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瀟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市場機制逐漸向著更加完善化的方向靠攏。大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文化享受。這一背景在為新聞事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于無形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目前階段,我國民生新聞的發展雖然較為迅速,但在這一快步前進的過程當中,依然暴露出很多弊端。本文針對民生新聞這一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進行探討和分析,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生新聞;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創新思路
近年來,我國加大力度推進新聞事業不斷創新、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但距離預期目標仍有一段差距。這種情況的出現,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許多新聞工作者依然帶著固有思維從事新聞報道工作。所以,為了讓新聞事業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新聞工作者應當根據民生新聞的特點進行分析,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尋找到相對完善的策略。
民生新聞的特點
新聞內容較為民生化是民生新聞最關鍵的特點之一,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生命、生計、生活等都在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當中。這種新聞方式涉獵范圍較為廣泛,所以,往往可以選取的新聞內容的類別也較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生新聞內容的豐富性。
民生新聞的報道視角往往會以更加平民化的角度作為出發點,這與許多傳統新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大眾看到一些運用俯視的視角制作的新聞時,大眾往往對這類新聞無法形成代入感。因而,報道的新聞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而民生新聞選擇用更加平實的視角去面對新聞,這樣的方式能讓大眾更加感同身受。同時民生新聞中傳遞出來的價值理念更重視以民為本,這與我國的執政理念不謀而合。新聞工作者以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民眾的喜怒哀樂、冷暖痛癢,呈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以及生計等內容。
民生新聞傳播范式的內涵
自從一檔名叫《南京零距離》的新聞節目播出之后,一種具備中國特色化的新聞傳播范式一民生新聞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在時代的持續發展下,民生新聞在新聞主題的選擇、傳播內容呈現、傳播形式更新等方面擁有十分特色化的跨越,十分契合現階段社會民生問題的未來發展走向。與此同時,應重點注意的一點是,在大部分民生新聞傳播過程當中,也摻雜了一些具有消遣化、低俗化特征的內容,這為后續民生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作為一種具備強烈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其本身具備極強的現實、人文內涵。首先,其在題材選擇方面具備較強的創新性,并不拘泥于傳統的新聞傳播分類體系,通過將大眾的日常生活作為入手點,清晰反映出大眾的真實動態生活信息。其次,立足于新聞播放的角度來看,以播報內容為基礎呈現出的民生化特征,不再側重于傳統新聞媒體報道中的嚴肅特征,反而著重渲染了民生主義本身蘊含的人文特色,依托較為平民化的視角展開報道工作,也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相符合。再次,在新聞傳播方式上,民生新聞不論是播放風格、語言等方面都相對較為親民,一般來說,其會選擇具備通俗易懂特性的傳播語言,以此來充分實現其與人民群眾心理層面上的契合,并進一步拉近其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相比較而言,其在播報風格上不同于傳統新聞的嚴肅性,其更加側重于營造輕松的新聞氛圍,通過“嘮家常”似的新聞報道來強化信息受眾的信任、愉悅感,這些舉措對于強化民生新聞在我國公眾群體間的影響力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生新聞的傳播創新思路
開拓多媒體渠道
在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下,信息化時代已經悄然到來,其中先進的信息技術也逐漸走入到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國早期的新聞傳播工作,更多的以電視新聞作為主要陣地,但在時代發展的引導下,多媒體信息傳播渠道相繼構建起來,并大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傳統的電視新聞播放形式,已經逐漸變成了手機新聞APP軟件、社交網站網絡熱點推送等一系列傳播樣式。因此為了推動具有中國特色民生新聞的進一步發展,在信息時代下傳統媒體應結合實際情況,開拓多媒體渠道,并切實實現民生新聞傳播的多樣化渠道覆蓋,并全面實現新聞傳播過程的廣泛化。在這一過程當中,其最核心的意義在于,應針對多媒體傳播的普適性,來促進民生新聞傳播的互動性特征。社會公眾除了可以應用電話熱線等形式與媒體平臺進行溝通以外,還可以應用現階段較為便捷化的評論發表功能參與到溝通過程當中,與此同時,媒體也應通過創功官方賬號,來對民眾提出的建議和要求等進行回應,通過這樣的形式獲得新聞信息溝通渠道的豐富。這不但能大幅度提升民生新聞的大規模傳播范圍,吸收更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素材,同時也可以更加全面地起到監督人群群眾的作用,為后續民生新聞制作總方向提出對應的借鑒和指導。
