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汝 譚嘉欣
(四川大學)
高等學校中公共舞蹈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愛好與興趣,提高學生們的體能與審美,向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方向邁進,但目前部分高等學校中的公共舞蹈課程仍然存在這一些客觀的、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及學生多方合力,共同促進公共舞蹈課程的改進與完善。而將美育教學方式滲透到課程教學中 是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選課率與學習積極性的方法之一,還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與核心素養的提升,引導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美,提高學生們的品格,為其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部分高校公共舞蹈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老套單一,這是源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尚且傳統,未能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及時更新。傳統的舞蹈教學課堂上,教師大多將固定的舞蹈動作灌輸給學生,讓學生一遍遍重復而達到熟練,這個過程中缺乏了教師對于舞蹈動作理念與本質的傳輸,學生對于舞蹈的理解僅限于身體層面。高校開設舞蹈公共課程的目的是將老師作為培養學生美感的引領者,讓學生感受舞蹈本身帶來的美學體驗,感知自己身體與舞蹈動作的碰撞,從而提升對自己的感知力,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這些正是傳統的舞蹈課程難以讓學生完成的方面。簡單的舞蹈動作重復最后使學生熟練完成,對于舞蹈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并沒有那么困難,而身體協調性欠缺,缺乏對舞蹈動作理解的學生,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找不到自身與舞蹈的連接,缺乏美感體驗,從而喪失學習舞蹈的積極性。
在部分非藝術性的高等學校,大部分學生非舞蹈專業出身,對于舞蹈專業的興趣也高低不一,而學校開設舞蹈公共課程其一是為了讓舞蹈興趣濃厚的學生能夠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其二是為了開拓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培養課余興趣之余,提高自身身體機能,提高審美能力。而大部分同學未能理解學校的此番意圖,多認為舞蹈公共課程要求較高,難以完成課題并取得高分,不利于平均成績的提高,從而非舞蹈專業的學生選修舞蹈課程較少,甚至存在選課人數未能達到開課人數要求,從而教師無法正常開課。人數較少的課堂上,教師的教授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學生之間也缺乏足夠的相互交流與探討,缺乏舞蹈課堂該有的生機與活力。面對此困境,一方面學校與教師要適當改變課程考核要求,讓更多的基礎較差的同學能夠有選擇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改變學生對于傳統舞蹈課程的認知,將更多的美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到學習舞蹈本身之外,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與美學水平,從而使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與興趣力大大提高。
作為公共課程,舞蹈課堂上的學生基礎水平與專業背景也都各不相同,教師面對層次高低不同的學生,教學難度相對增大,很難采取單一的方式讓每位同學能夠吸收內化的舞蹈知識,從而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形式化,僅僅將舞蹈動作的示范與重復作為教學目標,課程結束學生能夠收獲的可能也只是幾支舞蹈動作的掌握,若不及時練習與回顧便很快就會忘記舞蹈動作。這樣的形式化教學方式脫離了公共舞蹈課程開設的初衷。每位同學對于舞蹈課程的訴求也都大不相同,部分同學是為了改善自身體態姿態問題,部分學生為了學習高深的舞蹈知識,提高專業水平,還有部分同學僅僅是為了舒展身體,放松身心,學校公共舞蹈課堂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訴求,只是形式化地教給學生舞蹈動作也就與學校提高身體核心素養,培養高尚的審美能力,提升身體感知能力。
高校舞蹈課程作為一門人體動作藝術表現課程,對于學生體態形態的塑造有很大作用。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高校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大,大部分學生存在坐姿站姿不良,身體素能降低,體態形態不健康的問題。舞蹈課堂上,教師可通過特定的舞蹈動作幫助塑造優美的體型,健康勻稱的體態,改善日常學習中養成的不良坐姿,緩解身體肌肉緊張狀態。經過較長時間的舞蹈專業知識與實踐學習,女生將獲得更加勻稱、秀美的身材,將會更加纖長和柔美,而男生通過舞蹈動作的練習獲得挺拔、剛健的身姿與體態。身材體能上的變化也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精神狀態的良好發展,培養他們對于美的理解能力,得到精神與身體雙重層面上的促進。舞蹈課程也作為學生繁忙學業之余的一種有效鍛煉方式,作為課程開設能夠彌補學生缺乏的鍛煉時間與機會,幫助學生們強身健體,提高自身免疫力,而且舞蹈課堂上老師關于塑造體形與健康知識的傳授,能搞提升學生的自我身材管理意識,增強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
