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利 和茵 王鑫雅
摘要:目的探討前列腺病變周圍區域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組學特征診斷前列腺癌(PCa)的價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MRI檢查且病理證實為PCa的64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在T2加權成像(T2WI)、表觀彌散系數(ADC)及動態增強序列(DCE)圖像上勾畫病變周圍區域,將MRI影像組學特征從中摘錄提取出來,構建最小絕對值收斂和選擇算子(LASSO)回歸預測模型,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估分析預測模型診斷PCa的價值。結果預測模型診斷PCa的曲線下面積(AUC)、95%CI、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分別為0.852、0.788~0.915、79.69%、90.63%、87.50%。結論MRI在前列腺癌與前列腺癌診斷鑒別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通過多種診斷模式的聯合可提高診斷效能,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前列腺病變周圍區域;MRI影像組學特征;前列腺癌;價值
引言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不完全統計顯示其發病率約為100/10萬。前列腺癌容易發生骨轉移,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前列腺增生也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前列腺疾病,其絕大多數為良性,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不斷提高。根據目前研究分析,早期前列腺癌容易誤診為前列腺增生,延誤病情,影響患者預后。MRI是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其存在多種參數成像模式,能夠為前列腺疾病的診斷與鑒別提供依據。本文結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患者,對其前列腺病變周圍區域的MRI影像組學特征對前列腺癌的價值回顧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MRI檢查且經病理證實的64例PCa患者,年齡平均(70.74±8.03)歲。
納入標準:①病理資料、影像學資料等完整;②檢查前未接受治療;③患者及家屬知曉并同意參與此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病理資料、影像學資料等不完整;②無法勾畫病變周圍區域;③圖像有運動偽影。此次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MRI多序列掃描,在檢查前告知患者無需憋尿,應用腹部8通道相控陣線圈實施掃描。首先為患者實施常規掃描,序列包括T1WI以及T2WI,掃描方位包括軸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對盆腔橫斷面開展掃描,對是否出現盆腔轉移進行觀察,T2WI序列的參數設定為:TE設置為98ms,TR設置為3420ms,層厚控制為5mm,層間距控制為1mm,FOV為24mm×24mm,對軸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圖像進行采集;然后開展DWI掃描,實施2次激發平面回波成像,開展軸位與矢狀位掃描,掃描參數設定為:TE設置為84ms,TR設置為3200ms,層厚控制為3mm,層間距控制為0.3mm,矩陣為256×256,FOV為400mm×400mm,在b=50s/mm2與800s/mm2時開展掃描;最后開展DCE掃描,掃描序列為LAVA,掃描參數設定為:TE設置為4.76ms,TR設置為145ms,層厚控制為5mm,層間距控制為2.5mm,矩陣為64×256,回波鏈長度為1,FOV為300mm×300mm,掃描時間控制為12s。在開展增強掃描時,通過患者的肘正中靜脈,采用0.1mg/kg釓布醇注射液進行推注,推注完成后立體實施動態增強掃描,每隔5s開展1次重復掃描,共實施7次掃描。掃描完成后將圖像上傳至后處理工作站,對病灶進行觀察,同時觀察病灶周圍情況以及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在DWI與DCE模式獲取的影像撒花姑娘,在病灶區對感興趣區進行勾畫,獲取對應的ADC值與時間-信號強度曲線(TIC),若曲線呈現為緩慢上升的趨勢,則為Ⅰ型;若曲線呈現為平臺型,則為Ⅱ型;若曲線呈現為快速降低的趨勢,則為Ⅲ型。并且將獲取的數據通過軟件,獲取感興趣區轉運常數(Ktrans)、速率常數(Kep)、血管外細胞外間隙體積百分數(Ve)等參數,并對不同ROI區的ADC值進行記錄,以平均值為最終ADC值。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預測模型診斷PCa的曲線下面積(AUC)、95%CI、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分別為0.852、0.788~0.915、79.69%、90.63%、87.50%。見圖1。
3討論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均為中老年男性中的常見疾病,前列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雖然有癥狀,但是癥狀表現與前列腺增生相似,使得部分前列腺癌誤診為前列腺增生,不利于患者的盡早治療。前列腺癌診斷方面可選擇的方法較多,比如直腸指診、直腸超聲診斷、腫瘤標志物篩查等,不過總體診斷特異性、靈敏度、準確率一般。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更多影像學檢查方法在前列腺疾病診斷方面逐漸得到應用。核磁共振檢查方法在實際應用期間不僅可以多平面成像檢查,而且有多種檢查參數可供選擇,此外,核磁共振在軟組織檢查方面有較高的分辨率,這些均為前列腺疾病的病變位置、形態、定性分析提供了依據。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在應用MRI檢查期間,根據不同參數存在的差異性特點可作為兩者鑒別診斷的依據,綜合各項檢查與影像學資料表現更好地做出診斷。
根據結果數據分析,前列腺癌患者ADC值小于前列腺增生,水分子彌散運動特性是DWI成像技術的基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細胞組織在形態、排列等方面有所不同,成像中對水分子擴散活動產生的影響也不同,相對而言,前列腺癌的癌細胞較多,組織致密程度高,水分子擴散運動能力下降,即ADC值較小。DCE檢查中,前列腺癌的峰值、SSmax大于前列腺增生,而達峰時間小于前列腺增生,這種動態檢查過程中的不同變化也可作為鑒別診斷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的參考。
本次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加之所取樣本較少,故而仍具有不足之處,需在之后尋求大樣本量進行前瞻性研究,完善研究結論;本次研究選用手動勾畫病變周圍區域方式,弊端在于效率低下、受個人經驗影響較大,不利于數據整合處理;加之研究中針對數據處理缺乏獨立驗證,可能會一定程度影響研究結果,未來需以多中心研究方式完善研究結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MRI在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診斷鑒別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通過多種診斷模式的聯合可提高診斷效能,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樊頁川,顧國華,羅慶妮.前列腺病變周圍區域的MRI影像組學特征對前列腺癌的價值[J].浙江創傷外科,2020,27(01):163-164.
[2]邢朋毅.磁共振影像組學與數據分析在前列腺癌檢測、風險分層與神經侵襲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2020.000051.
[3]張涵,毛寧,黃程,王培源,李祥林.基于前列腺病變周圍區域的MRI影像組學特征對臨床顯著性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0,40(02):377-381.
[4]張涵,毛寧,謝海柱,李天平,駱訓容,李祥林.病變周圍區域與病變內部區域的MRI影像組學特征對臨床顯著性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J].濱州醫學院學報,2020,44(01):57-60+68.
[5]齊亞飛.基于多參數磁共振的影像組學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究[D].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0.27648
課題項目:
項目:邢臺市市級科技計劃項目;
名稱:前列腺癌影像診斷及射頻消融治療在臨床中的分析研究
編號:2020ZC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