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學校教育環境將會發生巨大改變。初中的校園暴力問題,一直困擾著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校園暴力問題不僅關系到教學環境和教學質量的優劣,更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的校風校德。
校園冷暴力是一種精神體罰,相比于物理體罰,對學生的傷害更隱蔽、更難發現和糾正。社會輿論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物理體罰上面,對于校園內存在的冷暴力問題關注甚少。隱性的教育暴力通常以挖苦、嘲諷、孤立、指責、訓斥等形式侵犯學生的精神和心理,對學生造成難以察覺的傷害,其心理傷痕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難以愈合,會對學生未來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康造成永久性傷害。
本文主要對中學階段存在校園冷暴力行為進行一個細致的研究,揭露校園冷暴力的危害,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且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相關建議,從而營造一個和諧友愛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同時想借助此次研究,讓更多教師和家長關注校園冷暴力,了解校園冷暴力,以推動社會對校園冷暴力問題的關注,最終減少校園冷暴力的發生概率。
一、背景
(一)校園冷暴力的定義
關于校園冷暴力,學界尚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義,學者之間的表述也存在差異。熊熊、戴江雪在《校園冷暴力遏制途徑分析》中提到,校園冷暴力是典型的校園欺凌現象,也是危害校園的暴力行為,其表現形式主要以攻擊性語言欺凌和社交性孤立排擠為主,如起惡俗外號、攻擊身材相貌、無端指責、聯合排擠和精神打擊等形式。盧萬照在《構建和諧校園,反對冷暴力》中提到,校園冷暴力主要以精神打擊的形式傷害學生,常以恐嚇、蔑視、嘲諷、侮辱、誹謗的形式出現,通過惡化受害者的人際環境,拉大個體之間的友善聯系,使學生長期處于高壓的精神狀態,直至心理產生問題。王宏在《校園欺凌:影響·致因·應對》中提到,校園冷暴力是一種典型的人格欺凌和精神打擊,表現形式相對隱蔽,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欺凌和學生之間的語言欺凌是校園冷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同時校園冷暴力不僅會涉及個體傷害,也會涉及群體傷害,而群體的冷暴力更加難以察覺和制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會產生很大影響。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學界對于校園冷暴力的表述不同,但都有基本共識,比如校園冷暴力多以語言傷害為主,最終惡化受害者的人際環境。校園冷暴力,較為隱蔽,最終會傷害到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從整體來看,目前并沒有一個對校園冷暴力的統一界定和表述。
(二)校園冷暴力的危害
關于校園冷暴力的危害,學者有相對統一的觀點,鄒宗峰等在《廣州市505名初中學生認知曲解與暴力傾向的關系研究》中認為,校園冷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傷害更大。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于身邊的語言信息較為敏感,對周圍人的評價更加在意,所以更容易受到冷暴力的心理傷害。周琳等學界專家認為,強烈的精神刺激會引起未成年人身體機能紊亂,導致人腦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傷害,誘發多種疾病。也有心理學家認為,長期遭受冷暴力的學生,在人格上會出現缺陷,通常表現為自信心不足、性格暴躁,這對身心發育是非常不利的,同時容易形成攻擊性人格。
對于校園冷暴力的危害,學者都提到了心理傷害,同時認為當心理傷害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身體機能的不適,從而造成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傷害。所以,我們對于校園冷暴力的危害絕不能等閑視之,對學生形成的深遠傷害和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需要我們警惕。
(三)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
校園冷暴力的形式多種多樣,產生的原因多有不同。趙學琴在《校園冷暴力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研究》中提到,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包括:學生自身性格原因、家庭教育缺失、學校管理缺位、社會不良影響等。如缺少預防機制讓冷暴力愈演愈烈而不加以干涉,影響便會越來越大。也有學者認為校園冷暴力的產生和社會不良風氣有很大關系,特別是冷暴力影視劇過早進入學生視野,會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產生影響,而這種不良影響一旦產生,想要消除是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
