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家園合作;家園共育;問題;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近年來,國家教育領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幼兒園的家園共育活動,對幼兒園教師群體提出更高標準教育要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家園共育教育方法的高效化發展。本文將從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的角度出發,針對教育活動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探析,圍繞實際教育狀況分析解決方法,以供參考取用。
一、幼兒園落實家園共育教育方法的重要意義
家園合作共育顧名思義,即,幼兒園教師將孩子們的家長帶入到教育、管理的環節當中,讓家長們協助教師開展教育工作,以此來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與實效性。這一教育項目落實的重要意義,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家園合作共育可以改善以往教育環節當中存在的枯燥學習氣氛,優化孩子們的學習體驗,讓孩子們可以更為主動的進行學習;其次,家園合作共育可以有效拉近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們可以更為清晰且透徹地知曉孩子現階段的學習情況與成長狀況,并更加有效的配合教師開展教育工作;再者,家園合作共育可以有效緩解幼兒學習的消極心理,讓他們保持更為良好的心態進行學習與成長,并且,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家長的鼓勵下,養成直面學習困難、不懼知識挑戰的自信心。
二、幼兒園落實家園共育環節當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教師欲提高家園合作共育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勢必要第一時間發現項目落實中存在的問題。而常見的問題與不足,則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類:其一,部分幼兒園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較為傳統,忽略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開展教育工作時,難以與家長進行緊密聯動,無法發揮家長群體獨有的優勢,進而影響了家園合作共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其二,部分幼兒園教師自身的家園合作共育方法單一,難以保障該項教育活動的高效進行,甚至,還會導致教育資源浪費的情況發生;其三,部分幼兒園教師開展家園合作共育活動時,內容、項目形式單一,難以讓家長們認知到該項教育活動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則導致了部分家長喪失了參與家園合作共育活動的積極性;最后,部分幼兒家長受工作、家庭或其他不可抗力要素的影響,難以抽身參與到幼兒園的家園合作共育活動當中,無法與教師進行聯動,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同樣會影響家園合作共育教育項目的開展與落實。
三、幼兒園家園共育活動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與作用
(一)家園共育關聯信息技術,優化幼兒學習感受
在以往的家園合作共育環節中,多數幼兒園教師慣用于“口頭引導”的形式組織孩子、安排家長進行聯動,這一方法的運用,非但難以凸顯學習的樂趣,甚至還會造成枯燥、單調的氛圍。為了有效改善這一局面,幼兒園教師則可以關聯信息技術,發揮其獨有的動態化、可視化優勢來目標教育環節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生動影音的觀看下,逐步優化孩子們的學習體驗與感受。
例如,幼兒園教師在教導孩子們“生活常識”相關的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進行輔助。教育活動開始前,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現階段的教育需求,為家長們布置一些教育輔助任務,讓家長們利用生活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預習”,并準備若干教育相關的“道具”。教育活動進行時,幼兒園教師則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動態展示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與常識。假設,教師在教導孩子們“天氣變化”相關的生活知識時,可以播放天氣相關的短片,并圍繞于此進行提問。如“孩子們,冬天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氣寒冷,會下雪,那么我們在這種天氣下,該如何穿搭衣物呢?”教師提出問題。幼兒思思舉手表示:“老師,我媽媽說,氣溫下降的時候我們應該穿上厚衣服,以防感冒。”并展示媽媽為她準備的厚衣服。幼兒明明則進行補充:“......”除多媒體技術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微課技術進行輔助。這一技術的運用是指幼兒園教師將當前的教育內容錄制到10分鐘左右的精簡視頻當中,讓家長們使用手機進行下載,并在家長陪伴孩子進行觀看學習。幼兒園教師聯動信息技術輔助家園合作共育,既有利于優化孩子們的學習體驗,還有利于提升教育活動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二)家園共育關聯小組活動,培養幼兒操作素質
操作素質包括了動手能力、動手思維、操作技巧等多個要素,培養孩子們的操作素質,不僅可以加速幼兒的頭腦發育,還可以提升幼兒的手腳協調性。為了達成這一教育目的,幼兒園教師則可以將家園合作共育與小組合作進行聯動,將幼兒的家庭視為一個小組,讓家長們陪同、輔助孩子進行實踐與操作,并在這一環節當中,逐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幼兒園教師開展“操作”活動時,可以預先準備一定數量的插塑、積木、拼圖等作為教具、學具?;顒訒r,教師可以先對當前的游戲內容進行講解,告知家長們、孩子們具體的操作技巧和活動的主題。而后,可以將操作實踐的主導權交給“家庭小組”,讓家長們肩負起參與和指導的責任,和孩子共同操作。假定,教師安排的拼搭目標是“我家的小區”,在落實家園合作共育項目時,教師可以通過家長群、釘釘群等線上的形式,先對家長們進行“培訓”,教給家長一些建構的方法和技巧,讓家長們具備較為專業的指導知識和能力,在孩子們動手操作時,家長們便能相對有效地指導孩子們,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待孩子們熟悉操作后,家長們還可以引導幼兒,讓他們發揮想象、大膽創造,構建出自己眼中、心中的“小區”。幼兒園教師以家庭合作的方式開展家園合作共育項目,既有利于改善游戲化教育活動的氛圍,還有利于提升幼兒家庭親子之間的凝聚力,進而在家長們的陪伴與指導下,切實增強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家園共育關聯教育管理,創新家園共育表現形式
教育管理顧名思義,即,幼兒園教師基于家園合作共育的角度,對“教育”和“管理”分別進行設計,以更具針對性的方式來創新家園共育的表現形式,并借此提升幼兒園教師與家長配合的有效性與實效性。
例如,幼兒園教師在落實“教育”活動時,可以根據上述的方式,讓家長輔助教師準備游戲“學具”,陪同孩子進行學習與練習。在落實“管理”活動時,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切入,如“線下”角度,教師動員家長利用節假日、周末的時間,參觀美術館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場館,或利用空閑時間進行親子游戲等;亦或者開展釘釘線上家園座談會,與家長們溝通學期或者未來的教育計劃?;Q孩子在家中、在園中的學習、成長狀況。幼兒園教師選用不同的方式開展家園合作共育管理項目,既實現了家園距離的拉近,又實現了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豐富與創新。
(四)加強班組之間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
班組的家長工作,會出現類似的或者不同的具體情況。教師搜集本班家長工作中的案例,詳細客觀地整理出來,讓班組人員之間討論,嘗試分析具體問題所在,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例如:中班有一名幼兒,由于身體肥胖,導致不能蹲下如廁,該小朋友就拒絕幼兒園大便,但是回到家中卻說是老師不讓他如廁。家長信以為真進而投訴。針對此情況,該班組教師和其他班組的人員共同討論,分析其中原因、幼兒心理以及家長的想法和需求等,共同商議解決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化解家園矛盾并解決該小朋友如廁等問題。如此一來,班組人員遇到家長工作、家園合作等方面的困惑時,就能夠互幫互助、群策群力地面對,同時提升了服務的質量與能力。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師欲構建高效化的家園合作共育體系,不僅需要明確教育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還要選擇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將之解決,切實提升教育效果的同時,逐步創新家園共育活動的表現形式,最終,方可實現幼兒園、家庭互幫互助、相互遞進教育體系的建成。
參考文獻
[1]陸娟娟.幼兒園家園共育的互動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7):19.
[2]方淑梅.淺談幼兒家園共育問題與策略[J].智力,2020(20):169-170.
[3]賀芳.關于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建議探究[J].求知導刊,2020(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