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卿 蔡克中
關鍵詞:贛南采茶戲 形態語義學 文創產品設計 產品造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
引言
贛州是一座文化的寶藏城市,擁有許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采茶戲屬于其中。文創產品設計是文旅結合產業振興的重要方式,通過文創產品的形式表達贛南采茶戲是市場的新方法,對贛南采茶戲做文創產品設計有利于保護傳承民俗文化,推動贛南客家文化走向更大的舞臺。
一、贛南采茶戲的研究內涵
贛南指的是江西省贛州市,贛州不論是占地面積還是人口總數在江西都占比較大,贛州有客家搖籃之稱,客家人占贛州人口的90%,客家人在贛州已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一個族群。“客家”是當地居民對移民過來的居民的稱謂,人口遷移是客家形成的原因。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至今客家已發展至8000萬人口,客家人民與入居地的文化交匯融合孕育出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民俗文化屬于客家文化中一大特色,其內容和形式展現出客家地區鮮明的地域特色。
(一)贛南采茶戲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贛南采茶戲是客家民俗表演藝術的代表,是最具特色的地方戲曲表現形式。贛南采茶戲從明代萌芽、清代成長,歷經了四百多年發展至如今,是從采茶歌發展成載歌載舞的采茶燈再發展成具有情節的采茶戲。
目前贛南采茶戲的演藝人群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專業劇團演員(大部分是青年演員)、農村自發組成的贛南采茶戲班(老年人為主)、業余單位退休人員(老年人),演出地點有贛南歌舞劇場、農村小舞臺、城鎮居民樓、文化館、公園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贛南采茶戲在劇目題材上,從表演生活常態轉向為現代創新題材(如精準扶貧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在演出場地上,從田野鄉間走向歌舞劇場、盛會活動(如2010年參加世博會表演);在表演團隊上,從自行組織的草臺班子轉變為國家扶持的專業劇團。這項古老的民俗藝術正在努力的追上時代的步伐,但是這項藝術似乎只有老年人市場,年輕人在現代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下很少能夠接觸到這項非遺藝術,對這項藝術的年輕化創新推廣值得我們思考。[1]
(二)贛南采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文化的體現
采茶戲在江西贛州誕生之后,便往省內省外發展。省內分別流傳至江西東南西北中各地區,贛東地區的贛東、景德鎮;贛西地區的萍鄉、萬載;贛北地區的武寧、南昌、九江;贛中地區的撫州、吉安、寧都、高安都在當地形成了采茶戲文化。贛南采茶戲還流傳至省外的湖北黃梅、臺灣、粵東粵北、湘南、桂南等地為當地的戲曲文化提供養料,其中湖北黃梅戲與贛南采茶戲有緊密相連的關系。江西是采茶戲的發展源泉,流傳至各地的采茶戲結合當地的風土民情和歌舞音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當地文化。[2]
(三)贛南采茶戲是江西茶文化的體現
贛南的土地氣候宜種茶葉,據《安遠縣志》記載,安遠九龍山的茶葉在明朝時期被列為貢品,贛南的茶業從此逐漸興盛。茶農們在勞累的菜茶制茶過程中會唱起采茶歌聊以慰藉,采茶歌也不斷的發展成為采茶戲,明清時期以來就有采茶戲班在節慶、廟會活動時在鄉鎮演出。采茶與茶事活動形成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贛南采茶戲為茶文化注入了江西獨有的民間藝術風味。
二、形態語義學與文創產品設計
(一)形態語義學的概念
