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光輝
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護理中,實施改進非語言性溝通技巧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44例ICU患者為對象,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22例,分別實施常規護理、改進非語言性溝通技巧,比較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相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改進非語言性溝通技巧用于ICU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ICU;護理;非語言溝通
ICU是醫院救治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入住ICU的患者需要插管、面罩給氧等,無法自主完成講話、下床等活動,需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排便、排尿等[1]。為改善ICU患者的入住質量,有必要給予患者高效優質的護理[2]。本研究認為改進非語言性溝通技巧用于ICU效果理想,為進一步分析這一護理模式的優勢,現以44例患者為對象,展開下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44例ICU患者為對象,時間:2021年3月-2022年1月,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22例。對照組男性、女性各11例,年齡32~80歲,平均(50.36±1.24)歲,使用呼吸機時間5~10d,平均(7.25±0.12)d;對照組男性、女性各12例、10例,年齡33~81歲,平均(50.40±1.15)歲,使用呼吸機時間5~10d,平均(7.30±0.15)d。患者資料齊全,兩組數據差異甚微(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ICU護理,調整室內溫濕度,實時監測患者心率、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給予面罩吸氧。
觀察組: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措施包括:(1)護士通過畫板展示需要教授給患者的內容,并指導患者學習畫板使用方法,以便患者在不方便的情況下,能夠快速繪制出不舒服區域。或護士根據患者繪畫內容詢問,患者只需點頭、搖頭,就能獲得護理。(2)目光與表情:護理人員在ICU實施護理時,需始終用鼓勵、關切、肯定的目光與患者交流,通過目光向患者傳遞正能量。當患者家屬處于極度悲傷中時,護理人員需通過握手、拍肩等動作安慰家屬。(3)身體姿勢:ICU患者必須插管,給予患者吸氧護理。護理人員在檢查導管通暢性時,可教會患者使用呼叫器,或通過拍床動作向護理人員表達自己的護理需求。護士在護理導管時,采用正確俯身姿勢,避免觸碰導管影響患者的正常給氧,同時調整患者姿勢,保持健側臥位,減輕患者痛苦。(4)非語言溝通式心理護理:在保證護理操作嫻熟的基礎上,ICU護士需始終做到面帶微笑、主動熱情,面對患者時不急不躁,通過調高床頭、協助患者翻身、輕撫背部等動作安慰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人性化關懷,進而緩解自身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1)評估患者護理滿意度,ICU患者清醒后,評估患者對護士的護理技能、護理態度、護理及時性及護理到位進行評估,按照0-10分評估標準,6分及以下為不滿意,6-8分較滿意,8-10分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SPSS23.0計算數據,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
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較之對照組,觀察組總滿意率明顯提升(P<0.05),見表1。
3 討論
ICU非語言護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臨床上,這與ICU患者的特殊性有關,ICU病人需要絕對安靜的休養環境。本研究通過改進非語言溝通技巧,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可見非語言溝通技巧更能讓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獲得良好的護理體驗[3]。非語言溝通技巧既包括護士的神態、姿勢,也包括非語言心理護理及畫板溝通,經過各種不同的護理干預后,能夠有效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的關系,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在提高護理體驗的同時,有利于增進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同時提升自身治療信心,也能幫助護理工作的順利實施[4]。除上述非語言護理措施外,護理人員還可制定自編手語,以便護患良好溝通,提高ICU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將改進非語言性溝通技巧用于ICU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滿意度,建議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羅愛宏.非語言性溝通技巧對ICU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健康必讀,2019,10(19):238.
[2]張美玲,魏曉梅,鄒玉環.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2(1):144-144.
[3]張偉麗.非語言溝通在ICU危重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特別健康,2020,15(30):249.
[4]李平,李業桂,邵小計,等.非語言方式心理護理在ICU氣管插管清醒患者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上旬刊,2021,28(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