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玥


【摘 要】本文將二維碼技術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共享二維碼,擴充研究資料的廣度;互動二維碼,提升設計制作的精度;加密二維碼,保證設計制作的安全;炫酷二維碼,展示創新橋梁的風采,使學生隱性的思維痕跡與學習內驅力顯性化,讓傳統的紙塑煥發新光彩。
【關鍵詞】二維碼 紙塑造型 創意互動
伴隨“掃碼時代”的到來,二維碼廣泛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圍繞《江蘇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2014年版)》指出“回歸生活、超越學科中心、鼓勵動手實踐、重視合作探究”的理念,筆者將二維碼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為“紙塑造型”這種傳統學習注入新鮮的活力,在準備階段、實施階段、體驗階段和匯報階段,分別運用二維碼的資料共享、同屏互動、保密應用、炫酷展示功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以及信息的收集、整理、互動和表達等能力,也讓他們學會了分享與展示。
一、二維碼融紙塑造型的初實踐
在“撲克橋”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中,筆者班上的學生要利用30張撲克牌和一卷膠帶,制作一座完整的撲克橋(要求:橋面長度不少于25厘米,寬度不少于3厘米,橋墩間距為20厘米)。經過前期研究探討發現,利用二維碼信息容量大、編碼范圍廣、保密防偽性好等優勢,各小組設計制作撲克橋能更加高效。
(一)共享二維碼,擴充研究資料的廣度
學生對“橋”并不陌生,但對于“撲克橋”的設計與制作卻知之甚少。二維碼作為信息交換的載體,可以手機為輸出終端,為學生提供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極大地拓展了課堂展示的形式和空間。因此,擴充了解相關資料必不可少。
不過,即便分工,面對搜集而來的海量資料,怎樣才能做到快捷有效地交流呢?打印?不環保。PPT展示?太費時。共享的二維碼是個好選擇。
筆者根據每組成員的意愿,請各小組分別就橋的形狀、結構、種類和撲克的連接、前人研究成果等幾方面搜集資料。大家學習熱情高漲,這時,筆者引出“裝小籃子”的想法,用“網絡小籃子”——“共享二維碼”來解決難題。利用應用程序“二維碼生成器”,每個學生都做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存儲個人資料的二維碼,再插入各自小組的共享二維碼之中,大家根據不同的小任務,搜集到很多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甚至是相關的網絡鏈接等,以供有需要的同學有方向、有針對性地掃碼學習。
鏡頭小回放:
資料員:通過掃二維碼進入“形狀”組資料庫可以了解到三角形很穩定,很多建筑物都會應用它(請看下圖),我們的撲克橋就能用,波浪形里有很多個三角形,用它做橋面再合適不過。
制作員A:掃“結構”組的二維碼太對了。他們的資料顯示:大到長江大橋的橋墩,小到學校的走廊護欄都運用了圓柱形結構,而且它們都是垂直的。
制作員B:我倆還掃了“前人研究成果”組關于圓柱形實驗的視頻,發現水平擺放的圓柱形放了兩個勾碼就變形了,而垂直擺放的能承受一整盒勾碼。因此,要用垂直擺放的圓柱做撲克橋。
學生通過課前體驗,切身體會到人人參與的重要性。因此,筆者先制作個人二維碼資源包,再形成組資源包,讓所有人通過二維碼這種“電紙化”學習途徑來歸類資料、共享學習,使組內、組間的交流溝通更順暢。
(二)互動二維碼,提升設計制作的精度
可是,怎樣才能快捷有序地從紛雜的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呢?讓我們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文化是習得的,首先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符號特質。二維碼本身是一個數據集合,也可作為云存儲的索引地址,掃描后直接跳轉到云端,節省輸入時間,達到方便傳遞溝通小組設計構想的目的,實現了同屏互傳的交流探究學習環境。
在撲克橋的課堂指導中,筆者利用同屏互傳軟件生成二維碼,用平板電腦掃碼后,建立起一個將移動終端與大屏幕相連接的互動交流平臺。大家把自組填寫的“小組合作學習卡”拍照上傳到大屏幕,進行全班交流和修改,大家在“試誤”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調整和改進設計。當然,這種同屏互動還可以是小組設計過程中的視頻展示,這種雙向交流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鏡頭小回放:
匯報員A:(將本組“小組合作學習卡”投屏供全班觀摩探討)我們組打算借鑒瓦楞紙的構造特點,選用三角形和小圓柱形密集分布的方式來制作橋面。我們組的橋面一定是最堅固的!
其他組同學:不一定哦!垂直擺放的形狀(如圓柱形等)才是更加承重的擺放方式,你們組確定要橫著放“零件”嗎?