舞蹈是一種在音樂的熏陶下,將自己的身體與舞蹈動作相配合,自由組織動作并進行美化的過程,此過程也是人們表達自我情感與感知意志的形式,可以達到舒緩身體、陶冶情操、提高氣質的目的。作為一門美學藝術,舞蹈課程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和構建能力,促進對于舞蹈的理解與感知,審美理念體現的是人們對于外部事物、環境的主觀看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審美能力也會隨著社會實踐中經歷的具體事物,發生調整與優化,并且具有普適性、民族性、時代性等特點。高等學校公共舞蹈課程基于提高學生審美與感知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傳授舞蹈專業美學知識,培養學生們的藝術情操,幫助他們摒棄過于低俗的、落后的審美思維理念,重新建構起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有利于學生自我發展的審美與感知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練習教師傳授的舞蹈動作,不斷練習優化,并可以利用自己表演和觀看節目的方式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同時在教師的正確引導與示范下,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對于美的鑒賞能力與感受能力,從而完成自我完善與優化。
隨著高等學校學習壓力的加重,學習任務繁多,學生們的身體健康與精神壓力均受到壓迫,他們每日輾轉于教學樓與宿舍之間,僅有的休息時間也大多選擇在宿舍進行娛樂放松,很少有機會進行專業的身體鍛煉與精神壓力放松,背負的壓力越大,便越顯得沉重不堪,這也是當代很多高校大學生抱怨學習壓力太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公共舞蹈教學課程開設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專業學習之外的興趣愛好,與自己的身體和解,讓已形成肌肉記憶的身體得到放松,另外能夠在舞蹈美學的熏陶之下,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能力,提高對于自己身體與精神狀態的感知能力。在舞蹈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正確地認識舞蹈,觀察舞蹈作為動態化的藝術,同時加上靜態化的映襯,從舞蹈具體動作向外延伸,拓展出靈動的空間,這是中國藝術的共同表現形式,此過程中,舞蹈不僅僅停留在通過動作表達自身情感與靈魂的層面,也是學生對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體現,感受到舞蹈本身美感,提升舞蹈審美情趣之余,豐富對于傳統美學的認知力、創造力與想象力。
高校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有理論知識的鋪墊,傳授給學生舞蹈基本專業知識以及與身體相關的理論,為學生介紹舞蹈專業藝術的歷史背景、起源發展、分類特點、中外貫通、舞種類別等,為學生后續學習舞蹈動作與理解舞蹈藝術夯實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圖片、視頻、人工智能技術等向學生展示抽象的理論知識,介紹不同舞種之間的風格差異、動作聯系、服飾造型等,讓學生真正從思維上理解舞蹈藝術,并萌生美學理念,只有從內涵上理解了舞蹈藝術形式,才能更好地將理解體現在動作的學習與練習之上,對舞蹈藝術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實踐教學環節也同等重要,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身體動作來表達與展現對于舞蹈藝術的情感與美感表現,學會傾聽音樂,并根據音樂產生的節奏調節自己的動作,在音樂的選擇上可以傾向于一些節奏感強、鼓點鮮明、節拍分明的作品,加強學生對于節奏的感知能力。在跟隨音樂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配合不同的音樂,讓學生自由設計舞蹈動作,讓他們體驗身體與音樂與舞蹈動作的融合,并將自己近段時間的感受感知、心情情緒、價值觀念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最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與舞蹈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舞蹈理解與認識,為舞蹈事業的發展提供新的血液與思路。
