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實驗小學 蔣姆妹
小學數學教學以單元整體授課,即是為了達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目的,可以說單元教學方法與當前提倡的深度學習理念不謀而合。運用深度學習理念指引小學數學單元教學,教師根據學生對相應教學內容表現出來的認知心理,有針對性地創新教學策略,可以有效促使學生主動對單元數學知識進行整體把握,對單元內與單元間的知識深入思考和分析,架構起全面、廣泛的知識結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學生真切體會到滿滿的獲得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愈發強烈,從而順利實現了深度學習教學目標。那么深度學習目標下,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策略創新應如何落實到現實的教學中呢?
小學數學教材同一年級的各單元、不同年級各單元的內容存在著逐步提升的梯級內在聯系,在數學定律、公式、概念及法則等規范性通用知識中,尤其是一個類型的,前面的部分皆支撐著后面的內容,后面的內容是前面的拓展與深化。例如,一年級的“比一比”單元內容,到了二、三年級時,拓展為“數據收集和整理”單元,而到了四、五年級時,又拓展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單元,到了六年級時,又拓展為“扇形統計圖”單元。因此,教師對單元教材的開發必須要站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從橫、縱向對單元結構和單元知識脈絡進行把握,通過深度分析和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對各年級教材單元重新梳理整合,從而開發出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單元體系,進而在實踐教學中有所側重,教學低年級內容時,適時滲透高年級單元內容,運用統籌法設計單元整體教學,優化單元知識結構,為學生構建起清晰而又符合認知發展規律的單元知識架構,以此促進學生對單元知識結構的深度學習。
開展單元新知識內容教學時,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就即將學習的單元內容,回顧以往相關舊知識,讓學生在新舊知識鏈接過程中,借助原有知識經驗深化對本單元所學內容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新舊知識聯系的過程中,能夠對新知識單元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切實提升了單元教學有效性。例如,在開展“整數的乘法和除法”單元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對已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回顧20~100之間數的加減法基本準則,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同步預習“乘法和除法”相關知識,這樣既促使學生夯實了對“加減法”本質內涵的理解,又有效助力學生找準了“加減法”與“乘除法”的密切聯系,進而有效促使學生達成了深度學習目標。
結合學情開展教學,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小學生認知水平因在學前教育階段受教育環境不同和當前發達的信息傳播渠道提前獲得所學內容認知,加之小學數學知識內容多是基本的生活常識,使得學生在新知識學習前即已基本掌握了相關內容。因此,在單元教學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并結合學生的學情來設計調整單元教學內容,使新知識教學符合全體學生的認知實際,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目標。例如,即將開展“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單元教學時,教師了解到多數學生在之前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教學階段已經對此有所了解,同時生活中也會涉及,那么這一單元該如何引導學生深度開展學習呢?深入了解,發現學生對公式的由來和外延處在表面的認知狀態,這就給教師深度開展這一單元教學提供了抓手。通過整合此單元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由來,確保了不同層次學生對這一單元教學內容有了深度的把握,各層學生數學水平皆獲得相應的提升。
單元教學,其主旨思想即是將分散在一個單元或多個單元中的知識點進行“整體”和“綜合”把握,這一思想符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編排規律,更加符合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在關系的認知規律。因此,以整體思維為引領,師生皆站在單元的高度對一個單元內或多個單元內每一節的數學知識進行審視,能夠較為清晰地認識并理順單元知識結構,從而科學整合單元內或單元間的知識脈絡,形成具有遞進關系的邏輯結構,這樣的整體性單元教學有效達到了深度“教”的效果,進而順利實現促進學生深度“學”的目標。
例如,教學“三角形”單元時,引導學生深度理解三角形“內角和”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若單一針對三角形內角和的求解策略進行教學,即便涉及了第二種圖形輔助求解內角和,也未達到“貫通理解”各種圖形內角和求解方法的預期教學效果,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求解的理解也將處在表層。為促使學生形成“內角和求解鏈條”,從而達到深度掌握各種圖形內角和的求解策略,教師可引導學生站在“大單元”的高度,將“三角形”單元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進行聯系整合,探究三種圖形“內角”存在的聯系,進而從整體上把握各圖形間存在的共通之處。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剪、移、拼”動手操作,將三角形的3個內角轉化為1個平角的方法,求得三角形內角和。再引導學生分別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沿其中一對角畫線,從而轉化為兩個三角形,再借助三角形求解兩種圖形的內角和。學生深度掌握了這種“轉化”策略后,對日后解決多邊形內角和問題、求解各種圖形面積提供了指導思想,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想遷移能力,也較好地達到了深度學習效果。