匯報員B: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考慮過了,請看我們的局部實驗(上傳本組過程性視頻),通過實驗可以看到,擺放密度對承重有直接的影響,考慮到撲克材料的限制,結合瓦楞紙的構造原理,只要合理擺放,橋面承重力不會有問題的。
活動中,小組通過掃碼投屏,與全班分享互動、即時交流,思維得以碰撞,提升了自主思維的認知力和判斷力,增強了行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密二維碼,保證設計制作的安全
二維碼是能加密的,它就像一把鑰匙,保證小組研究成果的秘密性。為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筆者鼓勵各小組在設計制作撲克橋時,深入嘗試,同時保證一定的機密性,以二維碼的形式,與組內人員交流溝通。
鏡頭小回放:
設計員:我們組選了圓柱形作為做橋的零件,原本我們打算把圓柱橫鋪在橋面上,可掃了“結構”組的二維碼后,我們改變了想法。
制作員:看到這張一目了然的圖,我們進行了對比實驗。通過手指輕壓,我們發現垂直擺放的圓柱形更堅固。于是,我們決定垂直擺放圓柱形。
匯報員:我們又想,圓柱形的卷數會不會影響承重呢?因此,我們分別用兩張撲克牌,一張卷2道,一張卷4道,都垂直擺放。實驗發現,它們承重力差不多,但卷數多的圓柱更“占”橋面,很節約材料,所以卷得“粗”的圓柱形更加實用。
組長:在完成成品前,我組一致決定將這一“創舉”加密設置。在制作二維碼時,進行掃碼加密認證,想查看我們組的核心二維碼,就必須先輸入正確的密碼口令。
二維碼的加密功能,極大滿足了學生競爭的需求,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大家充滿研究斗志,創意思維得到極大激發,撲克橋的設計制作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景象。
(四)炫酷二維碼,展示創新橋梁的風采
二維碼作為高密度編碼,信息容量比普通條碼信息容量約高幾十倍,它可以用圖像點陣存儲大量的數據。借助二維碼可展現包括微視頻、資料截圖、問卷、介紹音頻,甚至是作品投票系統等更炫酷的內容,達到交流展示成果的目的。
這是學生制作的“撲克橋”,聽聽組員的展示心得:
我們把各種實際建筑物的局部圖,如長江大橋的圓柱形橋墩、涼亭頂用到的三角形結構,融入二維碼鏈接,與大家共享。同時,大家掃我們的二維碼可以清楚了解到我們前后三次設計制作撲克橋的過程性記錄。其中,有我們的心得、設計圖,還有制作方法的小視頻,等等。整個研究過程全融合進二維碼里了,清楚又有趣。
我們掃了其他小組的二維碼發現,有小組利用二維碼為“撲克橋”做了“電子名片”,有音效,有制作介紹,像極了北京故宮文物展覽旁的二維碼,真是“高大上”。
這是“掃一掃”次數最多的小組組長寫的周記:
掃了其他小組的二維碼,看了很多不一樣的設計,我們博采眾長,利用圖片和視頻展示了設計:垂直擺放的圓柱和三棱柱。掃碼我們組的二維碼,你會發現我們的制勝法寶是把三棱柱捆在一起,其中的兩個大柱子的一半間于橋墩的正上方,此位置可有效地分擔承受的重力。
這種將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問卷、介紹等有機融合的二維碼展示方式,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凸顯,既記錄再現學生探究“撲克橋”的全過程,又將小組研究中的經驗得失進行歸類匯總,形象直觀、豐富新穎。
二、二維碼融紙塑造型的新思考
(一)開放式教育,營造現代時尚生活的快樂研究環境
基于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是開放的,是學生感興趣的。在“撲克橋”研究活動中,人人都是資料的搜集者,都擁有自己的個人二維碼,同時也能隨時利用手機對自己感興趣的二維碼進行掃碼,打破時空局限,做到共享資源,從而將其內化、整合,再進行小組內的交流研討,形成初步設計。這種探究超越了知識范疇,拓展到了能力、情感、價值觀領域,使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
(二)合作性學習,聚焦學生關鍵能力的加速提升培養
合作學習強調合作目標對學生從事學業任務的誘因影響,重視合作學習對完成任務效果的影響。在小組活動中,二維碼的同屏互傳技術為學生搭建了平臺,學生從問題出發,借助投屏展示設計圖、實驗視頻等方式,發表設計觀點。在分組介紹、組內補充、異組提問等過程中,大家從科學依據、制作難點等多角度進行交流研討,碰撞出更多“探問”的火花。教師借助二維碼進行訓練,更能啟發學生主動思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使之融會貫通。
(三)二維碼助力,展現紙塑造型綜藝的想象創新面貌
基于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是一種交互式教學關系,特別表現在“小組加密”研究和“創意個性展示”兩個環節,不僅為個體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和創新空間,還讓各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利用二維碼“融合”多彩路徑展示表達獨家成果,這些不同的聲音,又引發出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迸發出新的火花,給創作帶來意外的收獲。
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掃碼時代”的來臨,為紙塑創想提供了無限可能,使學生隱性的思維痕跡與學習內驅力顯性化,讓學生的紙塑創意無限。愿我們的學生永遠陽光,學會智慧而富有創意的生活。
【參考文獻】
鮑爾德溫.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