語義學的研究是讓產品不止具有物理性功能,還要兼具設計上的象征功能,使產品與生活更加貼近融合。產品語義學包括形態語義、結構語義、功能語義,正是因為形態、結構、功能的語義因子表達才能夠將產品的意義和內涵展現出來。[3]
形態是產品的外在表現,一個有意義的產品形態代表著一種視覺符號,產品形態包括產品各部分幾何形態、材質紋理、色彩構成,根據產品語義優化這些形態影響因子,最終達到語義與形態的適配。形態語義學是一門運用產品形態表述產品內涵的方法論,形態可以構建語義,反之語義可以決定形態。語義與形態相結合的產品可以幫助使用者輕松理解產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給使用者帶來操作的便捷性和美好的使用體驗感。[4]
(二)形態語義學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1.文創產品的形態特征
文創產品因其具有商品的經濟屬性和易傳播的文化屬性在當下蓬勃發展。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文化的體現和創意的運用是評價產品是否優秀的標準。因此在進行文創產品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作為商品的經濟性,更需要思考文化性和創新性。
形態語言是表達文化內涵的載體,以形態語義學為基礎對文創產品的形態特征進行分析是文創產品表達文化內涵的一種方法。通過對當下市場的文創產品分析,可將文創產品的形態特征概括為:統一性特征、象征性特征。統一性特征表示:(1)產品形態與文化元素統一。(2)產品功能與產品內涵統一。(3)產品形態與產品功能的統一。象征性特征表示產品形態來自于文化的某個符號,通過意象的方式將文化內涵轉變為形態。
2.形態語義學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方法
(1)構建文創產品的形態語義種類
形態語義學的運用能夠幫助設計師根據文化內涵進行形態創新,促使文化內涵與產品形態的準確表達。文創產品是由色彩、材料、功能、文化內涵等元素構成,對應到形態元素可以得到文創產品的形態語義主要包括:造型語義、色彩語義、材質語義、功能語義和情感語義。
造型語義:造型語義指的是產品的外在表現,造型的構成形式有很多種,如:排列、層疊與堆積、彎折與拉伸、套疊與包裹、支架與框架、貫穿、嵌合與組合、分割、編織。形態構成物體后會顯示兩個狀態:靜止和運動。靜止的意思是這件物體給人帶來平衡感,運動的意思是通過形態的組合后的物體給人方向感、速度感或者力量感,此時的的物體雖然是靜止的,但是它會讓人感受到活力。
色彩語義:顏色是審美過程中的視覺核心,對人類知覺起重要影響,它能夠影響人們的情緒狀態。顏色的色相、明度、純度和使用面積的呈現都會影響產品表達的感受。文創產品的顏色選擇不需要拘泥于文物的蒼老配色,流行色的搭配或者改變顏色的明度和純度能夠為文創產品帶來新鮮感。
材質語義:材質是影響產品的一大因素,低廉的材質和粗糙的做工會給原本好的造型大打折扣,市面上粗制濫造的文創產品拉低了文創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在消費升級的現下,消費者的需求不止要可以用,還要用的舒服用的健康。
功能語義:文創產品的功能可以分為兩大類: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功能語義影響造型語義,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可以根據形態確定功能,也可以先確定功能媒介再進行形態設計。
情感語義:傳遞文化也是傳遞一種情感,因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在選擇文化元素和選擇物質載體時需要全面考慮,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多傳遞的是正向情感,例如我們做設計時會遇到較為嚴肅的文化,這時就該考慮文化的準確表達而不是一味幽默,我們要尊重文化本身帶有的屬性。
(2)形態的創新方法
根據語義學和文創產品的形態特征,將文創產品的形態創新方法概括為:相似或相反、概括或夸張、聯想或象征。
