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榮
摘要: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教法與學法的探究已成為教育科研的重要議題,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善被視為改革成功的主要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是擺在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現對此談幾點淺見。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之見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近年來,初中語文教學正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的語文活動課正異軍突起,并以其生動活潑、切實有效而得到學生的歡迎。語文活動課的出現,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大改革,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力舉措,而語文教學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們對語文教法與學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針對初中語文的教法與學法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要有科學的教法
語文教師要做到科學的教法有兩個重要的基礎,首先要具備較強的一般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聯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強,才能有好的教法運用與語文教學實踐中。一個教師要使自己的方法得當,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強,方法才能優化,成功才有保證。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應該是具有閱讀、寫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除了具備這幾種能力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發揚民主,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把情感交流當做課堂教學和諧統一的溶劑,要打破教師和教材的框框,師生之間積極的雙邊活動,構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教給學生學會聯想,推理和發現,還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體語言傳達對學生的愛,激發他們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運用肯定語言,肯定學生的成績和所做的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二、學生要有高效的學法
從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學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到,語文課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學生的自學。我們可以發現并總結出學習語文的一般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這些方法是:
1.重在學生自己對語言、對生活的感受。
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學生難以讓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只能起點撥、啟發、梳理、指導的作用,一字、一詞、一句、一文都要由學生自己去反復體味之后才能靈活運用。古人提倡吟詠、朗誦,目的也是在提高對語文的感受力,通過詠、誦,溶入情感,感受會較深刻。語文課因其面廣,頭緒多,特別需要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隨時分析、結合、整理、融匯,特別需要獨立思考、心領神會。
2.重在學生平時的有心積累,檢查復習時的總結提高。
語文知識,字、詞、句,有以系統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卻是以不系統、不完整、不統一的形式存在的。語文能力也一樣。這就要求學生平時要有意識地積累。積累應是經過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積累,不是隨意的積累。要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寫作,在寫作中思考。讀寫要字字留意,句句關心。經過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識地積累之,語文知識才會與日俱豐,語文能力也會逐年提高。
3.培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要循序漸進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曉于后,對于某一學科的學習,對于其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學習,的確是要循序漸進的;不循序漸進,基礎打不好,煮夾生飯,到頭來還要重煮,還要從頭學起。
三、教法和學法要有機統一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一般來說,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二者共處于教學過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學法又是兩個不同的教學主體,所以它們彼此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可相互代替。因為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導,后者是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主導作用決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應試教育把學生看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質教育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教法采用啟發式。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求教師的教法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和學生學法是有機統一的,這一點是現代教學方法區別于傳統方法的最大特點之一,我們的有效課堂均需寓學法于教法之中。近年來,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學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漸引起高度的重視。其實,教學方法理應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與學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須服務于學法,更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這種思想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
四、激發創新與開拓進取相結合
激發創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習目的,提出創新性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創新具體操作有以下五種方法,一是設疑激活,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設立具有創新思維空間問題,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二是討論求異。教師應根據設置疑問進行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思維得以發散,靈活地獲取知識,捕捉重要信息,產生新奇的想法,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靈活性,三是想象創新。在組織學生進問題討論時,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四是質疑挑戰。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完成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學生能夠質疑,說明他們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洞察其內在本質,同時質疑能反饋學習信息。五是創新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成績應作出中肯的評價,一方面為學生提出正確的創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勵學生繼續創新。
總之,不管怎樣的語文教師,對教學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哄而起地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沖動,而應該經深思熟慮、反復摸索之后,慎重選擇出既符合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的永恒目標,提高自學的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造力;增強競爭意識,提高實踐應用能力。教師的“善教”和學生的“會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只有做到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才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