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森 | Lou Sen劉撫英 | Liu Fuying
堂子街因有努爾哈赤下令建造的“盛京堂子廟”而得名,“堂子”是滿洲的神廟,是女真族在祭祀天神和祖先用的殿堂建筑[1]。堂子街地處沈陽市城區中部,原盛京皇城的東南部,即現大東區南部。街區南起小河沿路,北抵大東路,西接培育巷。其西面距離撫近門約800m,東離大東門約200m。街區內的建筑主體為南北向布局,街區外圍多為居住建筑。
后金時期,努爾哈赤于1625年在沈陽城東南建造堂子廟,將女真族信奉的神靈集中供奉于其中。皇太極稱帝后明確規定:“凡官員庶民等,設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弊源?,沈陽“堂子”便成為愛新覺羅家族的家廟和神廟[2]。1686年,在此處西側修建沈陽歷史上最早的學?!胺钐煊乙韺W堂”[3]。清朝入關后,盛京堂子街陷入了廢棄狀態,至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盛京堂子街主體工程修建完成。嘉慶、道光皇帝在盛京祭祖時,均到堂子舉行過祭祀活動[2]。1896年,在堂子街的北側修筑了“奉天機器局”,即沈陽造幣廠[4]。
清末,在盛京經商的江浙籍商人在此興建“江浙會館”。1923年,奉天正式建市,在堂子街地區建造了“奉天警察局第二署”,至此,沈陽堂子街的歷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5]。民國初期,堂子街被廢棄。建國后,此地區被多次改造;2014年,堂子街傳統建筑群被列為沈陽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在近400年的歷史進程中(圖1),堂子街逐漸演變成為融合商業、居住、教育、工業等多功能的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歷史街區。

圖1 堂子街歷史沿革時間軸
根據《大東區文旅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沈陽堂子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總用地面積約為20000m2。研究基于實地調研和主導功能類型將歷史街區劃分為4部分(圖2)。其中,西區的北部地塊為“公共活動區”,建有廣場、籃球場、足球場,約占總用地的20%;西區的中部地塊為由6座四合院組成的“歷史建筑區”,包括江浙會館、東北民居大院等,建筑多為1層,約占總用地的30%;西區的南部地塊為“市政辦公區”,包括2棟大東區的人大常委辦公樓,高度為2~4層,約占總用地20%;東區主要為“廠房和居住區”,高度為2~6層,廠房建筑已廢棄閑置,約占總用地30%。堂子街基本保持了街區成型后的空間肌理,街區內的建筑組合形式多采用規則的四合院落圍合型,街道形態規整,建筑高度分區較明確。調研表明,歷史文化街區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歷史街區文化特色在逐漸消退
沈陽堂子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原本為富有滿族特色的文化街區。但在城市化進程中,街區內的部分空間系統和建筑設施已脫離歷史街區的文化屬性。例如,街區北部已被建設成為市民廣場;街區東部的廠房和住宅建筑的形式與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質不符;街區南部最具有滿文化特色的“盛京堂子廟”、“江浙會館”、合院等與周邊地區城市更新的空間形態、肌理等存在矛盾,歷史街區的文化特色在逐漸消退,并面臨著特色喪失的危險。
(2)交通組織混亂
街區北臨城市主干道大東路,西臨培育巷,交通流量較大。堂子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沈陽僅存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街區內部道路密集、狹窄且交通組織較混亂;街區內未設置停車場,對外來車輛疏于管理,造成街區內停車雜亂無章,常出現違停車輛占據街區西側“培育巷”的現象;建筑距車行道過近,易出現交通事故。
(3)建筑破舊缺乏維護
堂子街街區內“歷史建筑區”以堂子巷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圖2),北部有4座四合院民居,已正處于修繕中;南部2座四合院民居建筑受損嚴重,質量整體較差。歷史街區中的大部分歷史建筑由于缺乏保護管理措施,老化、破損嚴重,處于廢棄閑置狀態,亟待維護、整修。

