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瑜 許佳誼
一、主題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5-6歲幼兒能夠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前后的變化;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并能在探究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由于疫情原因,我園在幼兒上下學必經之路上貼了許多不同條顏色箭頭,以分流各年段幼兒,避免擁擠。我班幼兒晨晨在途經塑膠場地的時候,不斷關注地面中指引箭頭被翹起來的問題。既然晨晨對這如此感興趣,我們就追隨孩子的興趣,以“翹起來的箭頭”為引子,進行一系列的跟蹤觀察、實踐學習、思考反思,為此,“翹起來的箭頭”探究之路由此拉開帷幕......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今天早上,晨晨來到幼兒園,看到地上有個箭頭翹起來了,就馬上跑過去跟許老師說:老師這個箭頭翹起來了?旁邊的許老師說:“也許翹起的地方用腳踩幾下就平整了呢?!倍f,沒用的,我昨天就已經試過了,用腳踩了好幾腳,還跳呀跳,今天早上我來到幼兒園的時候又看到它翹起來了。我要修補這個翹起的箭頭,可是用什么來修補呢?”他在教室里左看看,又找找,不一會兒,便找到了一個透明膠,立刻拿著它下樓去修補了,并不斷地用手拍打著箭頭,讓它變得更牢固。
他站在那里,站了許久,發現還算牢固,剛打算要走,發現有個小朋友把他補好的箭頭又踢了起來?;氐搅私淌?,他怒氣沖沖地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我說:“你想想是什么原因呢?”“他想出了很多原因,可能是小朋友踢起來的,可能有小朋友撕起來的......”
分析:這一次的活動,我們看到孩子出現的問題:箭頭為什么會老翹起來,是因為粘性不好嗎?孩子自己想出了辦法,首先用膠帶紙先去粘,但沒有成功,接著自己制作了箭頭粘在地上,但是又發現了新問題,自己制作的東西不牢固,會被踢起,會被弄破。當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時,我進行了介入引導,把問題拋給了晨晨。
第二天,晨晨又想到了新的辦法,他決定把地上的箭頭撕掉。拿著蠟筆,高高興興地來到了操場,用蠟筆在這個塑膠場地上畫了箭頭,畫完箭頭,他可高興了,立刻飛奔上來,告訴我:“老師,這個應該不會再有翹起的問題了,我覺得在塑膠場地上用蠟筆畫箭頭真的是一個好辦法,我明天再去看看我的辦法好不好。”
晨晨早早來到了操場,但問題來了,昨天的箭頭竟然顏色變淡了,這是為什么呢?孩子自己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在地面上用手、用腳磨呀磨,發現這個蠟筆真的會慢慢變淡。他又想出了用記號筆去畫,他覺得記號筆不會變淡,于是就去用記號筆在原來翹起的箭頭那邊畫了一個箭頭,這次他很滿意,得意洋洋地離開了。
但是好景不長,在一個下雨天的時候,他路過箭頭時遲遲不走,嘴里還嘟囔著:“我畫的箭頭怎么又消失了???”他有點失望,回到教室后,又來詢問我,鐘老師,為什么我畫的箭頭又沒成功呢?這可怎么辦?為什么記號筆也會沒有呢?于是,我又將問題拋給了他自己,我說你看看我們在的那塊地,有沒有被雨水淋到?他貌似一下子茅塞頓開:“老師,我又知道了,原來的那個箭頭會被太陽曬到,會被雨淋到,所以才會變淡,如果這個箭頭是在有盆的地方,那么就不會淋到和曬到,也就不會變淡。
分析:這次活動中,晨晨用到的辦法是:把沒有粘性的箭頭撕起來,然后用蠟筆和記號筆去畫這個箭頭,通過他一次次的思考和嘗試,發現了用畫箭頭的方法還不是特別成功,因為那邊的地理位置,箭頭會被曬到和雨淋到。于是,我們又拋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怎么做一個不會被曬破又不會被雨沖掉的箭頭呢?他跑去和同伴商量了,這也體驗了同伴合作探索的重要性。
對于新問題的拋出,只見晨晨和昂昂在一起討論著,晨晨說:“昂昂,為什么我畫的箭頭被雨淋過后不好了呢?”昂昂:“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有斑馬線,那個斑馬線為什么下雨了也沒有關系呢?要么我們去問問交警叔叔,這個斑馬線到底是用什么材料來畫的,不會褪色?第二天,他們兩個興高采烈地去找了交警叔叔,問了交警叔叔馬路上的斑馬線是用什么材料畫的。”交警叔叔告訴他們,這個斑馬線是用白瓷漆。他們聽完后就來告訴我,老師,明天我讓媽媽也去買這個白瓷漆來。果然第二天,小家伙們來上學的時候就把白瓷漆帶來了,晨晨告訴我,這個白瓷漆畫起來的時候,如果弄倒他的衣服怎么辦呢?昂昂:“我覺得穿一件倒背衣就可以了。于是,他們兩個馬上行動起來,把那個箭頭用白瓷漆畫完了。
分析:這一次的活動,孩子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怎么做一個不會被曬破又不會被雨沖掉的箭頭呢?通過詢問了解到了斑馬線原來是用白瓷漆來做的,當白瓷漆會沾到自己的時候,通過同伴交流,他們又想到了用倒背衣的方法。為了證明他們的辦法好不好,他們親自去實踐繪畫箭頭,而且接連好幾天每天都關注著這個白瓷漆箭頭,發現這樣的實踐真的成功了,他們高興地歡呼跳躍。
三、反思和體會
通過這次的探索活動,讓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 幼兒發問,正確對待。在各類活動中,首先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當幼兒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應該耐心傾聽,因勢利導地幫助幼兒解答問題,而且有意表揚愛提問的孩子,鼓勵幼兒大膽質疑,積極觀察發現。
2. 追隨興趣,生成項目。興趣使幼兒在認知興趣的指導下對周圍事物產生探究的欲望,比如:此次的翹起的箭頭這個活動,就是源于孩子的興趣,是孩子自己提出的一系列活動追蹤和探索,所以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
3.實踐探索,深度學習。探索與發現是科學學習過程中的核心環節。讓孩子們充分的嘗試、驗證、發現、比較和思考得出自己初步的結論,這樣才會有助于孩子的深度學習,才會有下一環節交流與討論的內容。當孩子發現問題,想到辦法,去嘗試這個箭頭的時候,不要阻止孩子,給孩子充分地時間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是幼兒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孩子對實驗結果不太滿意或與之相背時,會產生更強烈的好奇心,也促進了孩子們的深度學習。
四、總結
兒童的學習,有其特定的方式,對于翹起箭頭的探究,是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所以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需求,想出很多個不一樣的探究點,通過對不同探究點的自主探究,實現探究能力、認知能力、交往能力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