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平
(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
藝術設計教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科學高度融合的學科。在以往的設計教學中,如何理解學科中的人文性和科學性,并建立這兩者的良性關系,一直是藝術設計教學關注的核心。對于剛剛結束高中體制的學生來說,藝術設計教學無論是從教學內容還是思維方式都有一種顛覆性的轉變。如果說技術類課程是一種經驗技術能力的延續,而一些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設計課程對學生而言則是完全陌生的。對于教師而言,初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都會面臨迷茫期,大部分學生會不知所措,不知往哪個方向努力。這種迷茫期的摸索和等待不但浪費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還會讓學生產生對自身設計能力的自卑感,不利于專業教學。對于藝術設計學習的過來人而言,藝術設計學習中的確有很多知識是需要積累和體悟,搜集設計素材是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學習中最基礎的環節,然而很多學生在搜集原創設計素材方面缺乏主觀能動性,如此便造成不良效果。在設計教育發達的國家中,“視覺日記”訓練已在個別專業課程學習中成為必要環節。在我國,近年來有學者將其引入到一些個別課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然而,在視覺傳達設計教育中,“視覺日記”訓練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藝術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進行信息傳遞的創造性活動,視覺筆記記錄的內容正是視覺符號,經常做視覺筆記,顯然更符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需要。但是,很多人未曾真正了解視覺筆記訓練的重要作用,忽視了這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是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工作者應當注意和思考的問題。所以,探討視覺筆記在視覺傳達設計教育中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
從2017 年起,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廣告藝術設計專業探索將“視覺日記”引入教學,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作為培養學生“通用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學生有計劃地自主記錄視覺體驗,培養觀察能力,提升視覺修養,拓展通識課程遴選領域。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網絡找到更多更好的“老師”,獲得更新更全面的知識,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單純依靠專職教師開課而造成的通識課程內容單一陳舊、教學效果差的瓶頸,解決了通識課程師資匱乏的問題。 成功地拓展了“視覺日記”的功能,設計了遞進式的10個課程模塊,制定了28門融入“視覺日記”教學的課程標準,建立和完善了“視覺日記”的制度和資源庫,積累了近3萬張學生的“視覺日記”。使教學從校園走向互聯網世界,實現了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的質的進步。形成的“視覺日記”作品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生活、設計、藝術、科學、民俗風俗、展覽、美術、政治等11個領域,受惠面覆蓋全體學生,成為國內高職院校使用“視覺日記”系統性地進行通識教育和思維能力訓練的首創。
文字和圖像都是語言,人是通過語言來表達自我的。“用視覺方式講故事”即視覺化的工作方式逐步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應用。“視覺日記”是與文字記錄相對應的圖形記錄,記錄“視覺日記”是指記錄以視覺信息為主的信息,這些視覺信息用文字是不能描述清楚的,它是文字記錄的有效補充,而記錄過程和對筆記的整理也是激發創造性的重要手段。即使我們已經有了更加快捷便利的記錄手段,也不能取代“視覺日記”對藝術設計教學的作用。照相機能夠記錄完整的視覺信息,但卻不能記錄思想,內在結構以及組織關系等。它對事物的記錄不具備高度的選擇性,也不會根據需要、動機等內在要求對事物本質作深刻理解。
(1)“視覺日記”內容的獨立性。“視覺日記”將作者個人眼中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情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來。因為作者想要表現的內容不同,所采用的視覺元素、視覺語言也大相徑庭,產生了不同風格的作品,這就突出了”視覺日記”的獨立性。
(2)“視覺日記”形式的復雜性。日記主要是記錄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過程或情感變化。“視覺日記”被冠以日記之名,那么它就兼具了日記的特點。要記錄這些復雜的內容,難以依靠單一的方式來完成。因此,“視覺日記”必須由復雜、有意義的圖像相構成,它必須通過圖像向受眾傳達一個內容,這個內容是確定的、被人感知的。所以,“視覺日記”要用更復雜的形式來呈現。
(1)視覺化工作方式在美國、德國和澳洲,已是40多年歷史的專門行業,其核心模式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美國的課堂里,老師們非常喜歡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組織學生來通過鮮艷的色彩,與獨特的手繪思維導圖來總結核心知識,引導學生以手繪的形式進行視覺筆記;喬伊斯·維科夫的《思維導圖:開發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個人指南》一書中對視覺筆記的概念有著詳盡的看法;著名建筑師諾曼·克羅在談到其在圣母瑪利亞大學建筑學就讀的時候認為Visual Notes(視覺筆記)是課內外最常用的自主學習方法之一。從記錄,到分析再到設計,每一步思維都清晰可視;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攝影系則要求每周以圖片的性質記錄“視覺日記”,匯總WORK BOOK 的形式每周進行匯報和分享。目前,“視覺日記”在發達國家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應用,它強調的是一種自主學習,記錄,創意思維的能力。其手繪(或拍攝)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所覆蓋的內容可以很好地兼容不同層次,不同興趣偏好的學生自主提升。(2)國內高校曾把“視覺日記”引入教學,但大多僅僅是停留在用于學生在繪畫學習初期對于顏色與線條之類的練習手段。近年來,部分高校已經開始“視覺日記”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更深層次的探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 (藝術學 )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永善教授在給美院全體博士生、碩士生作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報告時,特別談到了個人筆記的重要性;華僑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已經把“視覺日記”全面應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教學以知識為本、教師缺乏創新意識、課時制度限制、評價標準偏差等等),國內的職業教育對“視覺日記”了解甚少,使用不多,亦未見有專門教學成果和研究成果。
