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霞
【摘 要】在英語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探究,通過不同的任務完成個性化的作業。這些作業能夠讓學生體現自我價值,引發學生關注真實世界。通過對作業形式的探索,本文總結出采訪調查型作業、手工制作型作業、匯報展示型作業等三類作業形式,就作業形式對學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展開討論,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素養。
【關鍵詞】英語 項目化作業 作業形式探究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適量、有效的課外作業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運用能力以及提升綜合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小學英語作業由抄寫、背誦、默寫、練習等形式構成,這些作業對學生來說,總體而言比較機械,多以識記為主,使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發展、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思維能力得不到進一步提升;對教師來說,抄寫、練習等形式的作業批改較為方便,但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能一目了然,而且這類作業很難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阻礙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雙減”政策下的英語作業,應該以達成教學目標、啟發學生思維、展示學生個性、激發學習興趣、形成英語能力為目標。教師設計作業時,應在“減負”的同時,以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呈現;在鞏固基礎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最終使學生形成綜合語用能力,提升英語學習素養。
一、英語項目化作業概述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探究型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調查或研究,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資源及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完成真實的任務,制作真實的作品。
英語項目化作業指的是教師結合項目化學習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設計的運用英語進行的網絡調查、實地走訪、手工制作、幻燈片匯報等多種形式的作業。這些作業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的熱情,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面發展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學會合作探究、自信展示。
本校實施的省“十三五”規劃課題,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觀察和支持學生的研究,探索不同形式的作業,以形成最終成果。形式多樣的作業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作業熱情,引發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真實世界,還培養了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二、英語項目化作業形式探究及意義
針對本校開展的英語項目化學習研究,在一個個項目主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觀察學生學習,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活動,并給予全方位的支持,通過師生討論,確立項目主題,緊緊圍繞大概念,結合驅動性問題,以不同任務為導向,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學生通過實地采訪調查、手工制作、匯報展示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將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中,在做事中學習,在做事中打磨和升華自身的價值判斷。
(一)采訪調查型作業,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調查型作業是指結合項目主題而進行的課外調查作業,旨在引導學生在實際的調查過程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使用英語呈現最終的調查成果。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生進行調查,組員間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并將語言進行內化和輸出。這種作業形式培養了學生在“做中學”的能力,并提高了其英語語用能力。
在研究Schools項目時,我們先確定研究的核心問題為“What is a school like?”,讓學生分組研究各類學校。其中一組學生以介紹“Our school”為項目任務,圍繞“What is our school like?”實地調查學校設施設備、處室分布等情況。學生進行組內分工,將校園劃分區域并進行實地考察。部分組員用紙筆記錄校園各處室門口的中英文門牌、專用教室數量等,另一部分組員隨后借助英文字典、網絡字典等工具進行詞匯學習,接著進行組內互學。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學法的支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詞匯表達,并能大膽自信地教學生詞。
此后,學生按照方位順序,進一步繪制學校圖片,圖片中含教學樓、操場、圖書館、體育館、教室等設施場所,并配以詞匯進行標注,形成學校的英文版手繪地圖。
最后,學生將學校英文介紹詞組織成文,使用所學單元的核心句型There be結構介紹學校,教師再進行輔導修改。在最終匯報時,學生將學校方位圖貼于黑板,依次進行介紹。我們設計任務為“有客人來參觀時,請介紹我們的學校”。全文如下:
Welcome to our school. This is our school. There are three buildings and a big playground in our school. Lets go and see.
Building One is a complex building. There are four art rooms and three science rooms on the first floor. We can draw many nice pictures there. There are two computer rooms on the second floor. We like studying there. On the third floor, there are three music rooms and a big dancing room. We can sing and dance happily.
Whats in Building Two and Building Three? Of course,there are lots of classrooms. Grade One,Grade Two and Grade Four are in Building Three. There are 24 classrooms in Building Three. Our classroom is on the second floor.
This is the playground.We play games and do a lot of sports here.Beside the basketball field,there is a big library. We read books quietly here.Do you love reading too?
Have a good time in our school.