總之,校園冷暴力產生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又有社會外部原因,更有職業道德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法律層面缺少相關條例,也是難以預防校園冷暴力的重要原因。
(四)關于預防校園冷暴力的研究
為預防冷暴力產生,很多學者都提出了相關對策。有的學者認為教育理念的轉變是關鍵,要摒棄唯分數論,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從教師方面著手,提升職業素養是杜絕冷暴力行為的根本要素;有的學者認為需要加快健全相應法律法規,對冷暴力行為加以界定和處罰,來確保冷暴力行為在法律上得到重視,以加強對學生的法制保護;也有學者認為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心理溝通是杜絕冷暴力的關鍵,構建科學、健康、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做到互相理解和體諒,才能讓校園冷暴力失去滋生的土壤,構建出和諧的校園環境。
關于預防校園冷暴力的研究,學者也從不同層面提出了研究建議。預防校園冷暴力是一個系統工程,不管是制度層面還是道德層面的建議都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多方的合力和長期的堅持才能完成。
(五)核心概念界定
冷暴力相對于暴力,不是用物理打擊的形式去進行傷害,而是以精神傷害為結果,通常表現為語言謾罵、嘲諷諷刺、人際疏遠、漠不關心等形式,不僅在學校中存在,在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中都會存在,甚至會存在于臨時的小團體當中,給個人和群體造成傷害。
目前對校園冷暴力的概念和界定,通常認為是發生在校園以及教育相關活動過程中的冷暴力行為,會對學生造成心理和精神傷害。本文將校園冷暴力定義為:在校園學習中,以心理和精神傷害為目的的非物理暴力手段,通常以語言暴力、人際關系疏遠的形式出現,會對學生產生傷害的行為。
二、過程與方法
本文通過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文獻查找的方式收集校園冷暴力的相關資料,結合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對校園冷暴力行為進行剖析。對訪談后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時,選擇扎根理論進行編碼,探討校園冷暴力對于初中學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最后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樣本選擇
樣本選取要有全面性和普遍性,所以訪談期間在H中學各年級間隨機抽取10名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目的是為了使樣本結構更接近現實中的分布比例,從而使研究更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本次采訪的時間為2021年4月~5月,樣本的描述性信息見表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H中學學生進行抽樣采訪,并且遵循“目的性抽樣”中的強度抽樣原則。山西省臨汾市H中學是山西省臨汾市普通中學,師資力量和生源在當地屬一般水平,比較能夠代表當地初中現狀。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加強,青春期問題逐漸突出,容易出現易怒和情緒波動的情況。加之初升高的壓力,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愈發看重,在這個階段,學生和家長、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容易產生矛盾。本次訪談挑選了H中學10名學生(分別以字母代替),針對校園冷暴力內容進行深度采訪,并對相關意見進行收集和整理,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
(三)研究內容
為全面、詳細、客觀地了解校園冷暴力的具體情況,同時保證受訪者能夠獨立自主地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在設計采訪問題的時候盡量做到不預設觀點,使受訪者不會受到心理暗示,能有足夠的邏輯空間去展開講述。因此,本文羅列的采訪提綱為:您好!此次采訪是匿名采訪,主要想和您了解一下學校中存在的校園冷暴力情況,從而為杜絕校園冷暴力、建設和諧校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出建設性建議,有些問題想和您了解下:(1)您是否了解校園冷暴力?(2)您是否遭受過校園冷暴力?在平時和同學、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有沒有涉及校園冷暴力內容?具體情景是怎樣的?(3)您覺得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您可以從個人、教師、學校等方面談一談。(4)作為初中生,您覺得老師有權力進行冷暴力嗎?(5)從您自身經驗出發,談一談覺得該怎樣減少校園冷暴力?訪談結束后,對錄音和筆記做好整理和保留,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類,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全面客觀分析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
