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薇
摘 要:教師在和幼兒一日一日的互動交流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潛移默化中深遠的影響,這就強調著教師要關注到幼兒的精神需求,也就是靈魂追求。在一日生活中將生態自然體驗活動與飲食教育相結合,通過與健康、社會、語言、科學以及藝術有機結合,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在實踐中開展自然活動,親近自然,近距離接觸各種食材,在自然勞動的感受和體驗中熱愛珍惜食物、敬畏生命。
關鍵詞:食育? ?繪本? ?涂鴉
一、真實的多感官體驗
對于幼兒來講,他們的感性是極其的旺盛的,他們的理性還是不發達的,這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的本能就是如此,那么對于教師而言,必須要遵照兒童的天性,給幼兒自然體驗的真實環境,釋放兒童的多感官探索的天性。
幼兒園的種植園,小廚房,生態走廊,班內環創生態,四季桌等等都為孩子們的多感官體驗提供了可能。讓兒童對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直接的觀察,觸摸,看到真實的蔬果在變成美食前的樣子,聞到食物天然的味道,使用工具、動手實踐各項飲食活動流程,通過操作改變食物的形態,參與勞動讓幼兒真實地感受,還可以品嘗到與自己已經建立情感鏈接的食材,對于孩子來說,都是更加生動特別的體驗,這些體驗的感覺是直接來自他們情感深處,他們的創作的也直接來自于天性。
二、自然地融入一日生活之中
(一)食物之歌
簡潔有趣的食育兒歌對幼兒來說朗朗上口,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擴充幼兒詞匯量,也可以和幼兒觀察到的飲食活動材料關聯起來,幫助幼兒快速認識世界,比如“胡蘿卜,皮紅黃,喜歡氣溫冷與涼。雪花紛飛它不怕,躲在地下捉迷藏。營養豐富家常菜,燉炒蒸煮樣樣棒。”一首首蔬菜兒歌讓幼兒快速了解到蔬菜的各種特點,看著飯菜里面的胡蘿卜,很難不想吃一口吧!兒歌可以在一日活動中反復練習,比如飯前洗手,自由游戲,或者在外出活動甚至是回家的路上,“今天我來摘辣椒,辣椒辣,辣椒辣,辣椒再辣我不怕,一不小心碰到眼——哇,好辣!好辣!”孩子摘辣椒活動的路上教師隨口編的兒歌吸引幼兒的注意,讓幼兒關注到接下來的活動,也了解了辣椒的特性,還會在操作活動中更好的保護自己。
(二)食育繪本
繪本就像食材一樣,需要適宜的,健康的,不在量多,需要我們精心挑選,圍繞“吃”的學問是幼兒從小習得的,它會成為孩子們“好好吃飯”的習慣,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會伴隨一個孩子的一生,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讀優秀的食育繪本也是食育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日本幼兒食育專家酒井治子曾經說過:孩子們可以從繪本產生出一種想象力,將它和自己栽培食材、品嘗食材的體驗結合在內,認知飲食概念以及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
讓幼兒愛吃水果,真正體會多吃水果身體好的道理,說教對于他們收效甚微,一本《愛吃水果的牛》卻可以引起大大的好奇和品嘗欲望!挑食的寶貝那么多,一起來分享《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還有誰比妹妹羅拉更挑食呢,孩子們居然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聰明才智引導自己不再挑食,是繪本的神奇力量了!每日盤中餐蔬菜在吃進肚子前會經歷怎樣的生長過程,又是如何被制成一道食物的呢?《蔬菜蔬菜,切一切》滿足了寶貝的好奇心,讓寶貝們懂得珍惜餐桌上的蔬菜,當然,最好的教育來自于生活,讀完繪本,一起到種植園里,加深對自然界的認知。《不吃糖,不許吃蔬菜》是一本能讓孩子們哈哈大笑的圖畫書,孩子們都喜歡吃糖果,不喜歡吃蔬菜,反轉的趣味,逆向思維的方式,在溫馨幽默的氛圍中學習正確的飲食行為準則,愛上蔬菜。
(三)涂鴉日記
定期帶孩子們到種植園,幼兒觀察自己種的植物,會自然地用他們自己發現的自然材料,比如小樹枝,樹葉,小石頭等泥地上涂鴉,教師也可以準備其他豐富的創作材料供幼兒選擇,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做自然的涂鴉觀察記錄,帶著觀察記錄本或采集籃子,除了觀察植物的生長,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新發現。然后一起分享植物食材或自然界的神秘發現,可以口述錄音,拍照,采集自然物,粘貼畫等多種方式參與。遇到大家感興趣的共同內容也可以生成小的主題課程,比如幼兒在挖土的時候發現了蚯蚓,大家將土壤中的蚯蚓帶回透明箱子進行觀察,做《蚯蚓的觀察記錄》。引發一系列思考,蚯蚓吃什么?蚯蚓有眼睛嗎?蚯蚓是好的還是壞的蟲子呢?孩子們一起設計《蚯蚓調查表》,進行集體活動《蚯蚓的秘密》,大家一起了解蚯蚓的習性和對土壤的作用,孩子們在觀察的時候做好自然觀察筆記,記下來自己的問題和困惑。老師找來《蚯蚓的日記》分享。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了自己與蚯蚓的故事,將蚯蚓的本領等等用圖畫故事表征了出來,展示孩子們自己的《蚯蚓的日記》。
三、食育課程建構
食育主題課程的來源:一是從預設的圍繞五大領域的綜合主題活動中選擇,二是擷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與飲食相關的節氣活動以及家鄉傳統飲食的相關活動,節氣與食育有著天然的相關性,是食育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容;三是從幼兒食育活動中生成引發。
預設課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季節的特點,以及食材的生長環境、外形特征、營養價值等,本著鼓勵“當時、當季、當地”的進食原則,在不同的主題月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在自然體驗中認識各種食材,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多種食用方法,科學飲食,主動吃健康的食物,拒絕垃圾食品,愿意動手制作簡單的食物,了解傳統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學習飲食禮儀。
一個生成的主題活動的發展過程大致經過以下幾個步驟:老師和幼兒商定主題名稱和內容——積累主題活動內容有關的經驗,通過小調查、參觀、訪問、游戲活動等形式——老師與幼兒商討和準備活動的材料、環境設置等——開展主題活動。在選擇活動的主題時,一定要科學分析幼兒的興趣、能力、認知水平、周圍資源和教師經驗,使主題活動具有操作性和教育價值。
課程選擇原則是越來越真實,不是表面的,花哨的。少既是多,課程是做減法,環境也一樣,對孩子沒用的東西越來越少,越來越簡單化。
參考文獻
[1]徐冬梅.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食育的實施策略." 安徽教育科研 4(2021):89-90.
[2]李丹丹. "試論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食育"的實施策略." 散文百家·國學教育 (2019).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幼兒園生態體驗式食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H-13-18-L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