圖2 堂子街歷史街區分區圖
堂子街作為沈陽現存規模較大的歷史街區之一,其近400年的發展演變歷史見證了沈陽城市的興起與繁榮。但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街區的空間活力衰落,引致其建筑與環境也逐漸被廢置。為營造具有歷史意蘊和本土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街區內的歷史建筑與環境特質的基礎上,改善街區居民生活質量,重塑街區空間活性與商業價值,城市的規劃、建設主管部門組織相關機構共同研究提出,將沈陽堂子街歷史文化街區分三期進行保護與再生規劃設計和建設。其中,一期為“歷史建筑區”保護,包括6座四合院,主要為歷史建筑及其環境的保護、修繕與加固,該項目已于2017年開工建設,由于歷史建筑功能更新的目標尚未明確,目前工程推進緩慢;二期工程為街區北側的原“公共活動區”用地,根據其所處區位和交通條件,規劃提出將其營造成為與街區歷史文化韻味相協調的的街區型現代商業綜合體;三期針對東側的“廠房與居住區”用地,擬修復盛京堂子廟(圖3)。

圖3 堂子街歷史街區分區建設示意圖
本研究主要針對堂子街二期工程,提出其總體空間布局、功能更新與建筑構型的設計對策。
(1)承繼傳統街巷空間肌理
堂子街的街巷肌理作為數百年空間歷史演變疊合的結果,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此,研究提出以傳統街巷格局作為街區保護與再生規劃設計的骨架系統。在堂子街的一期項目中,街巷肌理承繼以“堂子巷”為軸串聯組合傳統院落的格局。在二期工程的規劃布局方案設計中,采用了整體圍合的空間組織模式;在圍合空間內部,則以小尺度的院落空間與刻意營造的狹窄街巷空間相結合,力求與歷史街區以及正在進行修繕的一期工程的傳統空間肌理和尺度取得呼應與適配(圖4)。
(2)整合街區與城市交通系統
堂子街二期工程北鄰大東路,西臨培育巷,城市交通量對街區內部交通造成較大壓力。對此,在空間規劃布局中考慮場地內部交通要求并與城市交通相適配,采用了以下幾方面場地內部交通流線組織對策:其一,用地臨大東路和培育巷的建筑控制線適當后退形成人行道,緩解人行與車行矛盾的同時,增加臨街商鋪的客流量。其二,場地內空間布局緊湊,以步行交通為主,采用地下停車場來解決停車問題。其三,場地臨城市道路設置了3個人行出入口,與一期、三期工程之間設有連接通道和出入口,使街區整體既相對獨立又交融滲透(圖4)。
(3)營構街區空間節點
在二期總體布局的規劃設計方案中,營構了2個廣場作為供人流集散和提升街區活力的公共空間節點(圖4)。其中,廣場1位于地塊核心位置,由餐廳、零售小商店、商業建筑C和展館圍合形成,采用下沉式空間,豐富街區的空間層次和視覺向度。廣場2設置在歷史街區二期工程與一期、三期工程的連接交匯處,通過人流動線的渠化組織緩解街區內部的交通壓力,形成具有轉換和緩沖效能的集散空間,并為街區居民和游客提供交流、休閑、聚集的公共活動場所,使歷史街區與社區生活共融。
在堂子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再生規劃中提出了通過整體功能更新和業態重塑激發街區活力的對策。針對二期工程,其功能更新的目標為營造以零售商業為主體的步行街區,主要功能包括商業功能、文化展覽功能和居住功能(圖4)。

圖4 堂子街二期工程規劃總平面圖
(1)商業功能
堂子街二期的商業功能主要包括A、B、C三棟建筑。其中,A棟商業建筑為3層,位于場地南側,南鄰堂子街一期工程,建筑首層的南北兩側設置了臨街店鋪,內部布置串聯各店鋪的內街,各層都布設了開放的休息廳(圖5)。B棟商業建筑位于場地西側,西臨培育巷,建筑為3層,西側局部首層架空,形成外廊,其二層為供休憩的開敞露臺,建筑內部采用與A棟商業建筑相似的空間格局。C棟商業建筑為3層,位于場地北側,北臨大東路,首層北側充分利用建筑長邊設置商業店鋪,內部空間格局則與A、B棟商業建筑相類似。