重難點知識,即是能夠支撐、統領整個單元的知識內容,找準了重難點知識,并抓住進行深化教學,可以較好地幫助學生搭建起單元的架構,學生通過舉一反三、拓展聯系,形成深度的思維認知,能夠全面掌握單元整體內容,進而夯實單元教學整體實效。因此,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應引導學生找準抓住單元重難點知識,梳理單元難以理解的問題,從而助力學生深化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這一單元的重點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掌握‘四舍五入法’的準確取舍近似值”,而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往往不能準確地找準“商”中小數點的位置,不能順利將小數的除數轉化為整數的除數,這成為了此單元的教學難點。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內涵,熟練掌握小數的“商”中,小數點位置確立方法和滿5進1,小于5舍去的取舍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策略,即“小數除數擴大相應倍數轉化為整數,被除數也要擴大相應的倍數”,真正掌握了這一重難點知識,也就有效突破了本單元的學習障礙。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內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的舊知識,通過與舊知識進行鏈接,架設起“小數除法”單元重難點知識認知的橋梁,促使學生深化“循環小數概念”的理解,深入理解和掌握“進一法”和“去尾法”的解題策略。通過找準單元重難點知識進行教學,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了對單元內容的統籌把握,達成了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數學情境,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直觀呈現,小學生十分喜歡情境化的數學課堂活動。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有效調動學生手、口、眼等肢體同時參與到大腦思維活動中來,開展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單元教學中,結合整個單元知識目標來設計創設富有體驗性、探究性、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把抽象單一、枯燥無趣的圖形、數學公式、定理等數學知識呈現給學生,師生在富有情趣的“教”與“學”情境活動中互動交流,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教師心情舒暢地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單元諸多知識點,解決現實生活實際問題,切實提高了單元教學實效。
例如,開展“三角形”這一單元教學時,結合三角形的特性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活動中興趣濃厚地對三角形的概念、特性、生活應用進行理解:“同學們,三角形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這一單元我們要學習三角形相關知識,誰能介紹一下三角形‘長什么樣’,它有什么特點?同時,請在紙上畫一畫不同‘長相’的三角形。”學生七嘴八舌討論開對三角形的認識:“三角形有3個角、3條邊,我媽媽做的餅就是三角形的;我爸爸切瓜,總是切成三角形的;我媽媽包粽子,也是三角形的;路邊行車警示牌有的是三角形的……”學生在熱烈的單元教學情境中探究討論,梳理介紹并動手操作三角形特點,切實促進了學生深度學習。
在線教學已成為支撐學校克服疫情等不可抗力影響教育教學的最有效手段。“互聯網+”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線上線下教學對落實“雙減”的重要價值,制定線下和線上兩套單元教學方案,力爭線上的單元教學與線下同樣達到預期的深度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目標為引領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線上教學要從單元整體出發,通過線上和線下不同方式對課堂教學展開有效設計,引導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線上對單元整體內容進行梳理把握,從而充分發揮出在線教學激趣提效的作用,切實實現線上線下深度學習目標。例如,線上開展“周長”這一單元教學時,可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資源梳理“周長”這一單元的內容:“春天到了,樹葉一點點長大。看,各種形狀的樹葉,請幫助小樹葉自我介紹一下“長相”,同時動手畫一畫輪廓。”學生在畫輪廓的同時,同步講解周長的概念,讓學生體會樹葉周長拉直后的長度,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周長與長度的關系。學生在線不方便小組合作探究,教師盡量讓學生自主開展單元梳理學習,通過自主整合“周長”單元教學內容,自主動手實踐,在線教學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達成了深度學習目標。
單元復習,旨在通過單元知識的歸納與整合,幫助學生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同時達到溫故知新的復習實效。教師應當明確一點,單元復習教學不是簡單的做題和講評,而是應該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對于舊知進行“新講”“新學”,力求在學生接受能力范圍內進行復習創新,避免“炒冷飯”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時,學生已對“湊十法”和“寫分解式”有了初步的認知。“湊十”是這一單元復習教學的主要內容,可運用9+4=9+1+3、8+7=8+2+5、7+9=7+3+6等習題鍛煉學生對“湊十法”的熟練運用。同時,為了深化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可運用擺一擺、畫一畫等動手互動操作更加直觀地呈現“湊十法”的內部邏輯,從而達成深度學習的目的。
師:下面我們來用擺一擺、畫一畫動手操作方式開展計算,你能在圖中畫一畫、移一移,算出6+5和5+6等于多少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第一步想的是“湊10”,想6和4湊成10,5和5湊成10。
師:出示6+7,8+8,5+9三道算式,看到這些算式,你先想到的是什么?可以總結出什么規律?
生2:我們都是先想“幾和幾湊成10”。
生3:湊10時,都是大的數不變,把小數拆開來湊10,再算最后得數。
師:生3的回答有道理,很好!
通過先進行習題計算,讓學生回顧已學“湊十法”運用原理,再進行動手操作互動練習,這不是簡單的習題計算練習,而是溫故知新的深度學習活動,學生借助直觀化、層次化、拓展性的復習學習,對于“湊十”的應用就更加靈活了,對“湊十”在進位加法中的價值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總之,促進小學生深度開展數學學習的教學策略眾多,而單元教學是當前被認為最為科學有效的,如何能夠達到最理想的深度學習單元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念,視學生為單元教學的主體,把握好單元教學側重,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創新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建構銜接連貫、層次有序的單元知識架構,讓學生形成完善的單元知識體系,真正實現深度學習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