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岷江
關鍵詞:學校層面大 數據 精準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實現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優化教學模式”“培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學情分析、精準教學的能力”。大數據背景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精準教學,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的一種有效模式。
一、為每個學生建立學情信息數據庫
(一)精準采集學生學情信息的途徑和內容
采集學生學情信息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教學課堂和輔導答疑中師生的互動、教師平時的察言觀色,二是通過教師對學生所做模擬試卷的瀏覽評閱和平時作業的批改,三是教師與家長的對話交流等。
采集學生學情信息的主要內容:學習的志趣、愛好、能力,對理工科、文史科知識應對的速度,尤其是各次學業診斷、學科內各章節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個人的特別要求等。
(二)教師著力改進學生學情信息管理方式
一線教師面對上百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眾多學生的個人學習信息疊加在一起,數據復雜龐大,單靠人腦無法實現有效的存儲、管理和應用,必須引進新的手段,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大數據云平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教師本地計算機上學生的學情信息和老師的學情精準診斷書,上傳到云平臺“學生信息大數據管理中心”,在線上線下的互聯互通過程中形成建個性化的數據庫,并由大數據精準教學管理系統進行科學化管理。
(三)正確使用學生精準學習信息大數據庫
大數據精準教學管理系統對學情數據信息的科學分析處理后,通過應用顯示平臺,教師、學生和家長都能及時了解到學習的現狀,輕松地實現對學業情況的全面追蹤,同時還能準確地了解學生在較大范圍(省市區)的學生群體中所處的位次,學生據此明確的追趕目標,制定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家長據此可設計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助學管理措施,教師據此改進課堂的個性化教學,讓教和學都更加精準,高效優質。
二、按學生的學情特征實施精準管理
在大數據背景下,根據學生呈現出的學情特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精準管理各種層次和各種類別的學生,讓學生在優化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天天都有進步。
(一)年級內部的行政班按層次和特長組班
年級內部依據大數據提供的學情實行因材施教。這里以普通高中為例:第一層次——競賽層次,培養突出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鼓勵參加各級各科的競賽,目標瞄準雙一流大學。第二層次——務實層次,培養的重點在務實與實踐,通過勤奮刻苦與求真實踐,縮短與尖優生的差距,目標瞄準本科院校(包括部分一本院校)。第三層次——特長層次,培養的重點在個人技能,特長與興趣,目標瞄準一般本科院校(包括獨立學院、高職院校),并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實用型人才。三個層次的班級對應著強基實驗班、實驗班、平行班、單招班、專長班等。
(二)班級內部組合成互助小組和興趣小組
班級內部依據大數據提供的學情建立學習小組。一方面將有著共同學習愛好的學生適當搭配組合成一個互助型的學習小組,包括學習成績尖優生、中等生、踩線生、后進生、特長生,這五類學生各自具有不同的學情特征,在課堂學習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將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興趣學習小組,他們可以跨班跨年級形成社團,可以在校本課程的學習中對興趣愛好進行深度探究,為職業生涯規劃做一些準備,興趣小組的學習方式多依托于學校的STEM教育、陽光體育、藝術班單招班、多樣化校本課程,以及德育勞動在內的多種活動。
(三)精準目標分層培養有利于精準教育
精準目標是在尊重學情,尊重大數據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敲定學生階段學業成長的正確目的。分層培養是在學校教學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之下,教學盡可能地兼顧學生和家長確認的個人發展目標,針對不同類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提供最優秀、最合適的精準育人方向,最終力保各個層次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德智體美勞方面的學業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成為合格的畢業生。
三、打造適合學生精準學習的教學案
過去備課,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憑借經驗寫就教案,現在,大數據讓備課資源豐富多樣,勤奮的教師可以窮盡天下所有的課程資料,寫出精準的教學案,可以說大數據徹底發改變了教師的備課流程,新的學校教師備課流程如下:
(一)備課流程一:產生大數據背景下的初備教案
教師個人利用大數據資源,很容易就得到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在充分比對篩選后,形成初備教案。
(二)備課流程二:產生具有班級特色的學情教案
教師在初備教案的基礎上結合本班學生精準學情信息數據庫,制定出一份適合所教學生學情的教學案。
(三)備課流程三:產生群體備課研討下的教學案
同年級同學科的老師面臨相同的教學內容,做著重復內容的教學設計,發揮集體智慧能形成更加成熟的集體備課教學案。一是線下群體研討會:利用學校年級備課組會議定期研討,備課組老中青的教師和中心發言人一起共同研討,以老帶新,集體磨課,以集體智慧打造出優秀的教案。二是線上群體研討會:利用大數據精準教學管理系統的“備課資源”模塊,搭建教案、例題、習題等的互動交流平臺,同時QQ群、微信群等及時快捷的在線通信方式,也促進了優秀教案的產生。
(四)備課流程四:產生教師本輪教學設計確定案
集思廣益后,形成可以在本輪教學中實施的比較完美的有利于學生精準學習的教案。教案實施后,根據反饋的情況再修改,最后存入校本資源庫中,供下一輪教學參考。
實踐證明:運用大數據和教育新技術,能促進信息技術與學校教學與管理的深度融合學習,提升教師精準教學專業水平,從而大幅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尤其是當一所學校局部的數據在網絡科技的通力協助下融入大數據后,效果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J].2016-6-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2.0行動劃(教計[2018]6號) [J].2018-04-13.
[3]萬力勇,黃志芳,黃煥.大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操作框架與實施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