挖掘民生新聞內涵
對于民生新聞而言,其是面向大眾作出的人文主義關懷行為,所以在民生新聞播報的視角、語言、內容等方面,都應切實滿足大眾的實際生活需求,在不脫離現實生活的同時,立足于民生傳播目的基礎之上,展開內涵意義的拓展,同時兼顧大民生與小民生之間的協調和調控。小民生包括了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挖掘小民生中的新聞內涵,能夠如實反映出民眾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對小民生內容的過分重視,在新聞內容中過多傳播生活瑣事,可能導致信息受眾出現審美平庸的情況,很難立足于新聞價值層面展開多方位提升,因此必須在挖掘民生新聞內涵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國家方針政策、社會熱點等大民生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確保新聞傳播層次感得以強化和提升。
挖掘民生新聞深度
民生新聞當中所蘊含的中國特色,著重體現在其以人為本的新聞傳播理念方面,這與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有著極強的聯系。始終遵循以民為本的理念,能夠如實反映出我國社會公眾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信息傳播速度十分迅速的時代,由于信息的更迭速度相對較快,傳播速度和范圍也較為廣泛,這也導致大部分新聞熱點的保質期相對較短。針對當前階段新聞傳播現狀來說,民生新聞本身更加重視質量,簡單來說就是對新聞深度進行挖掘。依據多個層面和角度來報道對應的新聞內容,不但能夠使人民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信息內容,同樣也可以依托道德、法律、經濟、倫理等各個角度對有關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并立足于方法論的視角進行挖掘,確保民生傳播的立體感得以提升,同時在長遠角度方面持續進行民生新聞的深度挖掘,確保信息受眾獲得更具深遠意義的影響,在全面提升大眾新聞關注程度的同時,全面推動民生新聞傳播范式的持續創新。
民生新聞的創新應用
雖然民生新聞的實際發展時間較短,但由于其具備較為獨特的特點以及魅力,依舊在目前階段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績。同時,因為民生新聞報道的新聞內容十分廣泛豐富,且選擇的報道方式也較為多樣化,這讓它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更廣泛人群的喜愛。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才讓民生新聞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許多民生類新聞的出現,例如,《今日關注》、《民生直通車》等,這類節目雖然十分火爆,但由于其缺乏較為強力的管控,導致民生新聞的內容逐漸出現很大程度上的偏差,導致其實際內容往往十分相像,形式上也有照抄模仿的嫌疑。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現階段民生新聞的發展正處于不太完善的狀態,所以針對這一情況,有必要開展對于民生新聞的深度創新。
堅持內涵發展
在對民生新聞的內容進行創新的過程中,相關新聞工作者應當謹記采取拓展創新策略,更大程度上促進對新聞內容、內涵的豐富。其中一方面,是要將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進行適當融合,使節目內容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應當多多關注一些國家政策法規方面的與民生相關的內容,幫助大眾更多地了解到時事政策。通過這種方式的展現,可以充分將國家大事中體現出的民生政策與日常生活中的民生問題相結合。但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適當調整好其中的比例,避免出現某一方面比重過大或過小的情況。選擇比例的根據在常規上可以通過收視率作為參考,在傳統的民生新聞傳播工作中,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民生故事比例較重,導致許多忠實此類節目的觀眾逐漸產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審美疲勞。并且這種審美上的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越發嚴重。在超出大眾所能忍受的極限后,大眾將逐漸放棄民生新聞這一部分內容,這種原因是導致收視率下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相關的新聞工作者應當適當增加一些與民生相關的國家政策法規類的內容,這樣民生節目的收視率才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回升,但這種回升往往不會出現無休止的增長,因為當這種收視率到達峰值后,就意味著播報的內容中不同部分的比例十分恰當。