(四)編碼情況
為保證研究結果符合實際,具有準確性,筆者對采訪資料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并且進行一級編碼。對采訪得到的結論進行概念化,逐一檢驗、對比,并且在其中提煉關鍵詞,把每一個關鍵詞作為本文研究的編碼節點。接下來進行二級編碼,通過歸納主類屬與核心類屬的關系,結合采訪內容和收集的文獻,參考其他研究結論,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三級編碼是形成理論的過程,最終要形成結論性文字。對原始資料進行深層次的對比,尋找各個因素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逐一篩選,參照教育學的相關知識,構建起本文的分析模型,具體見表2。

(五)信效度檢驗
信度是指研究結果的可重復性,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來保證研究的信度:在進行訪談前,學生并不知道要接受有關校園冷暴力的訪談,通過隨機方式對學生進行篩選;同時,在采訪過程中也絕不要求采訪者透漏其相關隱私,還會詢問其是否接受訪談,訪談問題不做強制性回答。
效度是指研究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通過以下方法來保證研究的效度:尊重受訪者的想法和表達的觀念,盡量避免將研究者個人主觀的想法和意見強加給受訪者,也不對受訪者進行有意引導從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在訪談中避免使用專業性詞匯,照顧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使該年齡段的學生都能理解訪談問題。
(六)理論飽和度
將前期抽取的3份原始訪談資料用于檢驗理論的飽和度。檢驗結果顯示,符合前述建立的典型關系結構,沒有出現新的概念和范疇,范疇間也沒有產生新的聯結,說明前述研究所得編碼達到理論飽和。
三、結果與分析
通過研究發現,H中學學生普遍反感校園冷暴力。H中學校園冷暴力現象目前來看較為普遍,不是個別現象,絕大部分學生都遭受過校園冷暴力。大部分學生對于校園冷暴力是有反抗的,主要的反抗手段是向家長和學校反應,但并沒有明顯的效果。對于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述:第一個是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學校、教育監管部門、法律校規在校園冷暴力上的缺失問題。第二個是認知能力,包括家長、學生、教師對于校園冷暴力傷害的認知程度。第三個是教師的教學技能、學校管理技能對于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影響。
(一)管理制度:對于校園冷暴力幾乎是空白
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又有社會、校園的外部原因。主要可以細分為:學生自身認知欠缺、校園管理不到位、教師師德技能缺失、家庭缺位、社會關注度不足、相關法律不健全等。
管理主要體現在10名調查對象對于校園管理的體驗上,大部分學生沒有感受到管理制度對校園冷暴力的制約。B同學談道:“有位轉學過來的學生說到,自己在其他學校的時候,班級氛圍良好,和老師能夠愉快溝通。當轉入H中學之后,感覺班級氛圍壓抑,只要教師今天心情不好,就會在上課時大發雷霆。自己下課和放學的時候從來不敢主動去找老師,遇到了也是躲得遠遠的。自己從來沒有聽過學校對于冷暴力的制約。”I同學作為初三畢業班的學生,也認為在校園冷暴力問題上學校比較逃避,他說:“我初一的時候,成績在班上屬于中游。有一次考試考砸了,試卷上犯了低級錯誤,拉低了班級整體分數。班主任在班會上用嘲諷的語氣說‘做題目不帶腦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當時非常難堪。老師這句話一直留在我心里,導致之后一到重要考試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當時被批評的場景,大腦就會一片空白,成績反而越來越差。我特別討厭班主任,每次他上課的時候,我根本沒法做到集中注意力,到了初二的時候成績在班上已經處于末尾了。這三年以來眼看著自己成績直線下降,但學校沒有任何人關心過我是否遭遇了老師的冷暴力。”
涉及冷暴力的相關內容,在國內幾乎處于空白。雖然近幾年國家嚴禁學校出現暴力體罰學生的行為,但是冷暴力上的管控嚴重缺失,既沒有應對校園冷暴力的規章制度,也沒有約束教師的行為規范,甚至當學生因為校園冷暴力造成心理傷害的時候,很少有學校管理者意識到這是校園冷暴力所導致,只是粗暴地認為是學生自身性格問題。B同學曾經反抗過教師的冷暴力,他在采訪中說道:“我的班主任老師經常諷刺我,說我成績不好是太懶了,我反駁說我不懶,我只是學不進去東西。但是依舊沒有用,只要我成績下降了,老師就會說我太懶了。我很傷心,有一天我把這些事情寫成信件,投遞到校長信箱里面,但是沒有人給我回信,也沒有人告訴我該怎樣調節心理壓力。”