圖5 A棟商業建筑空間與形體組合圖
(2)文化展覽功能
在堂子街歷史街區中設置文化展覽館,并將其布置在二期工程中。文化展覽館設在二期中下沉廣場的南側,A棟商業建筑的北側。建筑為2層,展覽空間沿建筑長軸方向鋪展。館內的展示主題為堂子街從清代至今的街區發展歷史、文物以及視頻影像等。
(3)居住功能
在二期建設用地的東北部基地入口處規劃布置了3層高的經濟型小旅館建筑,包括9間標準客房。旅館內部未設置餐飲部和休閑活動場所,主要利用下沉廣場東側的餐廳為旅館的游客提供餐飲服務,利用場地東側的會所建筑為旅館提供休閑娛樂空間。
為與堂子街歷史街區的整體建筑風格相匹配,在對二期建筑的設計中提煉出能體現傳統建筑文脈表征與形式特征的建筑語言符號,并穿插部分現代建筑元素。這里以B棟商業建筑為例,從建筑形體組合和立面設計兩方面對其進行闡釋。
(1)建筑形體組合
B棟商業建筑的形體基本構型是由簡練的長方形體塊的組合疊構形成。在垂直方向上,通過首層臨街部分的底層局部架空形成商業檐廊,營構宜人的商業氛圍;二層在廊道上部形成露天平臺,為游客提供休憩空間;屋頂采用符合整體街區風貌的雙坡屋頂(三棱柱體),并與局部平屋頂相結合;建筑形體由下至上逐漸退臺形成錯落有致的體塊關系。在水平方向上,臨街一側,建筑形體以體量間的穿插咬合搭構形成L型組合關系;建筑南側采用了與主體拼接的5層高的長方體體塊(圖6)。

圖6 B棟商業建筑新體組合軸側圖
(2)建筑立面設計
以B棟商業建筑臨街的西立面設計為例,立面采用了與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歷史建筑相融合的主體風格且植入具有現代特征的構圖形式。立面屋身部分的主要基質的構圖提取了抽象的疊構柱式,首層為開敞的柱廊形成的商業灰空間;二層體量后退且采用與首層立面相近的構圖方式;三層也運用了組合單元構圖形式,但構圖單元之間的和單元內部的分劃構件更纖細,形成屋身與屋面之間的過渡與接合;建筑首層、二層外墻主要采用與歷史街區整體建筑色彩相匹配的暖灰色墻磚,局部出挑的裝飾線條則為灰白色真石漆,三層采用木制格柵窗;與主立面垂直的兩個“山墻”立面以實體為主,居中開設了4扇豎向狹長的窗,形成虛實對比關系;建筑南側的拼接體量采用了與主體建筑形式達成對比的富有現代感的單元式玻璃幕墻外表皮。建筑屋面采用了與歷史街區的傳統民居相近的雙坡硬山屋面,屋面采用青灰色的板瓦仰俯互疊而成的仰合瓦,并在屋頂和外立面交界處設置了“滴水”構件,防止墻身受到雨水侵蝕(圖7)。

圖7 B棟商業建筑臨街立面圖
沈陽堂子街是具有濃厚的滿清歷史文化背景和突出的滿族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研究選取堂子街保護與再生的二期工程作為實證案例,探索了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再生性地段,規劃和營造與街區傳統風貌和歷史建筑形式協調的新街區空間與建筑所采取的總體空間布局、街區功能更新、建筑形體組合與立面設計等對策,力求達成傳承沈陽這座歷史名城的特色文化基因的目標;并據此對相關研究與設計實踐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案例樣本。
資料來源:
圖1~7: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