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翔 | Duan Xiang郭思潤 | Guo Sirun彭 丹 | Peng Dan
公共空間,狹義上指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戶外場所,廣義上指人、環境、社會相結合的社會關系意識形態[1]。傳統的物質改造使社區公共空間千篇一律,現階段要打破傳統觀念,挖掘更符合空間特色的設計。隨著社會的發展,重視人的需求和社區發展是空間更新的第一步,以滿足人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需求,而武漢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需注重社區的生態發展、人文情懷、歷史文化等方面。
老舊社區建設是以經濟、實用為主,社區內建筑密度大,容積率高,主要是承擔居民出行的街巷空間。隨著現代化社區居民“內熟”生活方式的改變,社區公共空間營造是必要的,它能有效治理社區、保持居民友好關系、建立居民可信度和提升社區黏合力[2]。但因建設環境、建筑密度、經濟效益等因素使老舊社區缺乏活動空間,稀少的公共空間與居民“內熟”的生活方式相背而馳,而城市的進步不僅來源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社區空間的環境和舒適度也是衡量發展的重要因素[3]。
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尺度較小,社區居民都用來晾曬衣物、堆放廢品和種植作物,內部空間混亂,丟失了“公共”本身的意義。居民自由使用進行休憩活動的需求沒有承載的空間,公共空間喪失了自身的價值,逐漸變為消極空間[4],由此導致利用率不高、空間雜亂,同時割裂的空間也因利用率低而活力降低。
老舊社區制度規劃尚不完善,商販的流動占用空間,產生的油煙垃圾污染社區環境。社區環境治理的實質是在社區多元主體的參與下,對社區整體環境進行一系列管理活動,流動商販是其中一環,其“外來者”身份給社區居民帶來了一定的便捷,但產生的環境污染、日常擾民、不遵守制度等也影響了社區。
老舊社區建設時缺乏前瞻性思維,配套設施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社區內道路面層質量良莠不齊,局部路段出現破損、積水現象,照明、排水系統、維護欄桿、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老化破損嚴重。公共配套設施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要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推進社區升級,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社區景觀設計在建設時理念落后,出現綠化空間被壓縮、綠化率低等現象,而社區居民在公共空間自主建設花圃,占用社區空間,而種植景觀參差不齊,整體景觀雜亂無序,缺乏管理。公共空間的整體共享性被破壞,單純地追求建筑空間而忽視公共空間以及綠化空間,是現代化老舊社區發展更新考慮的重點[5]。
基于現狀問題與空間特征,以提升公共空間的品質,可以從以下三大公共空間類型入手:社區入口、街巷空間和其他功能公共空間,并依據各類空間的特征提出更加完善的空間更新設計對策。
(1)空間特點
將社區入口分為過街樓式和開放式。過街樓入口常在武漢獨特的里分社區,指由兩層建筑物中架空部分形成的入口,是一個天然的閑暇空間,但被居民用來堆放雜物。開放式入口多出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的社區內,有更好的流通性和更多的空間打造社區文化品牌,但占道現象造成了開放式入口混亂。
(2)更新對策
過街樓式入口要提高居民通過的便捷性和社區休閑設施的使用效率,減少消極空間。依據社區用地和居民需求,設計休閑娛樂和適老設施,采用活動座椅、健身器材等,入口宣傳欄設置在外部,避免擁堵。開放式入口要打造入口形象和實現人車分流,入口宣傳欄設計要符合社區特色,與建筑風貌相協調;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停放,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對社區現存空間進行調整,規劃場地,方便居民日常出行。
(1)空間特點
按照空間尺度分為街道空間和巷道空間。街道空間是社區與外聯絡的重要紐帶,空間尺度大,可設置雙車道或單車道。巷道空間是社區內尺度小,僅能設置單車道或非機動車道。兩類街巷空間從車道設置、主要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要依據空間特性有效規劃。
(2)更新對策