學校方面對校園冷暴力采取視而不見的應對方式,助長了校園冷暴力的滋生。另外,當學校發生嚴重的校園冷暴力行為時,部分學校為了維持校園名譽,往往采取極力掩蓋的辦法。這種不正視校園冷暴力的管理態度,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前面所述,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又有社會、校園的外部原因。D同學在采訪中說道:“在學校里面是禁止老師打學生的,但是學校里面老師罵學生的現象有很多,有時候罵的內容非常難聽,而且會在大庭廣眾下辱罵。我記得有一次隔壁班的一個老師在走廊上罵人,整棟樓都能聽見他罵人的聲音,他罵那個學生‘腦子笨得跟豬一樣’,寫的字難看得跟‘泥鰍爬一樣’,讀書讀不好,以后上街要飯錢都數不過來。總之罵得非常難聽,我們很多人都聽不下去了,后來被其他老師拉回教室。但是后來也沒有聽到說這個老師有受到處罰。在我們學校,老師經常罵人,我們的家長也覺得很正常,而且在家里爸媽也會這樣罵我們。”
校園冷暴力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暴露在陽光下才能有效解決,但是整個社會,包括媒體,對于校園冷暴力的關注度并不高。一方面是因為校園冷暴力本身比較隱蔽,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難以快速顯現;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成年人對于冷暴力這種行為習以為常,沒有從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對于媒體來說,校園冷暴力是個冷門現象,遠沒有暴力行為有關注度。另外,社會不正之風也加劇了校園冷暴力的發生。例如,家長給教師送禮要求特別照顧自己的孩子,教師對沒有送禮的孩子就故意疏遠,這樣的做法讓校園冷暴力愈演愈烈。A同學在采訪中說道:“我們班的班主任就喜歡家里當官和有錢的同學,在安排座位時會把他們安排在前面,跟這些同學說話的時候也很溫柔,但是對于我這樣普通家庭的學生,只要犯錯誤就會破口大罵,而那些同學犯錯誤他就會好好說話,我覺得這非常不公平。我還聽說有些同學家長給老師家里送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最貴的那種,希望老師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是那個同學親口跟我說的,總之老師對他挺好的,下課了也經常讓他到家里去寫作業,但是自己從來沒有過這個待遇。”
國內關于校園冷暴力的法律法規較少,對校園冷暴力定義較為模糊。法律上的缺失使得精神施暴者難以受到制約和懲罰,對于侵害學生心理健康的行為難以從法律制度上進行制止。對應到學校的管理上,則缺少相關的可執行標準,這也是導致校園冷暴力產生的重要原因。
(二)認知能力:整個學校對于校園冷暴力及其傷害認知不足
在采訪當中,很多學生表示自己對于校園冷暴力了解很少。D同學在訪談中說道:“我的身高在班上比較矮,但是在上課的時候,班主任把我放到倒數第三排,前面的同學動一下,我就看不見黑板上的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所以我的成績不好。我向老師說我要坐到前面幾排去,可是老師說我成績本來就差,坐到前面也沒用,所以要讓老師喜歡自己,一定要把學習成績提上去。還有一個同學成績很差,現在老師都不管他了,作業交不交也不管,老師跟我們說他已經放棄這個學生了,如果我們還繼續不認真學習的話,他就會像對那個學生一樣來對我們,以后我們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工廠打工。總之,我覺得老師罵我是對我好,所謂的校園冷暴力我不太清楚,我只要把成績提上去,老師自然就會喜歡我這個學生了。”D同學自身沒有意識到自己正遭受校園冷暴力,對自身應有的權益渾然不知。同樣F同學說了他家長的情況:“有一次我考試沒有考好,考了全班倒數第一,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狠狠地批評我。我覺得考試考差一次是很正常的,這樣在全班人面前批評我,我很沒有面子,所以我把這件事情和我媽媽說了,可是我媽媽說做好自己更重要,要讓老師喜歡自己,就要自己爭氣。”F家長對于自身孩子心理健康以及冷暴力的認知是嚴重不足的。但也有學生對校園冷暴力傷害有較清晰的認知,J同學在采訪中說道:“我看過一篇報道,上面寫了關于校園冷暴力的傷害,說初中階段處于人生生理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意識上獨立性更強,但自我調控能力較差,這就導致了初中生容易受到外部情緒的影響,所以這一階段冷暴力對學生的傷害更為明顯。遭受冷暴力的學生可能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對自身產生懷疑,甚至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產生厭世、輕生、犯罪等嚴重行為,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造成家庭悲劇。”
