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靜 方芳
摘要:美育教育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構成,發揮《美術欣賞》課程的藝術的育人作用,通過讓學生更多欣賞藝術作品,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藝術之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美育;素質教育;美術欣賞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一、美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根據人的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規律,重視人的身體健康、思想道德、能力培養、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說素質教育應包括:創造性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終生學習教育與自學能力的培養、社會公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勞動觀念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審美觀念與能力的培養。而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為實現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徑。
在“五育”中,德育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保證,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對其他各育起著靈魂和指導的作用。智育作為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的教育,為其他各育的實施提供著認知的支持,是實施其他各育的實現基礎。體育是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形成終身體育能力,為學生奠定一生健康的良好體質。美育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能力,并能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啟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自覺性。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由此可見,“五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五育”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重要的意義,美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教學的意義
美育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學科,在美育教學中向學生講授美學理論并進行審美實踐,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從而樹立正確的、高尚的、健康的審美觀、鑒賞力、創造力,并在審美欣賞活動和審美創造活動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首先沒有美育教育,就不可能有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盡管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像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在學生的內在素質的各個方面。其次,美育教育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當學生受到較多的藝術熏陶時,審美能力與文化教養水平會提升、心理結構會更加豐富。第三,美育教育是感情與理性協調統一的教育形態,但與偏向于邏輯思維、理性素質的教育形態相比,更偏向于感性教育。智育著重于知識方面的教育,美育著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只有兩者并重,才能使知識和感情調和,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三、美術欣賞與美育的關系
美育教學包含很多內容模塊,如美術欣賞、書法欣賞、影視鑒賞等內容,其中以美術欣賞在實際教學中更為普遍。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隱含著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美術與美育之間有著重要關聯;二是,美術是美育的基本體現;三是,美育是美術的精神主旨。很多美術課程側重于技能技法,缺乏情感教育,而情感是認識美、研究美的基礎,沒有情感則無以言美感,脫離了美育的本質。
四、美術欣賞的課堂實踐
《美術欣賞》課程作為美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人文素養、促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單一,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人通過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不斷嘗試,總結一些心得,提升了教學效果。
4.1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學習《美術欣賞》課程,讓學生了解中外美術的流派,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通過鑒賞活動,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能夠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最終達到通過《美術欣賞》課程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其中《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重點體現在:通過賞析美術作品,能使學生初步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陶冶審美情操。《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難點體現在:對教材中現代主義系列作品的欣賞,尤其是抽象主義美術作品,激活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
4.2教學方法設計
4.2.1比較教學
美術本來不是個孤立的現象,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發掘藝術間的規律。通過對兩個或多個藝術種類、潮流、運動、時期的比較分析和綜合,作為理解、欣賞該類體系中單個美術作品的參照。在《美術欣賞》課程中,選擇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圍繞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等,進行比較分析、尋找異同進而探求其規律。如在鑒賞繪畫作品時將中西繪畫作品比較會發現:中國畫注重表現與寫意,西方畫注重再現與寫實;中國畫色彩淡雅,多運用線條造型,西方畫色彩寫實與厚重,主要運用色彩與光線表現;中國畫采用散點透視法構圖,西方畫運用焦點透視法構圖等等。
4.2.2專題討論
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基礎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指定任務的探究,并在課上就某一專題各抒己見,互相啟迪,能使學生接觸全新的觀點,思考多方面的意見,在提高認識的同時培養了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如在學習完西方畫的基本知識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收集達芬奇、莫奈、畢加索、梵高的作品,選擇代表性的作品為突破口,將內容整合為一個專題,避免學生對作品淺嘗輒止,促使學生深入挖掘作品主題。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個人定位轉變,從以前的關注教學結果轉變到關注教學過程。鑒賞有不同的角度,學生可能對相同的美術作品做出不同的鑒賞結果。教師對學生不同的觀點積極引導,培養學生探究與創新的精神。
結語
隨著素質型教育的展開,在美育中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美術欣賞》課程對提高推動美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在欣賞中《美術欣賞》課程旨在讓學生比較、鑒別,開動腦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感受作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感想,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陳芬.美育視域下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 2020(11):56.
[2]張苗.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有效示范[J].美術教育研究. 2021(22):31.
[3]伊銘新.充分發揮美術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J].科普童話.202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