與其他高等學校專業課程一樣,教學設備與教學方式對于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先進的教學設備與創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于舞蹈課程的學習與深刻理解。一些舞蹈動作在普通視頻的展示上,可能很難使學生們快速且完全掌握,而現代AR、VR 技術的進步,可以輔助教師在課堂上增強學生對舞蹈動作的理解,將復雜、重點、難點動作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些高科技設備對于提升學生的欣賞、觀察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讓學生切實學會分析舞蹈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做到細致觀察舞蹈分解動作,提升自己的感知與鑒賞能力。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上,學校可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國內外的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對學生細致地觀察能力。在舞蹈課堂中,教師可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與片段進行動作設計與講解,例如將動作分解成不同的片段,而這些動作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便于學生去理解動作設計所表達的情感并加深對于動作的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另外教師教會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與思維注入到舞蹈動作的表達上,可以將音樂與動作相結合,創造出一個風格明顯的小故事,以此表達自身注入的情感,這樣也是讓學生理解舞蹈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內涵,注入一些現實題材,從而防止教材的內容過于抽象與扭曲化,脫離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舞蹈教學實踐中,音樂是輔助教師舞蹈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起到烘托鋪墊情緒作用的重要幫手,一首合適的音樂作品對于幫助學生學習舞蹈動作、表達自身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音樂的選擇上,需要根據班級學生不同的風格特點,作出相應的調整。其次,老師對于音樂的感知與理解能力是能提高舞蹈水平、培養美學與審美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音樂的方式提升舞蹈的美感,將舞蹈動作與音樂相融合,才能更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還要求學生學會用身體動作去配合音樂展現舞蹈藝術的美感。很多學生可以做到聆聽音樂,但無法將舞蹈動作與音樂節奏相協調,缺乏對于音樂中節拍與節奏掌控與把握,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多聽一些節奏感強、節拍分明的音樂,并在舞蹈學習前期,跟隨一些較為簡單、易于掌控的音樂進行學習。等到學生能夠分辨出節奏的不同時,再教會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并將舞蹈動作融入進音樂表達的思想之中,做到音樂與舞蹈與靈魂的合一,從而使學生掌握利用音樂展現舞蹈才能的本領。在學生已具備相應的舞蹈知識之后,教會他們通過自身對于舞蹈的理解與認識,進一步探索舞蹈動作的內涵及更高深的舞蹈技巧,從而產生對舞蹈的全新認識,學會利用音樂與舞蹈來表達自我。
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舞蹈動作的特點與內涵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以及掌握對于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教會學生相關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于音樂與舞蹈的審美能力,對于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并融入進舞蹈動作的表達之中。基于此,教師在舞蹈課程中可引入相關審美教育課程,例如審美教育相關紀錄片的播放、優美音樂作品的鑒賞、獲獎舞蹈作品的展示等,重在培養學生對于藝術的審美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舞蹈藝術表現形式的韻律產生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于音樂韻律的感知力,適當增強對學生身體和形式的訓練,通過身體、心理暗示以及審美引導等方法,激發學生產生想象力,同時讓學生基于動態化的身體形象展現出舞蹈藝術的美感。只有學生真正理解舞蹈藝術形式,才能投入到更深刻的舞蹈探索之中,并對不同的舞蹈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感知,從而提升全面美學素養與審美能力,提高對于藝術的表達鑒賞能力。
高等學校公共舞蹈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視,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學生的成長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舞蹈教學實踐中,引入美育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們把握基本的舞蹈教學思想,塑造健康優美的體型,樹立正確良好的審美能力,挖掘自身的個性與追求,為大學生活增添更濃厚的色彩,提高對于美的鑒賞能力。當然引入美育的教學方式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依據實際及時調整,才能找到一套適合學生發展的高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