部分學生對于校園冷暴力的認知不夠,僅僅認為校園冷暴力“不好”,沒有把冷暴力等同于暴力,這就導致許多學生遭受校園冷暴力的時候,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甚至認為校園冷暴力有存在的意義。受害者的態度客觀上加劇了施暴者的行為,同時由于初中生沒有一定人生閱歷,對于一些傷害行為難以有正確的判斷和認知,課堂和周圍的人也沒有學過校園冷暴力的相關知識,所以很容易把校園冷暴力當作正常現象。B同學在采訪中說道:“我覺得老師有權利罵我,作為學生學習是第一位的,如果成績不好惹老師生氣,那么一定是我自身的原因。老師罵我是為了讓我學好,如果老師對我不管不顧了,那才是放棄我了,所以我覺得冷暴力有時候是老師對于學生的關愛。”
學生要在校園內保持優秀成績,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從社會學角度上來說,健康的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但由于初中生尚未成年,心智不成熟,加之傳統教育理念的固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以和學生做到平等,而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很容易滋生暴力和軟暴力行為,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則很容易受到校園冷暴力的傷害。C同學談到冷暴力傷害的時候說道:“校園冷暴力會直接影響我的學業,長期處于校園冷暴力下,我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遭遇到挫折的時候會更容易自暴自棄。特別是老師對于我的態度,如果受到老師的冷暴力,我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導致厭倦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情緒容易出現波動,又有升學壓力,加之國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較為薄弱,情緒管理主要靠自我調節,所以當遭受到校園冷暴力的時候,遭受到的心里傷害會更大。G同學在采訪中說道:“我心里比較脆弱,每次老師說我,我都非常難過。我的成績在班上是比較好的,能夠排進前10名,但是我很怕老師罵我,特別是在很多人面前。有一次我犯了一個錯誤,打破了教室的窗戶玻璃,老師叫了家長過來賠,還讓我在全班人面前寫檢討,并且當著全班人的面讀出來,我覺得非常慚愧。為了這個事情,我晚上睡覺的時候,躲在被窩里面哭了好幾天才緩過來,我非常難受,不想再被老師批評了。”
國內大多數家長對于校園冷暴力的認知是不夠的,當自己的孩子想向家長傾訴在學校遭受到的嘲諷、辱罵、疏遠的時候,家長往往認為這是孩子自身的原因,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太敏感。近幾年家長對于校園暴力逐漸有了一些認知,但是對于校園冷暴力往往是忽視的,這是由于家長沒有考慮到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成年人心智健全,容易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而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難以管控自己的情緒,再加上家長對于校園冷暴力采取默許的態度,更是助長了學校的不良風氣。J同學在采訪中說道:“在我上學的第一天,我爸就跟老師說可以隨便罵我。有時候我覺得老師在針對我,經常找我的麻煩。我把這個問題跟我爸說,我爸卻說這是老師對我的重視,如果老師對我不關心了,我的成績就差了。我覺得老師對我冷嘲熱諷并不是對我好,而且我能夠分辨什么是老師故意找碴兒,什么是真心對我好,可家長不理解,他們一門心思認為老師是對的。我不知道怎么跟他們溝通,甚至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幫我處理好和老師的關系。現在我和老師的關系就不好,每次下課他叫我,我都當作沒有聽見。而且現在我也不想把學校的問題跟我爸說,跟他說了也幫不了我,還不如我自己解決。”
(三)職業技能:教師的教育技能和學校管理技能不足
有時候,教師對學生施行冷暴力是以教學為目的的。E同學說道:“我上課的時候愛說話,以前的班主任管不住我。后來來了一個新班主任,比較兇,我一犯錯誤,就把我拉到辦公室一頓臭罵。每次罵我的時候我都很難過,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上課就是喜歡和別的同學說話。新班主任每次罵我完之后,有兩三天的時間我上課會很安靜,但是過不了多久我又會開始上課說話、走神,導致成績不是很好。”教師如果在教學技能上有缺失,經驗不足,不知道如何管理調皮的學生時,往往就會仗著自身的權威,對學生進行精神施壓,迫使學生屈服,這樣雖然會有暫時的成效,但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教學工作中,學生因為年紀小,對于教師的冷暴力難以做到有效的反擊,加之社會上對校園冷暴力的關注度不夠,所以遭受校園冷暴力的學生難以排解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情緒,心理上長期處于壓抑狀態。同時,礙于學校和教師的權威,學生難以發泄到老師身上,但這種負面情緒會轉移到其他同學、家長身上。長期處于校園冷暴力下,性格和人格會產生扭曲,導致情緒掌控能力差。