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玲
兒童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和經驗。而有著豐富資源的大自然和社會就是兒童獲取知識和經驗的第二課堂,兒童在親近大自然,社區的活動中進行探究和學習。如何擴展兒童的學習空間,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如何結合幼兒園實際,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拓展主題活動內容,發展兒童多種能力。這是我們正在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一、依托理論和校園文化為指導,為社會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一)理論支撐
1.國內外專家學者
陳鶴琴先生強調:“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活,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才是我們‘活的書、直接的書。”人是社會中的人,離不開真實的生活環境。我們要帶孩子到活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感知與體驗。
張雪門先生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皮亞杰曾經說過:“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展的。”
2.綱領性文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加強與家庭、社區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二)校園文化
我們以“快樂甜園”作為特色幼兒園建設主題,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形成“自主、體驗、快樂、感恩”的核心價值取向。讓教育來源于生活,挖掘生活教育內容,以生活促進幼兒成長。確定了“快樂甜園”為幼兒園文化建設主題,讓每一個幼兒在生活田園、快樂甜園中學習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感恩生活。
二、深入挖掘與整合社區資源,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
(一)活動開展源于幼兒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提到:“教師應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需求和發展水平,將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作為發展孩子的重要資源。
正值春天,孩子們對放風箏的游戲特別的感興趣,在教室里制作、繪畫風箏結束后,就要開始放風箏了。但是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十分有限,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操場玩得不盡興。為了滿足孩子們興趣的需求,老師們和孩子們探討放風箏的地點,有的孩子就提到民生廣場等地。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就選定了民生廣場,開展《放風箏》社會實踐活動。來到寬闊的民生廣場后,開展了做體操、放風箏等活動,孩子們的心與風箏一起飛了起來,開心極了!
(二)活動的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
基于3—6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對兒童的教育要特別注重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息息相關的生活,能激發兒童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取兒童的已有經驗,在活動中積極探索,獲取新經驗及拓展知識面。
※為例。我們的城市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交通工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而地鐵作為一個新的交通工具出現在我們的城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們熱議的話題。于是老師和孩子們討論決定一起去乘坐地鐵,在《乘地鐵》社會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中知道地鐵是現代化的地下交通工具,讓幼兒結合已有的乘坐交通工具的經驗,去探索、了解及掌握正確的乘坐地鐵的方法等。
(二)整合社區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建設的變遷,在國家大力支持社區建設下,社區功能不斷地完善,社區資源的教育性愈加強大,深受廣大教育工作的關注。其中幼兒教育包括幼兒園教育、幼兒家庭教育與幼兒社區教育,三者相互緊密地結合,形成教育合力,綜合發揮其教育效能,共同影響學前兒童的發展水平。通過身邊社區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為幼兒園創造更為廣闊的教育空間,進一步提高幼兒園活動的有效性和實操性。
我園地處的生活便利區域,社區資源豐富且文化底蘊深厚。是適宜開展社區社會實踐活動、幼兒開放式學習的環境。結合《指南》的教育建議和班級主題活動,我們梳理出了民生廣場、中山路美食街、沃爾瑪購物超市、蘇寧易購家電城、圖書館、三街兩巷、消防中隊、民族廣場、地鐵1號線(新民站)、菜市場、鄧穎超博物館等適合3—6歲兒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社區資源。
三、做好準備設計合理的方案,優化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
要順利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制定合理、完善的活動方案。
(一)教師準備
教師做好對社區資源調研工作,做好知識、經驗、能力等準備,教師進行活動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
(二)幼兒準備
幼兒在開展活動前,做好知識與經驗儲備。對實踐活動的相關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開展活動時深入的探究。其次,要著方便出行的服裝、鞋帽,帶上水壺、驅蚊貼等必備物品,做好物質準備。
(三)場地準備
如參觀圖書館、小學,教師要提前和活動場地的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告知活動意圖和流程,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有序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四)安全準備
幼兒必須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各項活動,特別是涉及到園外活動更是慎之又慎。首先,活動前要制定安全預案。其次,邀請家長助教協助活動開展。最后,也與上級部門,轄區派出所報備活動。確保活動安全順利進行。
(五)方案制定
首先,明確活動的目標。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在活動中看、聽、說、想,促進幼兒得到多方面發展。其次,制定活動時間以及參與對象。第三,研討活動實施的具體步驟。
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后,我們將落實教育活動延伸到自然環境和社會區中,帶著孩子們走出園門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活動。
四、積極總結反思,拓展活動鏈接,促進社會實踐活動安全有效開展。
(一)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
在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可通過對活動準備、活動目標、活動流程、活動效果、幼兒能力發展等幾個方面,根據“總結—評價—分析—反思—調整”這一流程進行總結優勢內容。經過教師、幼兒、家長的評價反饋,分析反思不足之處,對比理論依據制定調整策略,進一步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綜合質量,推動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二)社會實踐活動的延伸。
社會實踐活動來源于孩子的生活,活動結束后給孩子們帶來了什么?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引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乘地鐵》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又開始對其他的交通工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老師們利用社會資源將共享自行車、共享汽車駛入幼兒園,開展觀察、體驗、繪畫等活動。教師積極地支持,讓幼兒進一步展開了暢想及探索。
《瞧瞧我們的中山路》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孩子們有了無限游戲的暢想,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把“中山路”搬回了幼兒園,在生活區、美工區、建構區、語言區提供了與主題相關的活動材料。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生活區里卷筒粉小攤 、雙皮奶小攤擺起來。生活區里的角色“真”游戲,自制雙皮奶、卷筒粉,那是贊不絕口。孩子們在“中山路美食街”,幼兒體驗服務業崗位的工作,學會了分工與合作;也感受到了與同伴合作的樂趣,提升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延伸與主題的推進,美工區根據主題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幼兒在美工區也能自主的選擇低結構材料,開展美食制作的區域活動。如:各色超輕黏土、竹簽、紙盤、半成品的無紡布等,制作出了冰糖葫蘆、棉花糖、卷筒粉、冰淇淋、豆漿油條等“美食”。
幼兒對中山路美食街的印度飛餅情有獨鐘,幼兒自發探討“如何制作飛餅”。幼兒自由分組討論并記錄制作飛餅的流程。第二天,幼兒根據記錄表帶來了飛餅制作材料。在熟悉制作流程后,拿著各自的材料分組試驗。飛餅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雖然幼兒嘗試飛飛餅失敗,但一點也沒有影響到幼兒的熱情。幼兒積極尋找解決“飛不了”的方法,用搟面杖制作餅皮,形狀各異的“飛”餅完成了!小組式的飛餅制作討論會,教師的支持給予了幼兒更大、更多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做主”,與幼兒一起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制定方案的同時也學會溝通與合作。根據幼兒對中山路美食的了解及興趣,教師與幼兒共同制定了生活館活動計劃。在生活館活動中,幼兒都變身成小廚師,烹制南寧特色——老友粉、卷筒粉、粉角。在活動過程中,掌握煎、炒、包等技能。
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一方面在理論的指引下,合理有效整合社區資源,彌補幼兒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各種不足,不斷地拓展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幼兒通過實踐活動開拓視野、進一步提升幼兒社會交往能力、運動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深刻感受社會生活的樂趣,增加幼兒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