋。最高司法機關通過發布司法解釋能夠讓各級司法機關更精準地適用法律。比如對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案件等行為的性質、種類、處罰力度的解釋;對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傳播煽動分裂國家、破壞祖國統一出版物行為定罪量刑的解釋。其次,要始終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司法核心價值訴求。“狼牙山五壯士名譽侵權案”的判決書寫道:“民族的共同記憶、民族精神……都已經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18]讓正義看得見,積極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犯,是司法機關的重要職責。最后,要強化對少數民族利益的司法保障。在訴訟中賦予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選拔、培養雙語司法人員;成立保障少數民族權益的司法合議庭;邀請有權威的族長、村干部等協助司法調解等。
第四,構建愛國主義的守法保障。首先,要培養人們的守法意識。讓人們自覺認識到守法可以更好地解決沖突、保護自己權益。一方面需要個人加強法治修養,比如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參與法律實踐,養成守法習慣。另一方面要塑造守法氛圍。立法、執法、司法部門要帶頭守法;媒體要加大法律宣傳力度,讓法律走進生活,走進心間。其次,增強愛國主義法律的威懾力。愛國主義法律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相比其他法律而言,似乎顯得“高大上”,這種距離感會削弱人們對國家的認同。2017年網上出現大量的遼寧艦、殲20的照片和視頻,對此中國軍網特地發文告知公眾這是嚴重的泄露軍事機密行為??墒强陬^警告無法讓人們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法律不是為了懲罰而生,但是懲罰卻能夠增強法律的威信,從被迫守法走向自覺守法。
3.情法交融:生成新時代愛國主義“化合反應”
“法不外乎人情”“情則為理之維”,古人在情法融合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F代法治中國需要尋找情法交融的新路徑,嘗試生成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化合反應”①。
第一,實現認知和行為相統一。知行合一是情法交融的應有之義,也是檢驗人們對祖國、對人民是否忠誠的試金石。缺乏正確愛國認知指導的行為會走向虛假和背叛,缺少愛國行為檢驗的認知會走向膚淺和偏見。實現二者的結合,一方面要激發自我意識動力。自我認識可以幫助個體提升自我、改變自我,喚醒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這需要個體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提高思想覺悟。另一方面要培育“知轉行”的動力。將自我意識轉變為社會意識和國家意識,再通過具體行為作用于物質世界,使精神成為推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這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愛國價值觀教育,促進普通理想信念向崇高理想信念轉化,還需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為“知轉行”提供經濟基礎和制度保障。
第二,實現個體意志與國家意志相統一。法律是由“思維主體為思維主體創制”的,服從國家意志是個人需求的一部分。人們只有遵守法律才能過上安全、自由的生活。但是,人們能否以誠實、公正的態度準確理解法律的含義,成為橫亙在個人和國家之間的壁壘。要改變這一現實,首先要培養公民意識。通過培育公民主體意識、自由平等意識、公正法治意識,認識到個人與國家、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其次,要增強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學性。立法是將國家意志制度化的過程,也是個人意志和國家意志良性互動的契機。在此過程中,要鼓勵公眾廣泛參與到立法、監督中來。立法者要集思廣益,遵循法律發展規律。最后,要進行普法教育。一方面應通過學校、社會開展愛國主義法律教育,另一方面應將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進行動態的普法教育,以案說法、以身說法。
第三,實現自律與他律相統一。缺乏他律的情感容易走向狂熱,缺乏自律的法律會淪為一紙空文。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構建新時代愛國主義。首先,要培養人們的道德感。它是自律的源泉,賦予自律行為以正當性,激發人們責任感;道德感還能幫助他律融入自律,讓人們自覺遵紀守法,使愛國成為一種習慣。其次,要強化制度的引導功能,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制度設計中充分體現。讓制度積極引導愛國情,激發報國志,保護愛國行。人們在守法愛國、理性愛國中讓自己的愛國情感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抒發出來。最后,要重視制度的懲戒功能,懲罰賣國、叛國、辱國、害國等行為。一方面要將愛國價值觀的踐行列入學生、職工和領導的考核指標中,另一方面要共同發揮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約束力,既要制定完善的愛國主義法律法規,也要重視家法族規、鄉規民約、風俗習慣在弘揚愛國精神上的重要性。
注釋
① 化合反應是指一種化合物加上一種化合物,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化合物。
參考文獻
[1] [德]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9-130.
[2]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3-29(2).
[3] 楊度.楊度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
[4] 李修生.四書五經辭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386.
[5] 卞利.明清徽州族規家法選編[M].黃山:黃山書社,2013:18.
[6] 陸游.陸游集·劍南詩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742.
[7]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2).
[8] 項飆.普通人的“國家”理論[J].開放時代,2010(10):117-132.
[9] 吳明濤.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生成、鍛造與根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19.
[10]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30(1).
[11] 李宏建.愛國就要充滿激情[EB/OL].(2016-07-21).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6-07/21/c_1119254660.htm.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13] Vallerand R J,Salvy S J,Mageau G A.On the Role of Passion i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7(3):505-534.
[14] 瞿秋白.瞿秋白散文[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100.
[15] [俄]伊·亞·伊林.法律意識的實質[M].徐曉晴,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85.
[16]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法律法規全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49.
[17] 楊建華等.鄉規民約與基層社會治理[N].學習時報, 2014-12-29(9).
[18] 葛長生、宋福寶分別訴洪振快名譽權侵權糾紛系列案[EB/OL].(2016-10-19).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0/id/2320396.shtml.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