在向大家介紹學校的過程中,隊員們做了充足準備,配合默契,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采訪調查型作業,考察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由小組組長進行統籌分配任務。根據學習程度的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幫助中共同進步,不斷提升表達與邏輯思維能力,整合各類信息進行綜合輸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與思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手工制作型作業,在探索中提升學生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手工制作型作業是項目學習中一種簡單但趣味性較強的作業形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受到學生歡迎。在英語項目化學習中,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制作,如明信片、賀卡、名片、書籍封面、教學用具等。教師結合項目主題,給各小組布置不同的任務,并開展小組評比活動,激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空間智力優勢,提升審美力,帶領小組成員完成個性化的作品。
基于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Chinese Festivals話題,結合已學單元的詞句,教師以“Why do we need festivals?”這一驅動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節日的意義。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查找、展示等,在英文表達中進一步展開對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意義的探尋。
在“What is the typical thing in different festivals?”這一驅動性問題下,教師要求學生嘗試制作不同節日的典型物品來展示不同節日的特色。學生在Spring Festival中自制春聯、紅包等特色物品渲染喜慶氣氛;Qingming Festival小組用皺紋紙制作白菊,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Dragon Boat Festival小組制作漂亮的香囊、小巧的粽子;Lantern Festival小組的燈籠精美得令人贊嘆。學生在不同的制作任務中對不同的節日特色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掌握了更多的英語詞匯與文化內涵。學生還在交流分享中進行多方面的教學,不少學生作為小老師帶動其他學生共同進步。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體驗,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三)匯報展示型作業,在真實情景中鍛煉學生自信表達
在項目化作業中,匯報展示型作業對學生的培養是綜合性的,需要學生完成資料收集整理、語言運用等多重任務。因此,教師需要以人際關系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為主,對學生進行分組,設置競賽規則,促使小組成員同心協力,制作高質量的作業報告。作業展示形式多樣,可以是手工作品、演示文稿等。
案例一:
本校六年級學生在“制作無錫‘路書”這一項目學習時,根據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分項目探究,通過手繪無錫著名景點旅游路線圖這一形式,展開全方位的無錫城市介紹。學生通過自己對無錫生活的體驗,制作不同路線的“路書”冊子,為游客提供適合的休閑旅游路線。“路書”冊子中對交通方式、住宿、景點推薦、特色美食、特產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中英文介紹。
在項目的成果展示階段,學生將自己小組的作品在全班同學、全體英語教師、家委會代表們面前進行匯報,通過實踐考察、繪制路線圖、英文介紹等多種呈現形式自信表達。一本本“路書”各具特色,其中有“‘吃貨之旅”“賞櫻之旅”“購物之旅”等各具特色的、針對不同人群的旅游線路。參與考評的成員每人擁有投票權,根據學生最終匯報表現,評選出“最具特色無錫‘路書”。這樣的活動,既考驗了學生的前期準備,又考驗了學生的英文水平和心理素質。在展示中,學生的語言思維、現場表現能力均得到了鍛煉。
案例二:
在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學生學習了七個學科英文詞匯,嘗試談論新學期的新課表以及自己對學科的喜好。為了拓展學習更多的學科詞匯,體現“每一門課都很重要,都需要學習”這一理念,深化“課程育人”價值,本校教師對Subjects進行項目化研究,設置核心目標為“Make a good timetable”這一任務,并嘗試讓學生對自制課表進行描述。本堂課以“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What can you do at... lesson”為驅動性問題,逐步推進課堂教學,并最終讓學生展示成果作業——A reasonable timetable。
從學生現有的timetable,到最后學生們設計呈現小組的timetable,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通過對比“只安排自己喜歡的課程”為出發點設計的課表,筆者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課表。這既為最終合理制作課表進行鋪墊,又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了有效提升。安排課程表,促進了學生們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的發展。
在學習完相應詞匯后,學生進入討論階段,小組成員互相詢問喜歡的學科,寫下學科名稱,再商量安排適當節次。教師觀察小組合作,隨時給予支持,并提出合理建議。在此基礎上,組內成員進行合作介紹課表,對于課表的合理性進行再次確認。最后,學生將課表張貼于黑板,進行分組匯報。
教師使用“問卷星”,將學生自制的課表發于班級群,進行投票統計,讓學生評出哪一組的課表更具趣味性與合理性,并說說原因。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達成目標——體會“學科育人”的價值,意識到“每一門學科都很重要,都應該認真學習”。
綜上所述,英語項目化學習中作業形式的探索,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趣味性,還能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促進英語實踐能力的發展,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地。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在此過程中學習知識、鞏固知識。項目化作業的新穎形式對學生產生深遠的意義,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其中,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深度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2]徐永軍,施曉盛.基于項目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的解讀 [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3).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觀察·支持兒童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編號:D/2018/02/3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