當步入社會之后,心理上的缺陷會埋下沖動的種子,在沒有權威的壓制后容易表現出易怒、攻擊性強的特征,為社會的安定埋下隱患。F同學在采訪中這樣形容他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是一個脾氣很暴躁的人,只要學生犯了錯誤,就會被大罵,而且還會被罰站一節課,所以我們都很怕他。而且每天早上進教室的時候只要發現他黑著臉,就說明他今天心情不好,我們都不敢惹他。如果他發現有誰的作業沒有交,就會大發脾氣,所以上他的課我們都是很害怕的,都怕上課被他點名回答問題,如果回答不上來就慘了。而且老師在管理我們的時候,就喜歡用這種比較暴力的語言來威脅我們,似乎不罵我們就不知道怎么管理我們了。我們作為學生,其實是希望老師好好跟我們說話的,越罵我們,我們就越覺得自己沒有用,罵到最后我們都覺得無所謂了,我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好,我更希望能跟老師平等交流,把我們真實的想法跟他說清楚,我們不是不喜歡學習,只是有時候不知道怎么學習,想要通過罵我們、批評我們提高學習成績是很難的。”
校園冷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師德缺失的表現。在初中階段,教師沒有把自己放到和學生人格平等的位置,而把學生當作可以任意發泄情緒的對象。初中教師壓力較大,薪資待遇水平不高,這使得部分教師對工作產生不滿,甚至把這種情緒遷怒到學生身上。加之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加劇了校園冷暴力的行為。部分教師把校園冷暴力行為當作自己的教學手段,認為可以樹立教師權威,能夠“管理好學生”,讓學生怕自己,課堂上就不敢搗蛋,這是教師職業技能缺失的表現。當自身教學技能難以滿足教學需求時,不去提高教學技能,培養自身教學能力,反而迷戀校園冷暴力帶來的“權威感”,這是一種極為幼稚的職業錯誤。
結合訪談內容發現,H中學學生普遍討厭校園冷暴力,只有少部分學生表示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接受,大部分學生對于校園冷暴力是有反抗的,主要的反抗手段是向家庭和學校反應,但是從結果來看,并沒有取得有效成果,權益也并沒有因此得到保護。H中學所有學生都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絕大部分學生認為會造成較大的傷害。大部分學生認為校園冷暴力的產生跟教師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是教師自身的情緒問題,是導致校園冷暴力的關鍵因素。對“校園冷暴力在教學上是否有用”這一問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分歧,部分學生認為校園冷暴力能夠激勵學生斗志,同時樹立教師的權威,甚至有學生認為有較大用處。在這一點上分歧較大,大部分學生不贊同老師使用校園冷暴力,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持保留意見,觀點并不統一。大部分學生并不認為法律能夠保護自己不受校園冷暴力,認為只有在教師層面改善問題,才能讓自己避免遭受校園冷暴力。可見,大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期望是不使用校園冷暴力,但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校園冷暴力有一定的存在必要。
相比物理意義上的暴力行為,冷暴力更為隱蔽,在校風建設中更容易被忽視。許多長期存在校園冷暴力的學校教師,自身并沒有感覺。在校園冷暴力嚴重的班級,師生難以察覺到校園冷暴力的存在。表面上校風校紀井然有序,實際上校園冷暴力在傷害每一個學生。
四、結論與展望
長期處于校園冷暴力下的學生,身心成長會出現問題,形成“爆發性”人格以及“退避型”人格,甚至人格扭曲,為青少年心理發展造成難以扭轉的傷害,這樣的心理傷害很難自行愈合,嚴重的情況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甚至治療。所以預防校園冷暴力,營造優質校園環境非常重要。本文結合研究結果和文獻資料,整理出以下相關預防策略:
(一)加強學生對校園冷暴力的認知,讓學生學會說“不”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對校園冷暴力的認識,學會分辨什么是正常的教學手段,什么是不正當的校園冷暴力行為,讓學生學會說“不”。可以開展專題課程,以表演或者話劇的形式,讓學生對校園冷暴力有清晰的認識,鼓勵學生向學校反映校園內存在的冷暴力行為,設立校長信箱或者開通校長互聯網社交賬戶,集中收集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把日常的遭遇說出來,把校園冷暴力放到太陽底下;可以鼓勵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說給老師聽,做到和老師真誠交流。
(二)學校加強管理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作為教育的管理者,學校領導要主動學習關于校園冷暴力的知識,真實了解校園冷暴力所帶來的危害。應組織校領導開展相關研討會,在學校管理層普及相關教育知識,加強校園管理層的認知水平,端正管理態度。同時在制度上完善冷暴力部分,把杜絕校園冷暴力寫進校規校紀里面,設置相關杜絕校園冷暴力的管理辦法。
