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艷
關鍵詞: 口音;觀點;人工智能(AI);視覺;情懷;文化;位置;核心價值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最常見交流的工具,構(gòu)成了人類社會存在和進步的基礎。對于那些把英語當做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講,他們想方設法地抹去自己認為不純正的口音,他們往往更注重追求完美的發(fā)音而忽略了英語-語言本身作為交流的真正的目的和價值。什么是free language?什么才是real English?然而,只有真正掌握了一門外語,才算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母語,多一門語言就是第二個靈魂的禮物。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并不影響,甚至阻礙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感受與習得。相反,學習者可以通過語言學習充分享受和感悟各國的文化。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想引起共鳴,達到最高效的溝通,學習者應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的水平,清晰地表達和傳播自己強有力而新穎的觀點。
在我看來教育就像醫(yī)療一樣麻煩,并不是吃一次藥就能立馬見效,它更多的像是過程性的治愈。教育者在重視總結(jié)性評估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習者的forma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評估);人類社會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著,這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包容,適應,接受和改變。教育者應熟練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相信人工智能不再是威脅,而是對教育者更好的輔助以及實現(xiàn)對學習者享受同等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的有效工具。
1 “老師,您教的是英音還是美音?”
一年前,有個剛從香港轉(zhuǎn)來的插班生的家長經(jīng)常會問我同一個問題:“Chris,您和外教教的是英式英語還是美式英語?”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就像是在問:諾基亞,三星,華為和蘋果哪個更好用是一樣的。在我教學的這幾年,其實還有不乏這樣的現(xiàn)象:
“老師,我的孩子在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表達的時候,總是忘記在動詞后面加s或者es?!?/p>
我們班級有個小男孩,一直表現(xiàn)平平。記得這個孩子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我漸漸發(fā)現(xiàn)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所表達的觀點新穎有趣,句里行間不乏緊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思辨能力。當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長分享孩子的進步的時候,家長的反應讓我很是詫異:“不是吧,但我覺得他有很重的口音,這樣說出來的英語,老師您不覺得很難入耳嗎?”從以上這幾個小例子,作為一線教育者的我們,此時的關注點到底是什么?正確的語法知識,流暢而純正的英語表達還是學習者到底有沒有用英語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呢?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英語?就我而言,任何人說的英語都可以作為real English,有很重的英語口音又如何?溝通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有口音”這種現(xiàn)象。此刻的我們,應該正視口音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習者將自己的口音作為自己的“朋友”去輔助自己的信息和傳遞自己獨有的與生俱來的文化,畢竟能讓自己被聽懂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外參加培訓的時候,驚喜地在從手機朋友圈里中看到了一名同年級的小男生正在參加全國英語能力競賽的總決賽。他正穿著一套中國傳統(tǒng)的長袍。聽同事的分享反饋,他出場的那一霎那就抓住了所有觀眾的注意力。在問答環(huán)節(jié),他從書法到中秋節(jié),月餅到中國的長袍,最后到古詩詞的運用,所有觀眾都屏住了呼吸,把目光緊緊地投向了他——這樣一位熱愛中國文化,愿意用英語去傳播本土文化的帥氣男孩。這個小男生最后在全國的總決賽中斬獲第二名,他賽出的成績代表者廣東省最高的水準,這毫無疑問是個非常不錯結(jié)果。但倘若他能在問答環(huán)節(jié)能做到辨證的回答,用更充分的原因和豐富的語言表達對英國的喜愛,具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意識并在最后用幽默的語言展示特定語境下的英語文化特征,如果這些他都能表達清楚,結(jié)果一定會不一樣。
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像這位小男生一樣熱愛傳統(tǒng)文化,正用他們的第二外語傳統(tǒng)著自己國家獨特文化的真正意義的交流者和文化的年輕使者。從以上的案例來看,保持語言的靈活性、傳遞文化和具備豐富的文化交流意識成是促成有效溝通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寫到這里,我腦海里突然浮現(xiàn)出我的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前輩分享說到:“看一個老師的英語好不好,不是看他有多流利的表達和多純正的口音,而是看他是否已經(jīng)具備了用英語去解決了問題的能力?!崩硬煌窃忈尩挠^點卻是不謀而合的。
2.最高級的語言質(zhì)量>最強有力的idea?
Lisa是我們這次學習分享的主要嘉賓之一,她和很多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的小孩一樣,在中國經(jīng)歷了很長了一段學習英語的過程。后來,有機會成為了一名交換生到美國去學習她英語。她確信地說:“我不是班級里英語最好的,我在寫句子的時候還會有不少的語法錯誤,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不能完全理解清楚一個詞而鬧出很多的笑話?!钡M管這樣,每次的論文,她還是得到了非常高的等級。她分享說,導師關注的更多的點并不是在英語的語言質(zhì)量上,而是想法和是否有強有力的論據(jù)。
記得,我們不管是在會議上,課堂上還是課后的充電,TED talk上面的資源很多時候都會被我們用來當作資源來使用。在使用資源之前,我們是否有曾關注過她或者是他作為speaker為何能站在TED的舞臺,是因為他們都是名人嗎?還是因為他們有著很強硬的背景?一個優(yōu)秀的TED演講者是怎么生成的?以下就是答案:
2.1 Select ideas--挑選了足夠新穎的觀點。
2.2 Present ideas—演講者希望把最新最有吸引力的觀點贈送給受眾。
2.3 Spread ideas—傳播思想,演講者希望通過影響力來表現(xiàn)自己。
那么,我們在使用這樣如此有想法的資源進行教學的時候,對資源的詮釋是否到位?學習者能夠從我們的詮釋中挖掘到深層除表象背后的意義呢?我們是否有曾引導孩子如何成為一個最有觀點的人而不是一個能把作文篇章寫得毫無語法錯誤的人呢?對于學習者和我們而言,好奇心是最重要也是最好的驅(qū)動因素,只要將curiosity,idea和intelligence相結(jié)合在一起,相信The age of Amazement will come.
