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作 羅萍 林鑫
摘要:肺功能檢測主要是通過呼吸節律來判斷氣道阻力、呼氣流量、以及呼吸氣體成分的一種方式,臨床中主要是用于呼吸疾病的相關診斷。就本地區對基層醫院肺功能檢查應用情況及質量進行調查研究,并加入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認知調查,多維度調查分析基層醫院肺功能檢查應用情況及完成質量,并給與肺功能檢查相關知識培訓,為提高基層醫院肺功能檢查質量提供依據。
關鍵詞:基層醫院;肺功能檢查;質量
前言
基層醫院存在醫生對肺功能檢查認識不足,操作及診療不規范,漏檢率高等問題,故本研究主要調查探討基層醫院肺功能檢查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索提高基層醫院肺功能檢查質量的措施及方法[1]。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2月~2022年3月行肺功能檢查的患者進行肺功能知曉情況調查,并統計肺功能完成質量情況。總計病例75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4例,受調查人群性別構成對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調查分析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肺功能檢查的工作人員、臨床醫生進行應用情況、相關知識知曉情況的調查,并對相關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查認知調查。
1.3 觀察指標
對比調查培訓前和調查培訓后肺功能檢查準確率及疾病診斷的診斷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探究數據分析時,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22.0。用(x±s)表示計數資料,x2 檢驗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對研究中的數據進行檢驗,本次研究以P<0.05存在差異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未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的確診率為20.7%。經調查并請綦江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培訓并規范開展肺功能測定后,下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確診率提升至79.2%。對比兩個時期的確診率、漏診和誤診率,存在差異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肺功能檢測的臨床應用
肺功能檢測在臨床中屬于物理檢測方式的一種,是無創的檢測方法。肺功能檢測模式自推廣以來就被廣泛應用于胸肺部疾病診斷,常見的比如說兒科、外科、內科、流行病學、及麻醉科等,同時也能夠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析,是為患者有序開展治療及預后評估的重要方式[2]。通過肺功能檢測能夠增強患者臨床診斷的真實性,對于早期肺部病變能夠詳細分辨,綜合患者的病情狀況、體征、胸部影像結果、以及病史資料等綜合分析,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評估,能夠更好的為患者的外科手術耐受力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現象做好預判工作,全方位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恢復質量[3]。
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發現,開展肺功能檢測的過程中,也會受到環境、儀器、受檢者、檢測人員、以及流程的規范性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最終的肺功能檢測結果發生差異,其質量控制方面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4]。
3.2增強肺功能檢測的相關措施
一、規范肺功能檢測流程
在檢測過程中,檢測人員需要對患者耐心的予以指導,詳細講述在測試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等,檢查中需要將吹筒含緊,并規范性夾上鼻架,呼吸深度一定要用力,以爆發力的方式進行吹氣,盡可能的延長吹氣時間。在實際操作中可在科室內播放檢測相關的視頻、或圖片等讓大家直觀的認識到檢測流程的規范性操作。在穩定咬口器的過程中,最好是通過唇外周緊密包饒,確保不會漏氣后再次開展下一流程。
二、定時的開展培訓學習
為了更好的改善肺功能檢測質量,臨床中也不斷的規范性的制定了規范性操作指南,定時組織檢測人員開展培訓學習工作,增強檢測人員對于肺功能檢測的重視性和警覺性,檢測工作中嚴格遵守相關規范進行操作。熟悉掌握肺功能檢測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認識到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
三、合格的肺功能檢測儀器
而且在選擇肺功能檢測儀器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判斷其重復性、精度、量程、以及零位計算等各項功能的準確性,確保其誤差范圍把控在一定范圍內[5]。每次檢測前都需核對儀器校準程序、肺功能檢查程序、檢查項目順序、檢查結果評價標準、正常參考值來源、異常數據處理原則,以及突發醫療事件處理流程等規程[6]。
四、增強檢測人員綜合素質
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以老年患者為主,肺功能檢測人員在經過規范化培訓后,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才能夠更好的增強受試者的信任和配合。在檢測過程中有序指導受試者動作、語音等,同時可通過圖片等方式提示患者規范性完成檢測動作,必要情況下身體力行予以患者指導。檢測前需耐心并詳細的為受試者講述實驗的最終目的,讓患者明確肺功能檢測的相關流程、時間、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取得受試者的共同配合。
小結
肺功能檢查具有敏感度高,可重復性強,無創傷,易被患者接受等特點,是呼吸系統物理檢查方式的一種。在臨床中,肺功能檢查應用廣泛,主要可應用于早期檢出肺和氣道病變、鑒別呼吸困難的原因、評估疾病的病情嚴重程度、評定藥物和其它治療方法的療效,同時還可以用于評估胸肺外科手術耐受力和術后殘存肺功能、勞動強度和耐受力的評估、危重病人的監護以及體檢中。
參考文獻:
[1]張冬瑩,高怡,簡文華,姚彌,鄭勁平,鐘南山.肺功能檢查技術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可行性及建議[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9):3638-3643.
[2]高怡,鄭勁平,周明娟,梁健玲,鄭則廣,鐘南山,陳小燕,沈北蘭,黃曉亮.肺功能檢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建設[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34(3):308-311.
[3]李云海,李俊,張楠,李勇.慢阻肺篩查問卷加肺功能檢查對慢阻肺的早期診斷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61):246-247.
[4]王菲. 優質護理結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應用于首次肺功能檢查的基層老年患者效果評價[J]. 糖尿病天地,2019,16(6):228-229.
[5]陳凌波.精準護理管控策略在肺功能檢查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9):1185-1186.
[6]鄧琳,鄭勁平.肺功能檢查臨床應用研究進展(2018-2019年度)[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20,40(9):7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