對于校園內出現的冷暴力行為,學校要做到不掩飾、不逃避,積極追究責任。對于已經發生的問題,按照相關規定去處置,對于那些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傷害的教師要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對于遭受心理傷害的學生要采取補救措施,做好心理輔導,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校園冷暴力。
學校還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于情緒管控差、技能缺失的教師要及時調整,嚴重的需要調離一線崗位。對于在崗的教師,在日常的培訓中要加入關于校園冷暴力的內容,加強教師的后續教育,培養健康的師德操守和責任心,提升教師技能。在選拔教師的時候要盡量選擇高素質人才,關注選拔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情緒管控能力。
教師需要主動提高教學水平和技能,面對班上調皮搗蛋、成績差的學生,自身要有一套科學的教學方式。特別是當下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多,教師更應該從自身出發,學習完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相關知識,提高日常的教學水平,積累相關的教學經驗,只有這樣,在遇到問題時才不會使用冷暴力的方式去解決。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學校應當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現有情緒管理不當的教師,應該及時調離。同時做好教師的心理輔導工作,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在校園內設立心理健康管理崗位,讓教師能夠及時解決自身心理問題。
(三)家長加強認知,和孩子積極交流
家長要主動學習校園冷暴力的知識,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經驗,以平等的人格去和孩子交流日常所遇到的問題。在家庭生活中,營造融洽的親子關系,孩子才更容易把心里話和家長傾訴。當孩子在校園內遭遇冷暴力的時候,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講述,認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根據實際情況為孩子出謀劃策,積極幫孩子解決問題,構建信任的橋梁,讓家庭成為孩子的心靈港灣,遇到傷害有人傾訴、有人陪伴,降低傷害程度,幫助孩子走出心理陰影。
家長要向學校和教師表明杜絕校園冷暴力的態度,如果學校不理會,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當發生校園冷暴力時,家長不能一味地忍讓,要積極維護孩子的正當權益。
(四)媒體要積極關注校園冷暴力,做好社會科普
作為媒體,要對校園冷暴力加大報道,向群眾科普冷暴力的危害,讓更多的家長了解到什么是校園冷暴力以及如何去應對。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少不了輿論環境的監督,讓教學工作暴露在太陽底下,杜絕滋生校園冷暴力的土壤,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和教學環境。在社會宣傳方面,以人民群眾易接受的形式宣傳校園冷暴力及其發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應對策略。同時媒體可以開通校園冷暴力專線,讓遭遇過校園冷暴力的學生有一個傾訴的平臺,從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要引導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摒棄傳統教育觀念當中糟粕的部分,如過度崇拜教師、允許體罰學生、禁止懷疑教師等行為,引導社會教育理念向平等、友愛、樂觀上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給予孩子健康的身心成長空間。
(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進一步完善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完善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條例,對于侵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行為要依法打擊。完善對校園冷暴力行為的相關定義,規范教師言語尺度,對于有劣跡的教師,學校要及時清理出教師隊伍。
在創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杜絕校園冷暴力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必要因素。校園冷暴力是一個嚴肅的話題,需要更多有識之士、教育專家一起解決。在提倡科教興國的戰略下,如果不解決校園冷暴力的問題,教學質量將會大打折扣。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職業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