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燕
摘要:小班新生是沒有集體生活經驗、未上過托班的新入園兒童。與托班新入托幼兒相比其具有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但與上過托班的小班兒童比較,其集體生活的經驗是全新的,與托班幼兒相似。介于這種特殊的“小班新生”,我們需要尋找一種直觀的、有效的方法疏導、穩定其入園初期的焦慮情緒,以幫助幼兒順利度過適應期。通過“手偶表演”這一形式,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利用其愛模仿、行為受情緒支配、具有強烈好奇心等特點,從“手偶”的選擇入手,通過多樣的“手偶表演”形式、結合“深情擁抱”“甜蜜親親”等“特別鼓勵”方法,較為快速有效地引導幼兒形成穩定、愉悅的入園情緒,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關系,從而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
關鍵詞:手偶表演? 穩定? 入園初期? ?焦慮情緒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幼兒在入園后普遍存在“焦慮情緒”,此時除了要求家長配合按時送幼兒入園并果斷分離外,教師成為穩定幼兒焦慮情緒的關鍵所在。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及對新生入園初期表現的觀察發現:幼兒焦慮情緒支配下對教師的種種教育行為無法給予回應,教師也難以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穩定幼兒的情緒成為入園初期的首要工作。手偶表演對于幼兒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不僅能夠強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可促進幼兒與成人之間的感情與交流。運用手偶表演吸引入園初期幼兒注意力,穩定幼兒情緒,從而促使幼兒對集體生活盡快適應成為我們研究的動力與目標。
一、小班新生入園初期焦慮情緒表現
小班幼兒入園初期由于缺乏集體生活經驗,與家長分開造成其安全感的急劇下降從而導致其產生“分離焦慮”情緒,這種情緒往往持久而敏感,容易反復。根據觀察發現,小班新生入園初期“焦慮情緒”的主要表現有:
1、情緒消極而敏感
消極情緒表現主要有哭鬧、畏懼、喊叫等,往往出現于晨間與家人分離時刻。另外,在午餐前后,午睡時也容易出現哭喊等消極情緒。而“敏感”主要表現為此類消極情緒極容易被牽動或受到影響而反復出現。
2、個體行為與家庭常規表現相比出現異常
心理學研究表明,焦慮情緒可引發人的生理應激反應。因此入園初期幼兒的焦慮情緒引發幼兒“異常表現”。家長也往往對于幼兒的“異常表現”感到難以理解。個別剛入園的幼兒還表現為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3、難以參與集體活動
《學前教育學》中指出:小班幼兒行為明顯受情緒支配。因此,在焦慮情緒支配下,幼兒哭鬧不止對于教師預設的集體教學活動難以產生興趣。因此幼兒在入園初期很難參與集體生活。
二、運用手偶表演穩定入園初期小班幼兒焦慮情緒具體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從來都與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內容緊密相關”,“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針對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運用直觀、生動、具體、形象的教育策略能夠更加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與興趣,利用鮮活有趣的手偶表演對入園初期的新生加以引導和影響,可促進其情緒的盡快穩定。如何利用手偶表演達到穩定幼兒焦慮情緒的目的呢?具體策略如下:
1、運用手偶表演,組織情緒穩定幼兒活動
在入園初期,老師往往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焦慮情緒明顯的幼兒身上,少數情緒穩定的幼兒卻容易被老師忽視而出現自由玩耍的顯現。反向思考,若能將情緒穩定的幼兒有效組織活動,從而吸引情緒焦慮的幼兒參與活動,將形成事半功倍、兩全其美的效果。
2、采取多樣表演形式,吸引情緒焦慮幼兒主動參與
在手偶表演穩定幼兒焦慮情緒的過程中,我們同樣要遵循幼兒自主、自愿、自然參與的基準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多樣的表演吸引幼兒注意,引發情緒焦慮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手偶表演的多樣表現有:互動式表演、故事講述式表演、引導式表演、參與式表演等。
互動式表演:是指教師利用手偶和幼兒進行互動性小游戲的表演。例如:游戲“請你照我這樣做”、“找朋友”等。
故事講述式表演:指教師利用手偶進行故事講述,以手偶作為“講述者”邊向幼兒進行故事講述,邊進行故事表演。
引導式表演:是指教師利用手偶表演作為引子,引出活動的內容或游戲的內容用。
參與式表演:是指在一日活動的環節中,“手偶表演”只在幼兒出現焦慮情緒時出現,專門針對情緒低落、緊張等幼兒進行的表演。
利用手偶進行多樣性的表演,再加上老師的引導,情緒焦慮幼兒往往能夠較快停止哭鬧,被表演所吸引,從站在一旁觀看到逐漸能夠安靜坐著參與其中。
3、行為及時肯定,獎勵“甜蜜親親”
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對于幼兒有進步的行為利用“手偶”及時給與肯定與鼓勵,可形成良性刺激,即心理學中的“正強化”,從而促使幼兒更快產生集體規則意識,對自我行為的控制意識加強。“甜蜜親親”即是對幼兒行為的肯定也鼓勵,同時也是一種規則建立的滲透和影響,通過“甜蜜親親”的獎勵,逐步穩定幼兒焦慮情緒的同時,利用幼兒的良好行為產生互相影響的力量,從而培養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的規則意識。
4、角色進行互換,“寶貝手偶表演”
獎勵應該是逐層進行。根據幼兒情緒穩定的程度,對手偶的利用方法也應不斷轉換。在后期,大部分幼兒情緒已較為穩定,幼兒對于手偶表演的形式也已熟悉,此時,將“手偶表演”作為一種獎勵引導幼兒參與,進一步吸引幼兒的興趣,提升其積極性。在前期,“手偶”已成為幼兒的朋友,不少孩子總是尋找各種機會要把手偶套在小手上把玩一番,雖然難以操作,但仍可見其快樂與滿足。
三、結語
利用“手偶表演”介入小班幼兒入園初期的活動,我們發現在堅持連續入園的幼兒中,大部分幼兒經過一周的適應,在第二周活動中即能夠情緒穩定、愉悅地參與集體活動。個別幼兒由于未連續入托還依然存在焦慮情緒,需要三到四周得以適應。總體而言,與以往的新生班和平行班相比,我班幼兒在本次入園初期的適應期顯著縮短,分離焦慮情緒也較快得以穩定。
“手偶”的鼓勵與肯定行為,促使幼兒無形中形成一種規則意識。在實踐的后期,我們發現,幼兒在進餐、午睡、盥洗、再細致到午睡前鞋子的擺放,小椅子的擺放等等細節方面,很多幼兒已形成一定的規則和習慣。這也正是利用“手偶”的各種鼓勵肯定,對幼兒行為的正強化所帶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