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生
近期,中國政府對于穩定物價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中國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央行表示維護物價穩定是中國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5月9日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加大了對通脹不確定性的關注。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國結構性通脹風險的內憂與外患并存。
當前,國內通脹的潛在風險點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國際糧價上漲的壓力尚未充分傳導。俄烏沖突后,國際糧價快速上漲帶動國內小麥現貨價格上行,而極端天氣多發、生物燃料替代、農資漲價或將進一步助推糧價上漲,未來一至兩個季度的CPI糧食分項或繼續超季節性上行。而糧價與下游各個行業關聯密切,其間接影響亦值得警惕。以2018年的中國投入產出表估算,如果價格充分傳導,農林牧漁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每上漲10%,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的價格將分別上漲6.1%、4.3%、3.2%。
二是國際原油價格上漲風險尚未消退。近期美國及其盟國原油儲備的釋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原油價格的上漲勢頭,但“踢罐子”的后果是把壓力轉到后端和中長期,可能抬升全年的原油均價,其影響甚至可能持續至明年上半年。若俄羅斯進一步退出原油市場,亦或疫后“報復性出行”帶動航空燃油需求恢復,當前量級的原油儲備釋放或許難以彌補潛在的供需缺口。
三是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較大,或將助推輸入性通脹的風險。2020年6月至2021年末,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了11.3%,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海外大宗商品價格躥升對國內的影響。2022年4月19日至5月5日,離岸人民幣累計貶值幅度達4.75%。近期人民幣貶值的部分觸發因素仍在演繹,人民幣匯率可能還會震蕩調整一段時間。
四是黑色系商品價格仍有上行風險。以統計局公布的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山西優混(5500大卡)價格看, 3月下旬相比2月下旬上漲48.3%,4月下旬相比3月下旬回落22.2%,但1168元/噸的價格仍在高位。海外動力煤價格在油氣價格上漲的帶動下上行,國內外動力煤價格產生倒掛,影響到煤炭的進口供應。如果后續國內“穩增長”的加碼帶動黑色系商品的需求進一步上行,“保供穩價”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五是PPI向CPI傳導的風險增強。3月物價數據中,PPI向CPI傳導的跡象明顯增多。經過去年的原材料價格攀升,多數中下游行業的毛利已壓縮至較低位置,其價格“緩沖墊”的作用有限。如果后續成本進一步上漲,越來越多的居民消費品可能會被動漲價,或將抬升CPI的運行中樞。
六是新一輪豬周期漸行漸近,或擾動下半年CPI讀數。當前生豬供需失衡格局延續,豬肉價格處于“磨底”階段。不過,以能繁母豬的存欄的領先指標看,新一輪豬周期或將于2022年6、7月份開啟,下半年豬肉價格的漲幅可能達到40%~60%,或將帶動CPI在9月和12月兩個時點“破3”。
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要穩物價、防風險,建議從以下幾處著手:
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國內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統籌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減緩疫情防控對春播、農機通行、農資運輸的負面影響;做好農資保供穩價工作;以惠農政策、專項補貼、支農信貸等方式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立足資源稟賦,做好能源的保供穩價工作。傳統能源方面,推動國有企業釋放煤炭產能,落實煤炭清潔生產再貸款,優化發電企業的煤電機組,提升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新能源方面,推動新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建設,落實碳減排支持工具對風光發電的信貸支持,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尤其是發電設施的建設,在嚴格監管、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
助企紓困,減輕中游企業的成本壓力,發揮其“緩沖墊”作用。財政政策1萬億的減稅降費和1.5萬億的留抵退稅政策可進一步靠前發力,必要時加大規模。貨幣政策加強信貸支持,給予成本壓力較大中下游企業定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減少收費,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行。產業政策優化企業經營環境,提升涉企服務質量和效率、簡化企業生產經營審批和條件,減少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類摩擦成本;
審時度勢,在國際經貿合作中找尋機會。短期看美歐通脹壓力高企之下,中國對外合作或出現新機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5月3日表示,2018年以來美國基于“301調查”對中國商品每年加征超3000億美元關稅的行動將于今年7~8月到期,屆時美國將重新評估對華關稅的必要性。當前美國通過降低進口成本以緩和通脹的意愿日益強烈,若中美之間相互削減關稅,也將有益于中國部分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