相似或相反:相似:當面臨文化元素本身造型或紋樣很優美的時候可以運用相似這一手法進行造型或紋樣的移植,這個手法可以最大化的保留文化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植時文化元素與物質載體要有匹配度,否則會造成生搬硬套的效果。相反:相反主要是運用抽象思維和逆向思維對原有的文化形態做反差設計,造成鮮明的特點和視覺沖擊,這種手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與原文化產生割裂效果,雖然是反差還是需要體現原文化元素。
概括或夸張:這兩種方法是對形態的進一層次設計,概括:有兩種方式表達概括,一是對原形態的整體進行精簡概括,二是取原形態最具特征的地方進行形態設計,促使消費者在見到這類標志性的文化元素能夠聯想到文化內涵。夸張:夸張是對原形態的某個要素進行獨立與夸張。不論是概括還是夸張的手法都需要體現原文化要素,避免生澀難懂的形態設計。
聯想或象征:聯想和象征的手法能更直接的賦予產品情感,其對產品的相似度的要求不高,對“神似”的要求高于“形似”。聯想:可以根據原文化的功能或形態進行聯想,例如古代精美的戰爭護腕設計可以聯想到現代的運動護腕,圍繞其語義進行形態再設計。象征:象征的手法可以運用其他形態元素與原文化語義元素相結合,最終烘托原文化內涵。[5]
三、贛南采茶戲文創產品形態語義分析
(一)贛南采茶戲的物質形態分析
1.服飾元素
贛南采茶戲不同其他戲曲有鮮艷服飾,其主體色調是以素色的藍色、黑色、白色為主,主要是講究實用性。贛南采茶戲是“兩旦一丑”的角色行當,丑角是舞臺的中心形象,其主要服飾內容是:帽子、上衣、燈籠褲、百褶裙和布鞋,主要的特色有:上衣的袖子一邊是長長的水袖,一邊是扎口的袖子;寬寬的燈籠褲外面還會再系一個百褶裙;帽子上和鞋頭都會有個紅絨球。旦角的服飾顏色會鮮艷一些,其主要特點是:袖子寬大;上衣外面會再系一個圍裙;繡花鞋上有毛球點綴。
2.道具元素
贛南采茶戲有三絕:步子、袖子、扇子。扇子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元素,使用扇子是表演贛南采茶戲演員的基本功。扇子的顏色、大小和圖案都是根據角色的性格特征來的,如人物“朝奉”是個貪財狂妄的人,他的扇子就比普通扇子大許多,足以遮擋人的半個身子,扇子上的圖案則是金元寶,人物“茶童”則是一把綠色普通大小的扇子。不同的表演內容演員使用的道具也不同,因為贛南采茶戲多是生活題材,出現在舞臺上的道具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如:手帕、桌椅、針線、茶簍等。
除去臺前使用的道具,樂器是戲曲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贛南采茶戲中的樂器組成主要有胡琴類和打擊樂。胡琴類樂器包括勾筒、二胡等,其中勾筒是贛南采茶戲的一大特色,其形狀像贛南客家人勺水用的瓢和澆菜用的勺水勾。打擊樂組要樂器有:鑼、鼓、手板、大小鐃等。[6
(二)贛南采茶戲的抽象形態分析
1.角色元素
贛南采茶戲通常是兩人或三人表演。其中丑角是最具表演特色的,丑角的妝容特色是臉上會畫一個白色“豆腐塊”;丑角的表演特色是矮子步,這種步法來源于男性半蹲著采茶的動作,這是贛南采茶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臺步法,演員需要屈膝半蹲在舞臺上表演,造成女高男低的視覺效果,為了表現的輕巧靈活,演員必須要底盤扎實小腿有力;丑角的動作特色是模仿動物形態,贛南采茶戲中有專門的動物題材的曲牌名,通過模仿動物的形態如“公雞啄米”“烏龜爬沙”等通俗易懂的動作向觀眾傳達信息,這些動作淺顯易懂,觀眾喜聞樂見。不論是妝容或是動作都體現了丑角的詼諧滑稽,好壞分明的性格特征。
2.語言元素
贛南采茶戲的戲詞大多數都是大白話,其受贛南民間口頭文學影響,語言中有大量的客家民間俗語。主要有:(1)諺語,是對自然和生產經驗總結或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總結。(2)歇后語,贛南采茶戲中多是打比喻的歇后語,讓觀眾恍然大悟,如:介就是九本加一本—十(蝕)本哇。這類俗語都是客家人民對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智慧總結,俗語的融入顯得語言幽默風趣,表達生動形象同時也體現了地方特色。[7]
