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關鍵詞:少數民族;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技工學校;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語言國情較為復雜,尤其是在相對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地區文化和地域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國家通用語言的普及程度較低,但溝通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因素,在維護持續穩定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便意味著若想實現全民族共同發展的偉大中國夢,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教育,使民族地區逐漸與現代發展環境接軌。農牧民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生產力,但從調查實踐中可以發現,民族農牧民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現狀不容樂觀,并且在教育推廣方面也略有欠缺,在這種形式下,民族地區的技工學校擔任起進行農牧民國語教學的重任,旨在于通過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提升民族地區群眾的自身發展動力,通過“語言扶貧”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
一、國家通用語言與民族地區發展的關系
(一)國家通用語言推廣與民族地區發展的內涵
1.人的發展與生產力進步
語言作為人際交流的主要工作,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中起到推動作用,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提升了人力資本,所形成的生產力則是推動地區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從民族地區的農牧民產業現狀來看,少數民族地區本身就具有地域偏遠、地理位置特殊、社會思想陳舊等特點,這使得地區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始終停留在農牧業層面,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發展不均衡導致的人口質量整體偏低,另一方面則是受語言能力的影響,地區內部與外部缺乏交流溝通,繼而形成了“滯于現狀,缺乏創新”的問題。國家通用語言在民族地區的推廣可促進人的發展與生產力的進步,通過語言交流傳遞知識、技能、經驗與技術是幫助民族地區獲得發展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可促使群眾對經濟產業的認知從“單維”拓展到“多維”,從而達到智力幫扶與精神幫扶并重的目的。
2.人的發展與資源有效配置
社會發展是人的發展與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相互促進,地區發展不僅需要人自身獲得進步,還要通過勞動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達到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生。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產業的興盛不僅是因為地區資源豐富,更是因為人們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共同影響,將發展思路停滯在傳統經濟模式中,但由于自然資源有限,逐漸形成了社會生產力與自然資源不配平的問題,以至于一部分農牧民缺少經濟條件,繼而形成了地區發展不平衡、存在部分貧困或整體經濟發展落后的問題。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可以使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在聽說讀寫能力中有所提升,所掌握的普通話、規范語言應用更是為他們拓展視野提供了必要支持,這可以促使農牧民逐漸脫離“等、靠、要”思想,而是通過進行就業轉移實現地區資源與社會生產力的有效配置,同樣可以達到提高地區整體經濟與文化水平的目的。
3.人的需要與可持續發展
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缺失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提升語言能力不僅是人個體發展的需要,更是推動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支撐。“人的全面性發展”觀點中闡述人在適應社會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與品質,包括以學習能力為主的智力因素和以情感為主的非智力因素,語言能力作為人全面發展的一部分,可同時起到扶“志”和扶“智”的作用。已知語言不通是造成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產業發展落后的原因之一,那么為群眾解決語言障礙便是維系語言推廣政策與精準扶貧政策的重要紐帶,具有雙向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教育部提出了“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的宣傳語,并相繼開展了“推普扶貧”進鄉鎮活動,在這種形勢下,技工學院也要發揮教育作用,從語言學習與使用方面幫助農牧民彌補語言障礙,這在人的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二)國家通用語言推廣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意義
1.語言能力:“智力資源”
國家通用語言代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重要教育工作內容,而農牧民的國語教育則相對滯后,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實施制度。如果說針對于學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國語教育旨在于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水平和漢文化學習能力,那么針對農牧民的國語教學則更傾向于通過提升他們的國語溝通能力,促進農牧民拓展就業領域,進而達到推動地區整體經濟與文化水平發展的目的。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進程中,智力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決定性因素,包括個人素質、知識技能、經驗語言等方面,構成了人的基礎智能。因此,對農牧民開展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教育等同于為地區發展提供了“智力資源”,通過促進不同民族地區的交流溝通,解決地區發展的瓶頸,逐漸積累人力資本。
2.精準扶貧:扶貧先扶“智”
“扶貧先扶智”是目前國家大力推行的扶貧政策理念,采取了推廣國家通用語言的方式,通過開辦農民夜校、開展教育惠民工程等方式,不僅加強了農牧民對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還有助于加強民族交流、促進民族融合。本校針對農牧民開展的國語教學,覆蓋了鄉鎮全體居民,并鼓動地區無業人員也參與到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中,以期提高地區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并促進群眾思想觀念的良性轉變。面向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更針對農業生產相關人員,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應用上更符合他們的已有經驗和學習水平,為保障國語實用性,還應重點圍繞地區風俗特色、農牧業專業技術、社會生活用語、工作用語等方面,引領民族地區的農牧民接受新思想、學習新技術。
3.人口質量:實現轉移就業
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針對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質量,人口質量所形成的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并且還是實現脫貧的可持續性和防止返貧的必要支持。因當前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農牧民數量與自然資源不配平的問題,生產力的不合理配置導致地區經濟發展受到限制,這便意味著解決地區發展落后的關鍵在于解決這一矛盾,使人口質量提升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國家通用語言教學深入基層,可以提升人口質量,讓少數民族群眾的就業智慧得以提升,促使他們掌握更多就業知識、技能與經驗,在此基礎上,當農牧民擁有更高的素質與能力時,便會實現就業轉移,進而達到推動地區經濟水平整體發展的目的。