通過“視覺日記”在繪制的過程中涉及到的圖形造型、版面安排、字體設計、色彩應用等專業技能,幫助學生形成審美能力。學生將自主觀察中得到的信息形成圖像信息庫,使“視覺日記”成為培養觀察能力和視覺修養的過程。教師側重于思維能力的點評,起到課堂教學達不到的效果。通過年復一年、日積月累的“視覺日記”,不斷提高學生的視覺修養。
通過“視覺日記”,賦邏輯思維以視覺形象,用視覺語言記錄所發現的事物和感想,鍛煉學生對形象的把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產生靈感,結合邏輯思維運用,激發出創新思維,逐步形成系統化創新思維方法,創作出富有創新性的設計作品。“視覺日記”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有計劃的“視覺日記”,學生在三年中通過囊括11個領域的100多個講座,找到更多更好的“老師”,拓展了視野,獲得更新更全面的知識,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單純依靠專職教師開課而形成的課程內容單一陳舊、教學效果差的瓶頸,解決了通識課程師資匱乏的問題。近3萬張學生的“視覺日記”,使教學從校園走向互聯網世界和廣闊的社會天地,實現了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的質的進步。
將“視覺日記”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在28門課程的教學標準中融入“視覺日記”。學生通過優秀講座,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審美價值,提高藝術思維和審美能力,培養運用知識和轉化知識為智慧的能力,開創性地將所見、所聽、所思、所想融入到“視覺日記”之中,實現精神素養和藝術品格的共同提升。學生的知識領域涉略到了社會學、民俗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知識,從而使學生更關注社會問題,提升人文修養,拓寬人生視野,充分發揮了教學的育人價值。
通過“視覺日記”,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全國乃至全世界教育資源共享,學生可以全天候地不受固定場所和開放時間限制在任何地方進入這個特殊的“課堂”,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專業信息知識,這種相對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從而使學生獲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認識,有助于拓寬他們的思維和視野,開發他們的內在潛能。
進入二十一世紀,職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極其迅速,學生接受的新鮮事物增多,周期卻縮短,傳統紙質教材已跟不上產業的變化,課程從以“固化形態”為主逐步轉變為以“網絡形態”為主,這是必然趨勢。這種轉變首先從通識教育切入的確有其道理。在信息技術時代“視覺日記”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功能,成為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提升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
廣告設計師需要有極大的創意思維能力,而探索與思考離不開對生活中事物的觀察、記錄與解析。缺乏基礎能力的學生經常會面臨“創作無門”的窘境,找不到創作的途徑與方法,缺少引導創意思維的方式。“視覺日記”是思維邏輯繪畫的積累訓練,教師們一直在教學中延續,雖說未必是學生找到好工作的直接因素,但卻是做到了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的能力,激發出創新思維。學生利用“視覺日記”,創造性地完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新館視覺形象設計、上海博物館青銅館文創產品設計等大量上海市重大設計項目。
當前,傳統的學科知識邊界趨于弱化,跨學科知識的交叉不斷形成新的知識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學生未來發展的挑戰越來越大。“視覺日記”訓練通過其龐大的課外知識體系的補充,助力學生實現多學科知識的兼收并蓄,推動未來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100%,對口率從92.8%上升到93.6%,畢業平均薪酬從5800元上升到6500元。“視覺日記”為同類院校系統進行通識教育和思維能力訓練提供了成功的方案。
一個學校,教師的數量是有限的,在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教師更表現出嚴重的不足。一個教師能夠開出的課程數量也是有限的,單靠專職教師開出的課程,在數量上無法滿足“學分制、菜單式、模塊化、開放型”的要求,無法滿足幫助不同類型學生提供多種成才通道的要求,無法滿足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而“視覺日記”的素材來源于互聯網,來源于全球的知識寶庫和專家經驗,這是任何一所學校的教師所不能比擬的。
今天教師的作用將有很大變化,從原來單一授課轉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每個人將同時是教師和學生。在“視覺日記”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按照教材進行知識傳授,學生也不是按照教材死記硬背,教師和學生面對的都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都在進行學習和交流。這種方式,無論是對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還是對于教師更新知識、拓展視野,都是有效的、不可替代的。“視覺日記”的研究表明,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格局更大,對教師的視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的技術手段和資訊資源,不僅可以最快的速度獲得全球最新的資訊,也可以同時借鑒太多業內“大咖”的授課技巧和經驗。科學地遴選全球優秀的教學資源補己不足,為我所用,不僅可以解決由于擴招而帶來的師資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師生(不僅僅是學生)獲得最先進、最前沿、最優秀的信息,可以幫助師生學會到哪兒去尋找需要的知識,可以培養師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