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嫻卿
摘? 要:教、學、評一致性,不是一種教學模式,也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師該有的一種教學理念,旨在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執教了“火燒云”的第二課時,試圖從明確的目標是靈魂、針對性的評價任務是精髓、展開的教學過程是具體化三個方面來談談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反思。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語文課堂;火燒云
一、明確的目標是靈魂
“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就是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目標,就無所謂教、學、評的活動,也無所謂教、學、評的一致性。如果“教學目標”得不到解決,那么“教學評一致性”也就得不到解決。
教學目標如此重要,那么,該如何制定呢?我認為可以從課程標準、教材解讀和學情分析三個方面入手。《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是目前語文教學的最高綱領,對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火燒云》是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包括: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再讀課文,我發現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都是科學小品文,而《火燒云》雖然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但節選出來之后,可以作為一篇散文進行教學。課文按照火燒云上來了、變化、下去了的順序來寫,主要從顏色和形態兩個方面寫出了火燒云的變化過程,從而突出了火燒云的美。基于以上考慮,我主要想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第二課時的學習,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感受火燒云顏色和形態方面多、快的特點。因此,結合課后的習題,我擬定了第二課時如下目標:1. 能用“事物+顏色”的方式說出表示顏色的詞語;2. 了解火燒云顏色和形態方面的特點,知道抓住表示時間的詞感受變化得快;3. 背誦3~6自然段,學寫事物的“變化”;4. 感受火燒云的美,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幾個教學目標,從內容到寫法,再到情感,層層深入。心中有了目標,知道課堂要帶領學生走到哪里,感覺自己的教學方向更明確了。
二、學生的學習是關鍵
當學習目標確定之后,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畢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不是好課堂。學生對學習是否有興趣?是否踴躍參與課堂活動?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是否保持多向、適宜的互動?這都是課堂評價應當涉及的內容。
其次,在課堂上,面對不同學生的情況,要用針對性強的評價引領學生學習,尤其應當把重心放在能夠促進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習效率的形成性評價上。
反思“火燒云”這課的教學實際,筆者沒有圍繞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碎片化的小問題較多,關于顏色和形態變化的學習沒有主次之分,都是直接出示關鍵詞語讓學生尋找特點,教師“抓”得比較緊,沒有實現由扶到放的漸進過程。教學時太急于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提問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順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往下走,而不是關注學生是否掌握學習,更不要說關注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如:讓學生感受火燒云顏色變化快時,直接出示四個“一會兒”,讓學生談感受;在教學火燒云形狀的寫法時,直接提供“出現——樣子——變化——消失”這一順序讓學生學習。這種教學活動是非常低效、煩瑣的,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真正習得知識技能。
如若再上本課,在讓學生體會火燒云變化快時,我會嘗試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任務,比如讓學生在充分讀熟后談談還發現了火燒云什么特點,并提示:你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同時及時進行針對性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引導他們關注所有表示時間變化的詞,如“一會兒”“一轉眼”等。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火燒云形狀的寫法上,我會通過變式,讓學生將修改后的句子和原文的句子進行對比,并思考這樣的寫法好不好?不好在哪里?放手讓學生談,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規律,從而體會作者寫法的匠心,習得對一種事物形狀的描寫方法,為之后的小練筆打好基礎。
當然,評價時要注意多種方法的使用,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單一評價能測量學生所有的學習結果。
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因此,設計針對性強的評價任務至關重要:當學生達到預期目標時,教學可以繼續下去;當學生達不到教學目標時,應及時進行教學補救。
三、評價與教、學相融合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認知規律,將評價與教學、學習相融合,倡導教學即評價、學習即評價。也就是說,評價已經不是教、學環節完成之后再進行的一個單獨環節,它持續不斷地鑲嵌在教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三年級孩子處于由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階段,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我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天地間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我們去尋找”設計了尋找顏色和形態方面的奧秘的方法帶領孩子們學習課文。
但由于孩子們預習充分和思維敏捷,課堂上的氣氛十分活躍。課堂上,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讀一讀、圈一圈、寫一寫,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學生的主動性看似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于是,我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把農村的學生設想為“天才”,認為這篇課文很簡單,他們已經上過第一課時,應該很容易就掌握。因此,到了正式上課的時候,課堂上總是關注自己“是不是講過了,下一環節是什么,有沒有講漏了”;而很少去關注:學生有沒有認真思考?真的學會了嗎?整堂課上,學生一直被教師“拖著走”,缺少思考、缺少理解。教學過程是封閉著的,只有教,沒有學,評價也起不到引領作用。
其實,教學是靈動的藝術,應該把教的過程當作評的過程,不斷了解學生學到了什么,并不斷做出教學決策。同時,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問題,預設是前提,是底線;生成是必然,是機智。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當學生無法完成學習目標時,就要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比如在試上課時,學生對顏色的認識比較豐富,能說出不同種類的顏色。因此,我對顏色的準備不夠充分。正式上課時,地處偏遠農村的孩子對色彩的認識不夠,無法說出“事物+顏色”的詞,只會說ABB式的詞語,我卻沒有及時評價,幫助學生達到這一學習目標,成為一大遺憾。現在想想,其實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評價、引導,如:水果、蔬菜、植物等,加深他們的印象,建立和生活實際的聯結。也許,檸檬黃、櫻桃紅等類型的詞語學生就能脫口而出。再比如:農村的孩子由于對課文的朗讀不夠充分,在讓學生背誦的環節就應有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準備,而不是急于往下完成教學任務。我可以邊讓學生練習,邊及時評價,鼓勵他們記住優美文字。這樣,學生就不會對背誦感到畏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等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目前,教、學、評的一致性,引導著課堂教學改革,改變著教師的傳統認知和思維方式。提倡教、學、評一致性,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包括理解力、表達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困惑。但如果能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我們就能用好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 周敏. 在“教、學、評一致性”中尋找課堂的開闊地帶——以《灰椋鳥》一課教學為例[J]. 江蘇教育,2019(42):76-77+79.
[2] 陳秀娟.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21(Z2):87-90.
[3] 陳曦.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 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