街巷空間依據空間尺度特性更新,以空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為主。嚴格劃分人車路線,促進人車分流,保障道路交叉口的視覺通暢,建筑、綠化等不得遮擋行車視線[6]。社區內寬度小于10m的機動車道重新規劃,整頓機動車停放秩序;寬度大于10m的機動車道進行空間細分,標線重新規劃,使空間利用率更大。道路劃分上滿足應急交通的人車分流,保障遇到安全事故時居民能快速撤離。步行道路一般設置寬度在2~3m,空間擁擠的情況下,步行道路與非機動車道合并,但這對老年人較多的社區不友好,應盡量規劃步行通道;有條件的社區還應設置無障礙道路與設施,步行寬度大于3m的人行道路,在道路兩旁綠化帶設置休閑座椅,路面鋪裝選擇有質感、平穩的材料。
(1)社區停車空間改造
社區停車位緊缺、停放混亂是老舊社區停車的突出問題,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們對機動車的依賴使停車需求不斷增大,而老舊社區普遍無機動車庫。隨著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日常出行選擇更為環保的地鐵、公交車,居民的機動車閑置后停放在社區空地上,造成擁堵。停車空間更新以需求與供應矛盾和機動車行車路線問題為主。第一,對社區內原有停車場改造,合理增設停車位緩解停車緊缺問題;第二,對社區空間不足的,明確社區居民的停車需求,利用并整合社區邊角地增設停車區域;第三,行車路線依據居民的行為習慣,分為兩種情況:居民行車路線范圍之內的非機動車道路,合理規劃提升;在居民行為習慣之外的,功能置換為其他空間;第四,為保障社區內老年群體的安全出行,設置可升降式阻車樁。
(2)休閑空間改造
休閑空間是日常鍛煉、休憩、舉辦各類活動的小型娛樂場所。據調研分析,武漢市老舊社區的休閑空間品質較差,空間形式單一、設施老舊、環境品質低。改造時應結合社區現狀和實際需求設計。第一,合理規劃、緊湊布局,提高社區土地的利用率;第二,社區用地不足采用規則式,社區面積較大時,要貼合社區肌理;第三,通過空間景觀改造提升品質,豐富空間功能。
(3)運動空間改造
老舊社區打造15分鐘生活圈,增加社區慢跑系統,注重改造后的實用性和安全性。第一,社區主要活動健身器材、廣場舞場地,配置合理的運動器材鋪設防滑塑膠面層;第二,結合景觀設置休閑座椅、遮陽避雨;第三,注重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打造,采用彩色塑膠面層,增加設施的娛樂性。
(4)微型空間改造
改造以不破壞社區現狀為出發點,基于問題,盤活存量,“一問一策”規劃設計,對建筑物周邊的微空間,清理場地后與景觀結合,打造休閑設施;社區公共花園、綠地要注意噪音、粉塵、尾氣的干擾,滿足居民休閑娛樂的空間要求。社區住戶無明顯界限的公共空間概念,一樓住戶常常在房屋前開辟花圃空間,而各類花圃的種類不同,易雜亂。可利用相同材質的花盆、統一的修葺樣式改造繁、雜、亂的現象。
對社區的公共設施進行資源整合,綜合設置各類設施的使用與布置。選取符合社區定位的元素更新垃圾箱外觀形式,增加垃圾箱的數量;結合治安管理設置警務處,實現社區監控范圍全覆蓋,在敏感地點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導視牌、信息公告牌依據功能的不同,增加識別度;道路照明根據使用改變布局和數量。
保留部分形態生長較好的植物,考察并保護好古樹名木;增設多層次的景觀節點,如點狀布局的公共綠地、休閑廣場、步行綠道等;合理規劃機動車、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在道路兩旁種植綠植,從視覺上增加層次感。植被的選擇依據社區規劃和易成活的角度,選擇樹形挺拔、枝繁葉茂、具有清香的武漢當地品種種植,提高老舊社區的綠化率,豐富空間內容。
社區是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的主要場所,而公共空間是承載文化的主要載體[7],滿足居民需求空間有利于提升社區的整體文化氛圍。提煉社區文化主題,建設宣傳文化墻,設置創意展示牌;從氛圍上營造社區文化內涵,打造獨特的社區文化空間;更好地服務老年群體的需求,增強居民認同感和幸福感;提供平臺鼓勵居民開展各類文藝活動,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堅實基礎。
(1)社區概況
戈甲營社區是以居民自建房屋為主,位于武昌區糧道街街道。社區總戶數3111戶,80%的人口居住了20年以上,人口老齡化嚴重,以弱勢群體為主。而社區內文化璀璨,自古有科舉文化、教堂文化、革命文化等悠久的歷史印記,太平試館、四衙巷等科舉文化表現了科舉制下的社會形態;崇真堂是武漢最早的基督教堂,社區還有天主教堂、民間佛堂;“日知會”孕育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南昌起義從此開端[8]。戈甲營的革命文化令人矚目,社區歷經百年,沉淀了老武漢的市井文化,孕育了氛圍濃厚的戈甲營社區。
(2)公共空間現狀問題
社區內多為生活性巷道,居民休閑活動僅能在狹窄的巷道進行,其余公共場地空間尺度小,利用率低,設施老舊,公共座椅數量極少,巷道內照明、消防設施老舊,景觀貧乏且觀賞性低。
根據社區歷史文化特色、居民生活軌跡與地勢特點,以戈甲營—太平試館—崇福山巷這條線路為主,主要選取戈甲掠影、太平試館、崇福雅韻等六個特色空間(圖1),從節點規劃、空間設計、功能提升、歷史重現等方面更新,形成兼顧生活服務和旅游文化的社區樣貌。

