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能力;培養意義;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引言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實用性。通過課堂培養鍛煉的聽說讀寫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其他學科中的理解和學習,對日常生活和未來工作也具有深遠意義。新課標對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通過對學生朗讀能力的不斷培養與提升,增強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與語言邏輯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一、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意義
1、“聽說讀寫”能力互相融合的同時互相影響,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解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朗讀的過程就是理解和體會的過程,通過有效課程改革策略,達到朗讀教學的理想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活潑、積極主動的得到發展。
2、朗讀不僅是鍛煉思維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情感的有效途徑,通過提升朗讀效率,引導學生感悟文字和語言的魅力,更加精準深刻的體會到文本主要情感,還可以在反復的朗讀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尊重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和新教育規律,不斷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提升小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1、激發朗讀興趣,營造朗讀氛圍
激發朗讀興趣是提升小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一種有效途徑,趣味性的朗讀課堂能夠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一年學生正處于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將旺盛的時期,巧妙創新朗讀課堂,可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識字:春夏秋冬》一課時,我們已知課文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大自然的四季與自然事物詞匯。在學習過程中,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詞匯所對應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渲染朗讀氣氛,調動學生感官,增強其朗讀興趣。也可以定期舉行故事會,用有趣好玩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模仿視頻旁白的朗讀語氣、語調。讓朗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二、創新朗讀方式,創設朗讀情境
教師帶領朗讀,或者學生集體朗讀,從一年的學生角度來看,都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易引發學生朗讀熱情驟減。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朗讀方式,在課堂中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朗讀情境,不斷改革創新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用繪畫軟件配合學生的朗讀內容,通過多媒體設備,把畫面投放在大屏幕上,當學生朗讀到“下雪啦,下雪啦”的時候,教師快速畫出幾朵雪花,朗讀到“小狗畫梅花”時,配合畫出小狗,和梅花狀的腳印。讓學生成為朗讀的主體自己控制朗讀時情境展開的過程,鍛煉朗讀能力,提升學生口頭表達式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強化朗讀訓練,培養朗讀習慣
提升朗讀能力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朗讀能力需要在反復的朗讀訓練中獲得,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常態化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矯正學生的吐字發音,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發音的同時做到聲情并茂。朗讀時間盡量統一化,養成學生朗讀慣性。例如在每天早上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或每天下午上課前引導學生朗讀,使學生每天到固定時間,不自覺產生朗讀的意識,也可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在拓展知識與視野的同時,使朗讀范圍、題材更加豐富,鍛煉學生對不同語境、語氣的掌握能力。
四、強化朗讀意識,提升教學水平
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在簡單地教學內容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開端和學習習慣,對語文老師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能否培養出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對未來的學習生涯影響頗大。許多教師常常注重教學內容,而忽視教學態度、理念、和深層教學,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思想,摒棄傳統教學形式,通過創新教學為學生的學習生涯打好基礎,不斷自我進步、自我提升,做好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的好教育。
三、結語
總而言之,朗讀能力在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小學一年級正處于萌芽狀態,在此階段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能力與朗讀技巧,將會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朗讀能力與學習習慣并非一朝一夕能夠養成,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思維,制定科學合理能夠長期運用的教學方式,積極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在新課改下,探索一年級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課程創新,深化教育改革,構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充滿趣味情感的特色教育體系,為科教興國奠定夯實的知識與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冠男.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21):163-164.
[2]張德宏.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學周刊,2021(2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