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達 宋秋敬
摘要: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其中原發性占痛經總數的90%左右,區別兩者最關鍵的就是生殖器官有無器質性改變,其次就是原發性痛經發病人群相對于后者較年輕,發作時間在月經來潮前12小時及來潮后數天。原發性痛經的特點就是:數量多、年輕化、發作長,嚴重影響著廣大女性的正常生活。對于本病的治療,西醫缺乏明確的發病機制,多以抗炎、鎮痛為主,用藥后效果明顯,但作用時間短,依懶性強。中醫藥本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既可綜合治療,又可中醫藥單獨治療,在本病的治療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痛經作為婦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多發病與年輕女性,見于月經前后或行經期間小腹部疼痛,疼痛性質多呈局部痙攣性,痛引腰部及尾骶部。原發性痛經指非器質性改變引起的疼痛,中醫上本病屬于月經病篇中“經行腹痛”的范疇,中醫學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至今天,對本病的臨床主癥、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都有著較為清晰的理論框架,下面結合近年來中醫學界對本病的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1.中醫病因病機的概括
本病發生多有嗜食辛辣刺激之品、起居無常、房事不節、情志失常致氣血虧虛或氣血運行受阻,發病部位在胞宮、沖任,與肝、腎兩臟關系密切, 痛經的重點在“痛”字上,病機當屬“不通則痛、不榮則痛”[1]。
2.中醫治療手段
2.1中藥內服
中醫的優勢在于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辨證的結果。中醫婦科教材上關于本病的辨證分為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以及氣血虛弱、腎氣虧虛、陽虛內寒。諸多醫家在此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做了新一步衍變。董組因和吳曉燕[2]將其分為實證的寒凝血瘀、氣滯血瘀和虛證的氣血虛弱、肝腎虧虛四型,共觀察病人60例辨為對應證型,并選取相應的治法和選方,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0%。張梅香和侯蘇誼[3]選取逍遙散、溫經湯、圣愈湯加減對應治療氣滯、寒凝、氣血虛證型患者。通過對已有的68組病例加以分析發現未婚多于已婚,未育多于已育,經前疼痛多于來潮后疼痛。且實證在經前一周服,虛證在月經來潮第一天開始,用藥時間為一周,連續使用三個月經周期并統計療效,發現實證的有效率高達95%以上,虛證也有87%。
2.2中醫特色療法
2.2.1針刺
痛經的選穴多在任督、肝脾腎靜脈上。根據虛實不同會選擇相應的腧穴,實證為:三陰交、中機、十七椎、次髎、地機,虛證為:三陰交、關元、足三里。在首先分清虛實的基礎上進一步辨證選穴進行針刺可達到理想效果。
黃志剛[4]運用針灸治療本病,治療組主穴為雙側次髎和三陰交,然后依據辯證加相應的配穴,氣滯血瘀的加太沖和血海,寒濕的加歸來與關元……對照組在疼痛時口服布洛芬解痙止痛,連續觀察治療三個月經周期后統計發現針灸辯證選穴治療本病具有極高的治愈率,且此法安全可行,無不良反應,應廣泛推廣應用。
杜敏和韓怡菊[5]對于辨證為寒濕型的原發性痛經治療組選用毫火針法,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法,治療組的操作流程為將毫火針在外火焰中燒至通紅然后迅速刺入所選穴位上,對照組只用普通針進行針刺,以少腹部疼痛程度量化評分來反映針刺效果,連續治療三個月經周期,那么對于特定的證型---寒濕型,治療原則為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毫火針便可以利用其溫熱刺激特點激發周身陽氣,溫通脈絡。
2.2.2推拿手法
“內治之法即外治之法,內治之理即外治之理”,推拿就是一個外治治療內病的代表,相關研究表明推拿可以盆腔的局部血供及血流,可以梳理脊椎神經的紊亂來減緩痛經程度[6]。
趙娟[7]等采用普通辨證推拿方法治療原發性痛經,首先是常規推拿:在沖任兩條經脈上行掌推法調和氣血,在腹部施揉法、摩法及推法,在后背廣泛行擦法至皮膚紅潤為宜;然后依據辨證選取特定的穴位并行相應手法;對照組采用布洛芬口服,治療時間為三個月經周期,后計算數據發現治療組的有效率遠大于對照組的。
2.2.3中藥灌腸法
中藥保留灌腸即是將中藥湯劑通過肛門灌注至結直腸,因為女性其特殊的生理結構,通過結直腸對于藥物的吸收以及前后陰的經絡屬絡關系作用于女性盆腔部位從而發揮療效[8]。
張曉燕[9]選用自擬方早晚各一次進行中藥灌腸,根據疼痛的程度選用4-6周療程,經過統計得出總的有效率達94.6%,中藥保留灌腸后藥液經過腸黏膜的吸收,以及藥液的熱力和對局部的影響可發揮療效。
2.2.4其他特色療法
青春期的未婚女性由于其體質的特殊性是本病發生的一個重點人群,劉念[10]采用八段錦配合推拿療法對照單一手法治療青年期女性共計119例,經統計學計算分析得出綜合治療的有效率遠遠高于其他單一治療,體現了一加一大于二。且發現針對不同的證型每種治療手法各有其優勢,如八段錦中的“左右開弓似射雕,搖頭擺尾去心火”對于氣滯血瘀型具有較好的療效。
3.總結與展望
祖國醫學經過漫長的發展衍變對本病有著獨到的見解,歷代醫家發明總結出眾多治療手法,中醫內治、中醫外治及內外聯合治療,每種治法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但缺少當代醫學所需的療效機制的研究和理論數據的印證,因此新時代的中醫人首當其沖的是傳承精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臨床研究,用統計學方法說明我們的優勢,為臨床應用提供強大理論支撐和數據保障。
參考文獻:
[1]嵇波, 任曉暄, 趙雅芳, et al. 原發性痛經發病機制與防治研究述評[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8(13): 1856-1858+1862.
[2]董祖因, 吳曉燕. 辨證分型治療痛經60例臨床觀察[J]. 遼寧中醫學院學報, 2002(04): 298-299.
[3]張梅香, 侯蘇誼. 辨證分型治療原發性痛經68例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03(09): 457.
[4]黃志剛. 針灸辨證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09, 28(07): 377-379.
[5]杜敏, 韓怡菊. 毫火針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科學, 2015, 5(01): 109-110+144.
[6]張磊, 李征宇, 岳旭迎, et al. 推拿鎮痛臨床及機理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 16(01): 115-118.
[7]趙娟, 王繼紅. 辨證推拿治療原發性痛經30例[J]. 中醫外治雜志, 2015, 24(05): 45-46.
[8]王晨亦, 魏紹斌. 中藥灌腸療法在婦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 江西中醫藥, 2019, 50(09): 75-77.
[9]張曉燕.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原發性痛經68例[J]. 臨床醫學, 2012, 32(02): 117-118.
[10]吳薇, 劉念. 八段錦配合推拿治療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3, 10(03):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