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睿,李旭峰,王婧祎,宿 強
(1.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144; 2.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044)
隨著教育全球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中國對外開放的加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來華求學的留學生逐年增多[1]。由于大量發展中國家對于建筑行業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近年來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的發揮十分出色,來自非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對建筑設計行業的需求非常迫切。建筑設計類的課程主要是根據一定原則和標準,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對建筑題目進行創造性的發揮設計,設計結果并不唯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師-書本-課堂”為教學程序,主要借助教師口頭語言、黑板粉筆等媒介,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2]。在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中,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視頻-課堂-教師”為主要教學程序,肯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借助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3]。該模式的優勢在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內化環節安排在課堂之中,將知識傳授環節安排在課堂外進行[4],以此促進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翻轉課堂作為一種近年來新興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是其基本教學理念,憑借大量國內外各類優質慕課、公開課、視頻音頻類等專業資源以及網絡的快速發展[5-7],極其迅速地改變著互聯網模式下新型教學模式,推動著現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該模式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和計劃進行學習,把重點從教師轉向學習者[8-9]。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以大量針對性的輔導來實現多樣化、特色化的教學[10]。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建筑作品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了解建筑設計的原則,掌握建筑設計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對于設計資料和信息的獲知能力、建筑設計手繪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制作模型進行建筑體量和空間關系分析的能力。海量信息的快速獲取對同學們篩選、甄別、提煉、綜合及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11-12],面對海量信息,同學們很難做到應有的學習整合和提煉深化,經常感到困惑與茫然。并且大量網絡信息并不能夠總是有效并快速地給予同學們解惑與解答,并不能夠使同學們及時的進行思考。本文主要通過對翻轉課堂的應用效果,說明翻轉課堂并不應該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方式,也不是簡單的網上學習,而應該是結合各個課程的特點,以學生需求為核心,結合國內外優秀的課程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考,更好的深化內容,通過討論輔導等課上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內化知識;更應該是可以結合學生的愛好、特色、知識水平、文化背景從而能夠形成創造性的人才培養方式。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發現留學生的特點是善于表達,但是由于不同語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諸多情況,從本質上決定了留學生思想的多樣性和分散性,而資源獲取方式的多樣性以及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則導致了更多的碰撞與火花。單一的課程視頻無法滿足留學生多語言、多國家、多文化的需求,在課程實踐中,需要考慮到本土語言以及本土文化教學對他們的影響,從而對他們進行具有獨特文化特色設計思想的培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知識的內化并不是借助學生課后作業練習來實現的,而是將學生知識內化的過程轉移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的重心是師生之間的答疑解惑、交流互動。在教學情境創設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有助于學生在理解深層概念的基礎上做到融會貫通,并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再生[13]。
鑒于翻轉課堂的理念和教學設計,大量的課程教學內容可在教學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進度安排進行學習,充分滿足了留學生時間安排的自由性、文化的多樣性、語言的適應性,這種理念設計適合外國學生善于表達、樂于參與和熱衷于討論的特性,也便于在交流研討與碰撞中探討各種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深度學習不僅意味著通過聯系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達成對知識的理解,還意味著理解的知識是可遷移的——即在新的環境中創造性地應用所習得的知識來解答未知的真實問題。”[14]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深化需要教師對課前知識自學階段、課上討論深化階段與課后鞏固輔導階段進行整體設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逐步掌握與內化。在學習平臺-課堂教學-實踐三個環節中完成知識的學習-深化-拓展與實踐三個目標。將教師主導的知識講授過程轉變為引導和參與的過程,為學生自發的學習過程提供設計目標、主題、策略等自主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度。課程設計示意圖見圖1。

分析教材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難點,依據教學內容包含的知識點類型,尋找合適的資料并制作視頻課程。制作的教學視頻依據教學主題中的核心知識點進行模塊化設置,比如提供設計題目為餐館的設計,圖2為具體的教學模塊。分別制作相關的課程視頻、任務書、環節設置、教學方式等教學資源與課程教學建設。提供國內外相關課程的慕課中同一知識點的視頻,作為必選的素材;同時布置相關主題的相關視頻作為自選素材學習,滿足留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由于語言、背景、國家、文化等不同,除了指定的視頻學習內容外,留學生需要大量的觀看更多的相關視頻。創作教學內容的學習視頻進行課程的學習,教師再結合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翻轉課堂不僅僅需要制作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同時也需要整合現有國內外主流平臺上的知名課程,指導同學們從中學習,抽取提煉與應用,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分析及實踐能力。同時根據每年的情況對教學視頻進行優化與更新。在此過程中同學們提煉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行自主的學習思考,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授模式。
專業的特殊性使得個性化的輔導與討論成為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多樣性的方案決定了老師引導、輔助的角色特征,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課堂活動達到知識內化。教學環節目標結構見圖3。

對于學生在前期自選素材的學習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匯報總結,之后組織同學們進行相互討論,該過程使得學生從被動吸收轉為相互主動的借鑒交流學習。最后老師有針對性的提出不同的見解,輔以個性化的輔導講解,肯定同學們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思考,之后完成其個人的設計方案。這種教學進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相互協作學習的精神,也深化了學生所學知識,在討論交流過程中內化了知識點。
通過課前、課中學習思考中所討論的知識點及設計方案,修改設計方案,使得同學們掌握設計原則、方法、理論,完成階段性的設計環節。階段性成果的完成、展示、評圖是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展示。圖4為學生部分成果展示圖。通過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參加學院組織的設計表達、模型等小型競賽可以完善學生的設計階段性成果,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將掌握的知識遷移至新的情境中,提出獨特的設計方案,形成個性化的設計理念,促進已學知識的固化、拓展與升華。具體實踐環節見圖5。


依托學校的多模式教學網,將教學資料、學習視頻以及課程安排上網,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進行學習以及提問。結合學習平臺與微信群進行實時的答疑,解決同學們常規化問題以及在課下學習與實踐中遇到的個性化問題與困難,在設計的全過程中,老師可以針對學生個人方案進行實時解答。把以成績、成果來判定學生的單一評價方式改變為全過程動態化評價方式,輔以階段性成果評價,使得同學們及時了解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態,制定學習計劃并及時調整。
本課程基于翻轉課堂理念以及網絡教學平臺,完善了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新途徑,突出多國家、多文化的留學生建筑學專業教學特色,強化學生發現-思考-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建筑學專業留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整體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滿意度。此外,該模式對教學老師在資源制作、多文化多地域背景學習、課堂組織的能力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學教師對于不同國家文化、地理、建筑特色等有豐富的積累以及對于多國家相關慕課資料的學習與整理,亟待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