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
摘要:目的:就綜合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當中的應用價值展開評估。方法:劃分4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于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前者、后者分別接受常規護理與綜合康復護理,并展開組間數據對比。結果:觀察組在生活質量提升以及智能狀態好轉等方面均有突出優勢,呈P<0.05。結論:盡早介入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綜合康復護理工作,是改善生活質量與智能狀態的有利手段,這有效減輕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綜合康復護理;MMSE評分;ADL評分
目前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療法、物理療法等等,這在遏制病情發展,避免自殺、傷人行為發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鑒于患者認知功能與生活能力的明顯下降,期間也要盡早介入相應的康復護理,以此來保障整體療效[1]。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20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期間,本研究遵循奇數偶數隨機分組原則將48例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文件中相關標準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劃分至對照組、觀察組各24例,兩組患者病歷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呈P>0.05,詳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①精神分裂癥患者伴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焦慮、被迫害妄想、強迫性思維等等,有時其難以自我控制,這是造成其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甚至有患者會在上述因素的干擾下產生自殺、自傷、傷人等嚴重不良行為。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其正確的引導,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況加以分析,并運用護患溝通、情感支持、健康宣教等方式來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問題,且護理人員也可以在護士長的正確指導下,結合不同患者的生活習慣來為其設計生活計劃表,督促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循環漸進地改善自我護理能力。另一方面,思維訓練也是該組患者綜合康復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護理人員要參照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來選擇對應的訓練方式,比如造句練習、計算題練習、歸納分類練習等等,以歸納分類練習為例,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提供圖畫、文字資料,或引導其讀短文、聽故事,而后提出對應的細節性問題,如“請您告訴我這兩幅圖畫中不同之處在哪些地方?”或“聽了這段故事后有什么感受?”等等,并結合患者的回答展開綜合性分析,以此來明確患者的分析、判斷能力。②如情況允許,護理人員可以在病區內定期開展競技性娛樂活動,這不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避免精神功能持續衰退,更是利于社會功能的恢復,所以可定期舉辦撲克比賽、擊鼓傳花等游戲。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癥所致的危害還在于其導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顯著下降,尤其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其甚至無法自行完洗漱、更衣、修剪指甲等基礎的生活技能,建議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指導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生活訓練,并在晨間查房時對患者的自理技能展開檢查與評價,鼓勵患者適當參與掃地、拖地、擦桌子等勞動,對于表現良好的患者,護理人員要予以表揚,這利于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最后,護理人員針對病情穩定的患者,可嘗試開展藥物管理訓練,即鼓勵其自行配藥、服藥,以保持良好的用藥習慣。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SPSS19.0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更佳(護理后針對MMSE簡易智能狀態量表、ADL生活能力問卷、SAFE社會適應功能量表的判定結果來明確患者的護理效果),呈P<0.05,詳見表2:
3討論
精神分裂癥即在各類致病風險因素的作用下影響到患者的意識、感知、行為功能,是目前臨床發病率、致殘率非常高的精神障礙疾病之一,隨著臨床對這類常見病的深入研究,確切病因雖然沒有完全明確,但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發生往往與家族遺傳、大腦結構功能異常、應激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存在一定關聯性[2]。相對而言,精神分裂癥初期癥狀很難識別,進展非常緩慢,就算部分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社交退縮等情況,也多被誤以為青少年青春期問題,但該病所造成的危害極其嚴重,在沒有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反復發病的情況下,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精神殘疾狀態,使其與社會完全脫節,難以正常工作生活,也無法照顧家庭,這對家庭與社會而言是非常棘手的問題[3]。
雖然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有效控制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陰性癥狀,但患者因病所致的生活能力、認知功能下降也嚴重增加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所以在不斷完善患者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應就上述幾點盡早展開相應的康復干預,才能與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起到良好協同作用[4]。本文中觀察組患者接受了綜合康復護理,發現該組患者整體護理效果更確切,呈P<0.05。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綜合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當中有確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袁遼榮, 王淑華, 韓艷輝,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 2017, 16(3):4.
[2]吳雯韜. 時效激勵理論聯合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遠近期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 河北醫藥, 2020, 42(18):4.
[3]劉思思, 顧欣, 等. 會所康復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家庭負擔與負面情緒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 2017, 32(11):3.
[4]楊偉波, 戴進軍, 虞建英,等. 護士主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態,臨床癥狀改善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醫學臨床研究, 2020, 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