3.AI來了,我們的工作就要沒了?
偶然間,我看了一段非常觸碰我的四分鐘的視頻。視頻的拍攝背景是在青海貧困山區(qū),被拍攝的是那些失去親人的孤兒們。教他們英語的老師只有一位志愿者。她說:“他們更需要我的幫助,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孩子一旦有一天要走出藏區(qū)的話,他必須要英語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作為他在外面世界的一個集中力?!彼€說,學生經(jīng)常問她:“老師,你常常強調(diào)語感和語法,我們即便把語法選擇題做到全對,我也接觸不到真正的英語,因為我們都沒有這樣的語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語感,學了再多,也沒辦法用上?!彼犃撕蠡卮穑骸澳抢蠋熃o你們找一個虛擬的外圍,如何?”孩子們興高采烈,滿懷激情地跟著老師所推薦的虛擬的外圍產(chǎn)品進行英語學習和體驗。
其實,最感動我的并不是這個老師走進山區(qū)支教的舉動,而是當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她能夠用她所知道的AI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從而讓孩子習得英語和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最重要的是給了孩子希望!人工智能的時代確實已經(jīng)到來了,我們是滿心的恐懼還是欣然接受?打開我們的視角就會看到,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需要被幫助,特別是教育!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幫助對于那些只有有限的教師,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教學資源的學習者來講,何嘗不是人類的一種福音呢?
4.我們是否已經(jīng)清楚了自己的位置和教育的價值?
國家教育部教材審定專家梅德明先生今天從“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關注外語能力與多語教育”和“深化外語學科的課程改革”這四大點詮釋了他的主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和全球勝任力》。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英語教育,他提出:育人的觀念比任何的觀念都更為重要。學校必須要幫助學生如何更好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合作,他們需要理解不同的想法,觀點和價值觀念,需要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和價值差異,與他人建立信任并進行合作而做好準備。
在2015年5月韓國的會議上就提出了這樣一個教育愿景:到2030年,全世界所有地區(qū),所有角落,所有人群和所有的孩子都應該享受到公平,合理和終身受惠的這樣的教育。半年后,聯(lián)合國出臺了一份對教育知識,學習,知識完全嶄新的對比的有意義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朝著common group(共同地球,共同命運和共同的未來)的方向前進。人的最后的價值是他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他權(quán)力的發(fā)揮,從這個角度來說,梅先生再次強調(diào):我們要賦予我們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全球勝任力。作為教育者,要思考我們?nèi)绾卧趺锤玫匾阎R、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融和起來。
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OECD2005年的咨詢報告顯示:A competency is more than just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meet complex demands, by drawing on and mobilizing psychosocial resources(including skills and attitudes) in a particular context[2].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養(yǎng)就是knowledge,skills and attitudes。
這個世界不缺英語講的非常流暢而沒有口音的人,恰恰缺的是有著美妙口音,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有對人類共同的common group的追求的這樣國際情懷的人。作為教育者,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孩子應該是具有家國情懷,全球意識和跨文化溝通的具備全球勝任力的人才。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具備以上情懷,意識和溝通能力的全球勝任力人才呢?
梅先生分享到:外語的重要性是非常凸顯,我們不具備這樣的工具就很難進入這個文化,這是打開文化大門的鑰匙。只有真正懂得兩三門語言的學習者,才會真正形成對這個世界的理性的判斷,才會做出有意義的比較和有價值的結(jié)論[3]。這就如同Nelson Mandela說的一樣:“ 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4]”
基于語言的學習,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讓我們的學生如何去學才能讓他們做到又學又習呢?
一、設計具備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特點的有效的學習活動;
二、教會學生通過學習理解、實踐運用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和思想的活動;
三、創(chuàng)造力:由知識本位轉(zhuǎn)向素養(yǎng)本位,融語言學習和勝任力發(fā)展為一體升華為智慧,沉淀為素養(yǎng),轉(zhuǎn)換為創(chuàng)造力!
專家梅德明先生最后強調(diào):我們外語學課的所有語種,都要把核心素養(yǎng)和勝任力融入到課程素質(zhì)、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結(jié)構(gòu)和課程評價中去。
不斷地學習,很好地打開了我的視角以及激發(fā)了我的情懷。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我們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但要相信機遇一定會大于挑戰(zhàn),只有真正挑戰(zhàn)了機遇才可能成為機遇的擁有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教材審定專家梅德明先生 2018年4月14日在北京懷柔區(qū)NGL學術交流會上的講話;
[2] OECD(2005)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3] 習近平在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是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國青年報》2014年03月30日;
[4] Nelson Mandela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前南非總統(tǒng)、南非國父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