3.劇情元素
贛南采茶戲的特色劇情內容大致分為四種:茶事相關、賞花、模仿動物、模仿生活動作。采茶戲的源起就是茶事活動,所以有關茶的一系列活動成為采茶戲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客家人民十分熱愛生活,通過表演賞花時發生的趣事表達對生活的情調。對動物的模仿也是考驗演員表演功力的時候,模仿動物能夠為劇情增添樂趣,表達客家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性格。模仿生活動作是通過對生活中的勞作狀態如:補衣服、磨豆腐等動作來表達是客家人民熱愛勞動的特點。
四、贛南采茶戲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與應用
(一)設計目標
贛南采茶戲表述了茶農熱愛?活,追求?活情趣的樂觀態度。因采茶戲是贛 南??? 間地頭勞作時的產物,過去?們?邊喝茶?邊看戲,始終圍繞著?個“茶”字,作者希望通過設計此產品營造?種喝茶看戲的閑適氛圍,故聚焦到茶具設計。
(二)設計流程
1.茶具文創產品競品分析
2.抽象語義詞匯收集
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的人員對贛南采茶戲的印象詞匯。得到的意向詞匯有:鄉?的、?間的、?? 的、?藝的、詼諧的、經典的、悠揚的、年?的、過時的、 技巧的、特?的、本?的、客家的、?苦的、勞作的、?樂的、地域的、傳承的、 淳樸的、歌舞的、?趣的、幽默的、?活的、低級的、情感的、熱鬧的、嘈雜的、 ?? 的、韻律的、記憶的、童時的。其中“鄉土的、過時的、歌舞的”這三個意向詞匯占比較大。
設計內容將會圍繞著“鄉土的、過時的、歌舞的”這三個意向詞匯。鄉土的可以解讀為:平民化的、簡單的、日常易用的。過時的可以解讀為:現在生活不太使用的。歌舞的可以解讀為:運動的、活潑的。
3.形態化
角色元素是贛南采茶戲最直觀的形態表現,將會從角色元素提取形態,在調研之后開始構建形態語義結構。
(1)物質載體:茶具(茶盤、茶壺、茶杯等)
(2)文化語義:喝茶看戲、悠閑愜意
(3)材質語義:陶瓷、竹制
(4)形態創新方式:相似、聯想
以相似為主采用形象元素進行形態設計,為了突出戲曲人物的特點,決定采用具象模型的直觀展示法,于是選用茶夾筒為載體,設計了一個戲曲人物抱著的茶夾筒。通過聯想的方式運用茶葉、茶簍、扇子元素,將這些元素運用到茶具中,如茶壺的提手和茶蓋的提手運用扇子的元素,做一些波浪的曲形豐富造型;茶盤上進行茶葉形狀的鏤空,即可增加美觀性,又能夠通過這些鏤空漏水下去;茶杯的材質結合處采用波浪線條,體現音樂感。
(三)產品展示
所謂無茶不成戲,贛南采茶戲茶具設計靈感由此而生,通過構建形態語義結構完成了這件產品設計如圖1。這件作品的創新點有:1.產品設計的指導方法創新。形態語義學是語義學中的分支,對形態語義學的分析總結出對文創產品形態設計的方法。在總結贛南采茶戲的顯性元素后運用形態語義學進行造型設計,最后達到造型語義與內涵語義的統一。2.產品載體的選擇創新。觀看采茶戲是閑適的,茶具能夠體現這份悠閑之情。在使用這套茶具時可以聯想到采茶戲,喝茶的同時想到聽戲,體驗不同的生活情趣。3.產品造型的創新。通過對贛南采茶戲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內涵分析,找出了贛南采茶戲文化語義特征和表現元素特征,作者提取贛南采茶戲中角色元素、服飾元素、扇子、茶籃的特征,作為新的設計元素,將其推演后運用到茶具上,設計一套特色的贛南客家味道的茶具,通過茶桌上靜態的采茶戲元素展示一副生動的采茶戲表演氛圍。4.材質運用的創新。因采茶戲中大量的竹制品出現,于是在產品中表現為陶瓷與竹的結合,通過竹材質表現原始的風味,拉近人與產品與生活的距離。
結語
非遺文化是意向的,這次通過對贛南采茶戲的調研和對形態語義學的分析,得到贛南采茶戲與形態語義學的聯系,最后得出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論。這次設計方法的創新為古老的贛南采茶戲提出了新的發展途徑,希望古老的民俗文化能夠不被淡忘,走進現代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