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平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9年7月-2021年7月接受治療的老年高血壓患者98例,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護理4周后比較兩組血壓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的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飲食控制、科學用藥、康復鍛煉及自我監測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老年高血壓;血壓水平
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彈性下降,心腦功能下降,老年人高血壓發病率上升,老年高血壓患者長期得不到控制,易患冠心病、腎功能損害和嚴重的繼發性腦卒中,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研究顯示僅靠醫院不能有效降改善患者的癥狀,加強社區的綜合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因此本研究以接受治療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探討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7月-2021年7月接受治療的老年高血壓患者98例,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60-85)歲,平均(78.98±3.65)歲,病程(1-15)年,平均(12.56±1.52)年;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61-86)歲,平均(79.44±3.21)歲;病程(1-17)年,平均(11.08±1.01)年。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干預,遵醫服用降壓藥物,監測血糖和血壓水平。觀察組給予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1)知識宣教。定期舉辦社區高血壓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的病因、臨床癥狀及可能的并發癥及存在的問題。增強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并引導患者學會調節情緒,強調高血壓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2)正確生活方式干預。指導患者科學飲食,限制高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應多吃纖維含量高、脂肪和鹽含量低的食物,適當增加魚禽食物,少吃動物脂肪。指導患者適當運動,根據高血壓患者自身情況指導,選擇合理的運動方法,包括步行、騎自行車、太極、慢跑等,運動強度不宜過高,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3)合理用藥干預。告知患者服用降壓藥的重要性,叮囑患者不要自行改變服藥時間、劑量和方法。(4)血壓監測干預。指導患者使用血壓計進行血壓自我監測。測量前須坐五分鐘后才能量血壓,測量患者右上臂血壓三次,取平均值。1.3 觀察指標
(1)血壓水平。測量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前后舒張壓以及收縮壓水平。(2)自我管理水平。干預后采用自我管理行為量表(ESCA),在飲食控制、康復鍛煉、自我管理技能以及自我監測方面進行評估,每項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血壓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飲食控制、科學用藥、康復鍛煉及自我監測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老年高血壓患者認知能力有限,防治高血壓的認知水平不高。 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尤為重要。社區護理干預是以社區為服務范圍,為社區不同群體提供醫療保健、預防保健、康復護理及健康指導的綜合性服務[3]。社區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有所提高,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同時基于科學的飲食及運動干預,能使患者養成更健康、更科學的生活方式,從而改善血壓控制。根據醫生要求調整用藥,使血壓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飲食控制、科學用藥、康復鍛煉及自我監測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社區的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文偉, 曾海涓, 曾婷,等. 基于奧馬哈系統的護理干預在接受抗阻訓練的老年高血壓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護理研究, 2022, 36(2):299-302.
[2]王暉, 王曉爽, 李甜東. 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2,32(1)864.
[3]趙笑塵. 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0, 20(10):1752-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