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超
摘要:總結1例高齡基底節腦梗死患者護理體會,積累高齡人員護理經驗。本例患者因“左下肢乏力、言語含糊18小時”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診斷為基底節腦梗死,同時本例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病史,治療護理難度較大。患者入院后通過積極對癥治療和及時采取病情觀察、導管的護理、血糖監測、血壓監測、預防壓瘡、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護理干預后,患者病情好轉,以準予出院。
關鍵詞:高齡;基底節腦梗死;護理
老年人發生基底節腦梗死幾率較大,主要表現有言語受限、音量小、語調低等癥狀,主要是因為大腦中動脈的深穿支閉塞引起。治療上與一般腦梗死相同,臨床治療期間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可促進患者恢復[1]。
1 病歷資料
患者男,年齡90歲,2020年8月27日因“左下肢乏力、言語含糊18小時”入院診治,患者于2020年8月26日下午4時許起患者自覺左下肢乏力感,行走時左下肢拖拉感,8月27日起床后,家屬感覺患者言語表達不流利、語速變慢,聽力進行性下降、嗆咳、聲嘶、吞咽困難、惡心、嘔吐、嘔血、黑便、黑蒙、神志不清、肢體抽搐、二便失禁等表現,至本院就診。體格檢查:T:37.0℃ P:62次/分 R:15次/分 BP:130/80mmHg。入院查體:口齒含糊,語速慢,音量小。輔助檢查:2020-08-27 頭顱CT平掃檢查(CT050662):兩側半卵圓區及基底節區多發缺血灶,建議MR檢查。老年腦改變。兩側上頜竇炎。常規彩超:1.脂肪肝;2.膽囊結石。TCD: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1. 基底節腦梗死(右側)2. 高血壓2級(很高危)3. 2型糖尿病4.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起搏器安裝術后,心功能Ⅱ級。5.膽囊結石。NIHSS評分(3分)、mRS評分(2分)、GCS評分(15分)、深靜脈血栓風險小。
2 護理
2.1 病情觀察
患者90歲高齡,腦功能穩定性較差,皮質抑制能力低,病情具有發病急、變化快、難預測的特點,此例患者年紀大體質弱,病情復雜。因此入院治療后密切觀察患者意識、血壓、瞳孔、心率變化;觀察患者情緒表現,預防躁動、頭部劇烈疼痛、嘔吐、視物模糊。予患者抬高腿部,促進動脈回流,預防顱內高壓。觀察患者肢體情況,出現抽搐、強直情況上報醫生。
2.2 導管的護理
患者吞咽困難,NIHSS評分(3分)予患者胃管鼻飼方式進食。置留胃管后妥善固定管道,預防打折,護理人員每天對固定在鼻腔的醫用膠帶進行更換,并在喂食前觀察管道是否通暢,避免胃管脫落、打折影響使用。使用后用注射器向胃管注射生理鹽水沖洗,避免清理不及時造成有害細菌生成,注射過程中注意速度,避免對患者產生刺激,加重疼痛。并嚴密觀察胃液導管顏色變化,出現鮮紅、黑褐顏色液體時及時上報醫生?;颊卟∏閲乐?,予留置導尿管,在導尿期間觀察患者尿液顏色、性狀,每日予患者會陰部消毒2次,間隔1周更換導尿管1次,預防泌尿感染。患者治療期間建立了靜脈擴容和輸液通道,護理期間每日對留置針周圍皮膚進行消毒2次,預防長時間留置造成皮膚感染。
2.3 血壓監測
血壓升高易引起并發癥,控制血壓可減少并發癥發生。患者有高血壓2級(很高危)病史,入院體查血壓為130/80mmHg,在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對其血壓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監測。遵醫囑予以降壓藥物,控制血壓。每日測量血壓2次,嚴密觀察血壓變化,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控制在正常水平。指導其在日常飲食上減少鹽分攝入,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其后血壓維持正常、穩定。
2.4 血糖監測
本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史,機體高血糖狀態,在臨床治療介入治療期間,會增加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治療期間醫護人員需對血糖控制引起重視,血糖控制對患者病情恢復有重要作用。遵醫囑予患者對癥藥物,控制血糖。血糖監測可及時發現患者異常,及時提供治療延緩和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每日予患者早餐前半小時、晚餐前半小時、夜間1點進行血糖監測,均空腹狀態,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保持穩定狀態。
2.5 預防壓瘡
老年基底腦梗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造成局部受壓時間長。護理期間,予患者每日擦洗皮膚一次,保持患者皮膚干凈、干燥。間隔兩小時予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時避免拖、拉、推動作,對受壓部位予50%酒精局部按摩,按摩時用手掌緊貼著皮膚,按同一方向,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用柔軟棉墊置于受壓部位,減少壓瘡發生率[2]。
2.6 心理護理
老年人發生基底腦梗死,自理能力差易產生焦躁、恐懼心理,護理期間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采用非語言交流方式,如觸摸,使患者感受到關心與理解。鼓勵家屬積極面對患者病情配合醫生治療,緩解其心理不適,讓患者感受到家人的照顧和愛護[3]。
2.7 飲食指導
患者是高齡老年人,身體各功能都已退化,消化能力減弱,加之有基底節腦梗死,應注意飲食健康。指導患者家屬予患者低脂、低鹽、低膽固醇食物,并進行適量碳水化合物、豐富維生素補充?;颊咄萄世щy,予胃管鼻飼方式進食,護理人員將食物合理搭配好,將其打碎,通過注射器注射方式,將食物送至胃管。動作輕緩、速度適宜,避免患者發生疼痛和嗆咳[4]。
3 護理體會
高齡老年人身體各器官退化,易發生基底節腦梗死現象。發病期間及時治療和針對性護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探討的基底節腦梗死患者90歲高齡,身體抵抗力差,發生基底腦梗死后,病情比較嚴重。入院后護理人員觀察了患者病情發展情況, 并配合醫生完成各項功能檢測。病情穩定后,予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每日對患者導尿管、靜脈輸液管道以及胃管消毒清理。定期為患者翻身按摩,預防壓瘡產生。加強了患者心理護理和飲食指導,患者在治療護理后,病情好轉。
綜上所述,高齡基底節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因為患者身體機能減弱,器官功能退化,護理人員予針對性護理,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徐娜. 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改變與護理分析[J]. 當代醫學, 2019, 25(9):5-7.
[2]范靜. 高齡腦梗死后遺癥及老年癡呆患者壓瘡的護理[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17(31):255-256.
[3]韓增燦. 基底節區腦出血微創術后并發大面積腦梗死12例臨床分析[J]. 臨床醫學, 2018, 38(10):39-41.
[4]布布汗·胡斯曼. 臨床護理健康教育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護理研究及對預后的影響研究[J]. 中國保健營養, 2018, 28(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