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張華,段 茜,張 玲,溫 倩,諸明欣,林建和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內江 641100)
仔豬斷奶后由于與母豬分離、飼料由液態變為固體及合群會導致應激,進而會使其采食量降低、生長緩慢并伴隨腹瀉(劉志偉等,2017)。因此,在仔豬斷奶前幾周降低應激的發生可提高斷奶仔豬生長性能。大米是世界上主要的谷物之一,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也很大,但由于價格因素其通常未作為飼料原料在豬上使用。但近年來,隨著玉米及谷物副產物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玉米等大宗原料與大米的價格差異不斷縮小,這對大米作為飼料原料提供了經濟基礎。Parera等(2010)研究發現,日糧添加大米可改善動物生長性能,降低仔豬斷奶腹瀉率,與玉米型日糧相比,大米型日糧可降低仔豬血清尿素氮濃度,提示大米型日糧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降解少,氮利用效率更高。此外,用大米型日糧飼喂仔豬可提高采食量,提示日糧中的氨基酸或其他養分略有不足(Matecos等,2006)。Parera等(2010)研究表明,與飼喂玉米相比,飼喂大米的斷奶仔豬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更高,并降低了斷奶仔豬的腹瀉率。同時,Ebling等(2015)在家禽上也發現了類似結果。這些結果表明,大米可能是仔豬和雛雞的優良飼料原料。為了解大米的營養功能,本研究以斷奶仔豬為研究動物,評估日糧用大米替代玉米對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組織器官發育及腸道酶活性的影響。
1.1 試驗設計 試驗將21 d斷奶平均體重一致的800頭商品仔豬隨機分為2組,每組8個重復,每個重復50頭。在為期4 w的試驗中,玉米組斷奶仔豬飼喂玉米水平為32%的配合飼料,大米組斷奶仔豬飼喂大米水平為21%的配合飼料,兩組飼料營養水平一致,如表1。

表1 大米和玉米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
1.2 試驗記錄 試驗期間,兩組斷奶豬飼養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斷奶轉入保育舍的溫度為29.5℃,之后每周下調1℃。試驗期間,豬自由采食和飲水,每個重復共用6個飲水器和5個料槽。每隔2周對各重復進行稱重,并記錄飼料用量,試驗結束后計算各階段仔豬的生長指標。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 在試驗結束前3 d,每個重復隨機選擇6頭體重接近的豬進行代謝試驗,參考劉華(2015)的方法采用全收糞法收集3 d糞樣,樣品用于測定干物質、粗脂肪和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之后從各重復隨機選擇4頭豬進行屠宰,分離肝臟、腎臟、心臟和消化道并稱重。將小腸腸段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用無菌EP管收集食糜。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試劑盒測定食糜中酶活性(麥芽糖酶、蔗糖酶、氨肽酶、二肽酶)。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用SPSS軟件One-way ANOVA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大米對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從表2可知,兩組仔豬斷奶后2 w的體重、0~2 w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及整個試驗期的平均日采食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與玉米組相比,大米組仔豬斷奶后4 w的體重、3~4 w和0~4 w平均日增重分別顯著提高4.73%、12.84%和8.71%(P<0.05),但3~4 w和0~4 w料重比分別顯著降低10.72%和7.18%(P<0.05)。

表2 大米完全替代玉米對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大米對斷奶仔豬組織器官發育及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玉米組和大米組仔豬斷奶后4 w的肝臟、腎臟、心臟和消化道相對重量及干物質和粗脂肪表觀消化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大米組仔豬斷奶后4 w的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較玉米組顯著提高2.87%(P<0.05)。

表3 大米完全替代玉米對斷奶仔豬組織器官發育及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
2.3 大米對斷奶仔豬腸道酶活性的影響 由表4可知,大米組與玉米組斷奶仔豬十二指腸和回腸麥芽糖酶、蔗糖酶和二肽酶活性、空腸二肽酶及回腸氨肽酶活性均無顯著差異(P>0.05)。與玉米組相比,大米組斷奶仔豬十二指腸氨肽酶活性、空腸麥芽糖酶、蔗糖酶和氨肽酶活性分別顯著提高38.17%、34.92%、34.04%和64.93%(P< 0.05)。

表4 大米完全替代玉米對斷奶仔豬腸道酶活性的影響 U/g
本研究結果表明,日糧用大米完全替代玉米對仔豬斷奶后2 w的體重、0~2 w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及整個試驗期的平均日采食量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但大米組斷奶仔豬后期和整個試驗期的平均日增重和飼料效率顯著高于玉米組,這些結果與Mateos等(2007)報道的一致,由于兩組平均日采食量無顯著差異,因此,觀察到的較高日增重可能有助于增加斷奶仔豬的飼料效率。與本研究相反,Che等(2012)報道了玉米和大米日糧對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結果相似。造成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在其試驗日糧中使用不同的乳制品和添加水平,而在本試驗中,乳清粉和奶粉的添加水平為12.5%~14.0%,上述研究使用的是5%~22%干乳清。由于脫脂奶粉的蛋白質含量高于乳清,這種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可能較好地補充了大米型日糧的蛋白消化率。其次,仔豬居住環境有所不同。
Mateos等(2007)研究發現,飼喂大米的仔豬干物質消化率顯著高于飼喂玉米的仔豬,這與本試驗中發現的結果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性可以部分地解釋為大米喂養仔豬的采食量在數值上有所增加。眾所周知,較高的采食量會降低營養物質消化率。本試驗大米型日糧仔豬斷奶后4 w的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顯著高于玉米組,這與大米的蛋白質消化率優于玉米有關(龍佩等,2015)。組織器官相對重量在各組中未發現顯著差異,提示用大米替代玉米后對器官的發育無負面作用,且本研究中消化和代謝器官的相對重量均在潘杰等(2009)報道的正常范圍值內。
大米組與玉米組斷奶仔豬十二指腸和回腸麥芽糖酶、蔗糖酶和二肽酶活性、空腸二肽酶及回腸氨肽酶活性均無顯著差異,但大米組斷奶仔豬的十二指腸氨肽酶活性、空腸麥芽糖酶、蔗糖酶和氨肽酶活性均顯著高于玉米組。麥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有助于大米中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后續試驗還需進一步評估這些酶活性的升高與能量消化及能量代謝相關途徑的關系。氨肽酶活性的升高也進一步證實了大米替代玉米后蛋白質消化率的提高。因此,由飼喂大米引起的黏膜酶活性差異可能會導致營養物質消化率的提高,同時飼喂大米似乎有助于腸道健康(劉華,2015)。到目前為止,在大米飼養過程中獲得較高活性的麥芽糖酶和氨基肽酶的機制尚不清楚,其中Tsukahara等(2013)研究發現,仔豬麥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與絨毛高度呈正相關,因此,這些發現支持了以大米為基礎日糧比以玉米為基礎日糧對腸道健康的積極作用更大的理論。
日糧用大米完全替代玉米可以提高空腸酶活性,促進蛋白質消化率,進而改善仔豬斷奶后前4 w的平均日增重和飼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