二、民族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分析與學習情況現狀
(一)語言能力分析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區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整體偏低,能夠流利準確地使用國語進行交際的群體僅占7%,能夠大致使用國語進行交際,但發音不準、口語較重的所占比例也僅有15%,大部分處于能夠聽懂一些但不會表達的現狀,甚至還存在少數完全聽不懂也不會說的群體。從他們的國語能力水平現狀可知,因農牧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并且所處行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向外交際,這導致他們長期處于使用民族語言進行生活交際的大環境中,對國語接觸較少以至于國語應用水平始終得不到提升。整體來說,少數民族農牧民多居于聚集區,與外界交流較少使得他們主要集中在“能聽懂但不太會說”和“能聽懂一些但不會說”這兩個語言水平檔次。
(二)學習情況現狀
對少數民族農牧民國語學習情況的分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學習途徑、存在困難、主要目的。首先,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途徑通常為在校受教、與漢族朋友交往、收看電視廣播、外來人員影響這幾種,其中在校受教是最高效、最專業的途徑,在整體中所占比例較大。其次,所存在的困難主要為缺少語言使用環境,因地區日常交際仍以民族語言為主,導致農牧民缺少語言交際的真實環境,從而導致“能聽懂但不太會說”這一現象的形成。最后,多數民族農牧民學習國語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民族交往、找到工作掙錢養家,更多得是受到政府方面的影響所形成的被動學習心理,在主觀期望值較低的情況下,學習者對國語學習與使用的期望值與年齡提升成反比。
三、面向民族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實施策略
(一)以宣傳為導向建立良好的推普氛圍
為推進學校開展針對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工作,首先要建立好推普氛圍,融合當地文化特色與國語應用現狀,進行以黨的戰略方針為指引的宣傳工作,建立廣泛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大環境。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加快推普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應用“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可以通過電視廣播或互聯網讓廣大農牧民了解國家政策、廣泛學習國語。在推普過程中應做到文化尊重,向農牧民明確表示推行國家通用語言不是為了同化少數民族,而是給農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途徑,促進他們與現代社會接軌,更好更快地融入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如此既可以減輕農牧民的抵觸心理,又能夠加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政治認同。通過構建政府為引領、學校為主陣地、廣播為宣傳途徑的推廣機制,可營造“國家通用語言便于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合理配置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資源
教師作為提供國語教學的核心,其教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成效,但目前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開展農牧民教育的最大問題便是師資力量較為匱乏,整體來說滿足專業需求的教師較少。雖然當前國家大力倡導開展農牧民國語教學,但由于實行時間較短,還未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以至于當前職業院校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更多采用播放視頻、板書講解的固定方式,并且大都采用統一教材,未根據地方特色和農牧民的實際需求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針對這一現狀,應在推普進程中合理配置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資源,首先是教師方面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引進優秀教師或赴外學習,招收志愿者到農牧區支教。其次,基礎教育中也應注重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因學生是國家發展的主力軍,地區應注重中小學教育與農牧民成年教育的結合,開展親子活動推動學生與家長的共同學習。如此一來,通過教師資源與學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可提高對國語教學對農牧民的廣泛影響力。
(三)開展適合農牧民的教學模式
相較于中小學所開展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針對農牧民實施的國語教育應更關注與農牧民特點的適配性,一方面要避免出現“因任務而學習”的教學模式,防止他們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國語教學的實用性,使之真正面向就業轉移、追隨社會發展。為此,需開展適合農牧民的教學模式,如:借助互聯網作為傳播渠道,開發制作專門的語言學習App,或設置積分獎勵機制,讓農牧民通過語言學習獲取積分,換取一些基礎性的生活用品。又如:可豐富學校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注意與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模式的運用上也要避免教師專治現象,通過播放紀錄片、經典電影或趣味問答的方式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農牧民學習的便捷性、主動性與積極性。適配性的教學模式往往能讓農牧民對國家通用語言的認同感得到提升,有效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四、結語
總而言之,當代社會語言生活變化較快,國家對此不斷調整相關政策,并開展一系列國家通用語言普查工作,強調了民族地區進行國家通用語言推廣的重要性,并隨后結合群眾意愿進行了民族語言文字的傳承與國家通用語言的規范。因民族地區農牧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掌握程度也較低,這導致他們在就業轉型中存在一定困難,繼而影響了民族地區整體經濟與文化水平的提升。為此,民族地區技工學校不僅要提供就業技能的教學,更要從語言學習與使用方面幫助農牧民實現就業轉型與脫貧致富。由此出發,教師要在尊重與保護當地文化的基礎上,以日常生活生產的常用國家通用語言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建立推普氛圍、配置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模式等策略,以語言能力作為“智力資源”,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進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瑞.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策略研究——以鐵嶺市少數民族區域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18-20.
[2]李志忠,任曄.人口流動與新疆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提升[J].語言文字應用,2021(03):69-79.
[3]高晶,陳艷.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困境與出路[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4):161-162.
[4]李玉潔,杜秀麗.新疆山區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使用能力建設[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0):154-156.
[5]季晶晶,許迅.少數民族師范生國家通用語言能力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新西部,2020(1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