圖1 戈甲營公共空間節點分布示意圖
(1)戈甲掠影
“戈甲掠影”位于戈甲營和曇華林的交界處,過往人流量大,是展示社區形象的關鍵入口,改造應充分展現社區文化、宣傳社區形象(圖2),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

圖2 “戈甲掠影” 改造前后效果對比圖
(2)太平試館
戈甲營社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文革建筑、明清建筑都留存至今,要充分保留歷史建筑風貌。社區入口處到太平試館的沿路歷史建筑,采用傳統清水磚塊配水刷石的修建工藝,建筑內部的門窗等構件更換,保留風格一致性;太平試館到得勝橋入口的建筑,結合太平試館的歷史建筑風貌,采用水刷石配紅磚的建筑立面樣式(圖3),設計街頭藝術雕塑,充分展現科舉文化的歷史氛圍。

圖3 “太平試館”改造前后效果對比圖
(3)崇福雅韻
崇福山巷巷道是重要的步行通道,巷道狹窄、場地高差較大,兩旁建筑物間距小使巷道光照不良。立面更新采用青瓦、白墻、清水磚修葺,樓梯鋪設選用古樸青石板鋪設臺階,利用樓梯旁空地,與臺階有效結合,打造階級式種植池,在兩側建筑物立面設計宣傳文化墻,緩解空間的壓迫感,增加趣味性,并改造臺階入口的公共衛生間,增加無障礙設施(圖4)。

圖4 “崇福雅韻”改造前后效果對比圖
(4)市井新風
“市井新風”是居民活動的集中場所,更新要考慮居民的活動需求,將健身區、休閑區、兒童區合理結合,一方面緩解空間緊張問題,最大化利用空間;另一方面空間的有效結合能豐富場地的使用功能,提升使用率。依據“市井新風”的場地特色,將老舊的鐵質欄桿置換為有文化特色的磚木結構,并結合座椅、種植池設計景觀墻,鼓勵全民參與,采用拓印的手法,貼合社區歷史(圖5),展現民國時期社區生活。

圖5 “市井新風”改造前后
(5)深堂戈甲
由文化書院、圣約瑟學堂和原20軍軍部三棟歷史建筑圍合的中心庭院破敗不堪,周邊違章建筑破壞了建筑風貌。首先要拆除違章建筑,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筑,對三棟歷史建筑進行修繕,結合歷史風貌設計立面景觀。同時新增一面紅磚景觀墻,圍合中心場地,打造文化廣場。活動中心地面鋪裝花崗巖,以青石地雕、銅雕、回紋浮雕等裝飾展現重要地位,加以坐凳可舉辦主題活動,豐富社區文化,增添活力(圖6)。

圖6 “深堂戈甲”改造前后
(6)閑渡驛站
節點利用此處的三角形交通空島,為居民營造舒適的午后休憩空間,去除空島場地高差,擴大活動范圍,以中心花園、休閑長廊、樹池座椅等元素更好地打造愜意的日常活動空間(圖7)。

圖7 “閑渡驛站”改造前后
(1)公共設施
提煉戈甲營社區歷史文化元素,對社區內各類設施合理設計。主要有休閑服務類、公共衛生類、道路照明類和安全防護類設施。設計理念以重現歷史風貌為主,在材質上采用清水磚、紅磚等具有歷史氛圍的裝飾,文化采用“戈”字進行結構演變為深灰色亞克力樣式,以淺褐色和深灰色為主色調,做舊仿古的金屬掛板材質(圖8)。社區內座椅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公共設施也與主基調協調,配以黑色紋路鋼條。

圖8 部分設施設計示意圖
(2)景觀改造
本處景觀設計的難點在于不占用公共空間面積的前提下增加綠化率,而社區內原本公共空間較少,將有效的空間升級成休憩娛樂場所,而景觀設置融入已有的空間,兩者相輔相成。針對公共空間小的難題,設計采用以點插入的方式布置木質移動花箱;結合社區內座椅、步行道設置樹池座椅,或結合臺階、巷道空間、交通空島等地結合地形設計種植池、休閑長廊,為戈甲營社區增添活力。
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是承載居民日常生活活動,形成良好鄰里關系的積極空間,有效的更新是結合社區現狀、居民訴求、歷史文化等因素,設計能激發社區活力的空間,而有效的公共空間更新又能為社區注入新的血液,促發社區新的生機。戈甲營社區是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基于自身需求對周邊環境進行調整的產物積累,公共空間形態多樣、復雜,筆者結合戈甲營悠久的歷史文化對社區公共空間進行更新設計,從戈甲掠影、太平試館、崇福雅韻等能展現社區歷史特征和人文典故的革新點出發,提出更符合社區文化和環境的公共空間更新,提升社區文化自信,塑造能承載記憶的社區空間。
資料來源:
文中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