兼顧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民生新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可謂包羅萬象。這種情況在近些年來最為明顯。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為民生新聞提供了更多素材。所以,新聞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好這個機會,切實地對不同類型的民生動態進行實時報道。不過,許多民生記者向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最終得到的效果卻并不如預期,這往往是因為其報道的方面過于繁多,很多民生新聞不僅將重點放在民生、民情方面,同時還兼顧了其他領域諸如體育、經濟方面的內容,這就會導致最終呈現出的報道深度不夠。所以,從上述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些只報道新聞表面卻不展開深入調查的民生新聞將逐漸被激烈的競爭所淘汰。所以民生新聞這一要素不僅僅要擁有廣泛的報道面,同時也要兼顧有恰當的深度,這樣報道出的新聞內容才可以具備更好的層次性。大眾在觀看這類民生新聞的過程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知道新聞里講的是什么,要表達的內容和含義是什么,并且能從新聞中收獲知識和經驗,這才是民生新聞節目的根本目的。在民生新聞較為繁榮的當下,《今日說法》這一節目就非常恰當地踐行了兼顧內容深度和廣度的原則,其始終堅持播放真人、真事,通過對故事開展講述的形式進行報道。在《今日說法》中所報道的事件大多都發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選擇也更能引導大眾代入到節目中去,一步步地跟隨主持人的講述得到思維的發散,同時節目中往往會邀請一些法律界的專家進行現場講解,這也讓大眾獲取到相關的法律知識。
強化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
民生新聞是現代社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所以其內容的好壞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民生新聞輿論引導功能的發揮。從微觀的角度去看,民生新聞作為新聞傳播過程當中一個較為有效的載體,可以為民眾提供服務;但從宏觀的角度看,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傳遞社會正能量、營造社會良好風尚、維護社會治安的責任。想要發揮出民生新聞的引導作用,新聞工作者可以踐行以下原則:首先是參與原則,在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積極挖掘新聞信息,但要注意一定要控制好主觀情緒,避免受到主觀情緒影響后,出現偏激的報道、從而引發不良社會影響的情況出現;其次是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要維持民生節目的實際節目效果,新聞工作者可以選擇對當事人發表的一些言論進行適當修飾,但決不能篡改事實、扭曲真相。在實際報道的過程中,針對于新聞的具體事實,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注意不可帶入自已的主觀想法,要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事實,將事實的評判工作交給大眾去做。這一工作原則雖然看上去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想要充分做到卻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要想做到萬無一失,就必須要持續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社會責任感。
完善報道的形式
作為新時代發展的主題,創新對于民生新聞來說同樣關鍵,其不僅要做到創新新聞內容,同時也要切實對報道的方式進行適當優化,不能僅僅拘泥于現有的形式,這樣才能保證民生新聞在逐漸白熱化的市場當中持續保持競爭力。同時,伴隨著創新工作的不斷深入,目前,民生新聞的收視率逐漸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提升。許多相關新聞工作者也都因此而被調動起了對于新聞工作的熱情,并適當加快了創新工作的深度發展。通過圍繞節目的基本特點來樹立起獨樹一幟的風格,并以此為核心來進行主持人的培養,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節目的收視效果。例如,山東臺有一檔節目叫《生活幫》,該節目以民生為主體,以公益性和互動性為兩翼,凸顯“幫”與“辦”的特色,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點、疑點和難點,幫助大家解決問題。該欄目堅持原汁原味的報道形式,在當地有極高的收視率、美譽度和影響力,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民生新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問題有些尖銳,這一情況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大眾的價值理念。所以,民生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創新,堅特以民為本的思想,運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報道出更多富有深度的新聞內容,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集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