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

一、數學章節復習課現狀
結合我校教師和學生的反饋,目前章節復習課存在以下問題尚得不到很好解決:學生的復習意識較弱,沒有科學的復習方法;復習課容量較大且較枯燥,老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學習積極性不高,課上學生和老師的思維互動較小,學生主動思維量不夠;學生不清楚知識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的能力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不夠,遷移能力低,較難提升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學生對解題方法的歸納總結能力弱。
而“引悟”式教學重視教師“引”和學生“悟”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在我?!耙颉笔浇虒W實踐背景下,研究章節復習課的具體有效的復習策略和教學思路。
二、“引悟”式章節復習課案例
(一)引入悟境(以二次函數上點的表示作為第一臺階引入)
例1:如圖,已知拋物線 與 軸交點A、點B,與 軸交于點C,點P是拋物線上一點.
(1)設點P的橫坐標為 ,則點P的坐標可以表示為;
(2)過點P作PH⊥ 軸于點H,設點H的橫坐標為 ,則點P的坐標可
表示為;
(3)過點P作PQ∥ 軸交直線BC于點Q,設P點的橫坐標為 ,則點Q的坐標可表示為;
(4)設點P的橫坐標為 ,將拋物線先向上平移2個單位長度,再向左平移3個單位長度,則P點的對應點P的坐標可表示為;
(5)設點P的橫坐標為 ,若點Q與點P關于拋物線的對稱軸對稱,則點Q的坐標可表示為;
(6)如圖,若點P為直線BC上方拋物線上的一點(P點不與點B、C重合),過點P作PH⊥ 軸于點H,交線段BC于點Q
①當點Q為線段BC的中點時,則點Q的坐標為,點P的坐標為;
②當點Q為線段PH的中點時,則點Q的坐標為;
③當點Q為線段PH的三等分點時,則點Q的坐標為;
(二)引領悟識(通過點來表示線段,作為第二臺階引進)
例2:(1)如圖,若點P為直線BC上方拋物線上的一動點(不與點B、C重合),過點P作PM⊥BC,交BC于點M,過點M作 軸的平行線EF,交 軸于點F,PE⊥EF,設點P的橫坐標為 ,點M的橫坐標為 ,則PE的長為,BF的長為,ME的長為,MF的長為.(可用含 、 的式子表示)
(2)如圖,已知拋物線 ,若點P是第一象限內拋物線上的一動點,過點P作PQ∥ 軸交直線BC于點Q,設點P的橫坐標為 ,則PQ的長可以用含 的式子表示為;線段PQ的最大值為,此時P點的坐標為.
(三)引導悟技(通過線段來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積,作為第三臺階)
例3:如圖,已知拋物線 與 軸交點A、點B,與 軸交于點C,連接BC,點P是線段BC上方拋物線上的點,過點P作PH⊥ 軸于點H,交BC于點Q,設點P的橫坐標為 。ΔPCB面積可以表示為,當ΔPCB面積等于ΔABC面積一半時,P點的坐標為,ΔPCB面積的最大值為.
(四)引申悟道(利用真題對剛剛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練習,作為第四臺階)
1.如圖,已知拋物線 與 軸交點A、點B,與 軸交于點C,連接BC,點P是線段BC上方拋物線上的點,過點P作PH⊥ 軸于點H,交BC于點Q,若過點P作P作PM⊥BC,交BC于點M,求PM的最大值
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拋物線 與x軸的交于 , 兩點,與y軸交于 .
(1)求拋物線的函數解析式;
(2)如圖①,點D為第四象限拋物線上一點,連接AD,BC交于E,連接BD,記ΔBDE的面積為 ,ΔABE的面積為 ,求 的最大值;
三、教學設計反思
上復習課時需要對所學的零碎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整合,從不同角度的分類, 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溝通其縱橫聯系,如果說新授課是“畫龍”,復習課則是“點睛”。在進行專題題型復習時,傳統的辦法,往往是以教師直接評講,然后學生練習題目這樣進行。這種填鴨式的復習其實不利于學生掌握題目中知識點的銜接,也讓很多學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其解題方法。但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我們嘗試將解題的思路拆分成一層一層的小題,層層引導學生,讓學生感悟到二次函數中的綜合性問題實質就是利用設點坐標,再表示線段長,通過幾何方法找到線段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式子得到最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