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我國傳統音樂一直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傳播困境。創新傳播渠道是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前提條件。由傅利民所著的《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傳承的相關思考:傅利民音樂研究文集》,是一部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民間音樂藝術傳承、傳播的文集。本書不僅對中國傳統音樂發展史進行了回顧與整理,更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進行討論,提出了傳統音樂傳播發展的新思路。因此,本書對探索中國傳統音樂與時俱進的傳播路徑有著重要意義。
多方面介紹,多層次講述。本書總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整體研究,主要對中國傳統音樂及傳承問題進行了全面概述,分析了傳統器樂藝人的社會心理、曲牌的文化價值,提出中國傳統音樂傳承、傳播中遇到的挑戰。第二部分是樂種研究,主要分析了江南絲竹樂的聲部潤飾及織體,贛南民歌的特色、贛東北吹打樂社的發展歷史,為讀者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樂種及其內在機理。第三部分是音樂形態研究,主要分析了弦索樂器、絲竹樂器、孟戲劇本《長城記》以及江西傳統吹打樂等音樂形態,并提出傳統音樂形態的傳播路徑。第四部分是田野考察與研究,主要對江西弋陽腔的民俗音樂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并提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與地方民俗活動有著密切關聯,地方民俗活動、文旅活動、音樂表演等都是推動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這一部分不僅為讀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還成為了解各地區優秀傳統音樂傳播的一手資料。第五部分是音樂教育研究,主要分析了民族器樂理論知識的建構與學習,指出音樂教育的過程,有著推動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作用。第六部分是其他研究,主要涉及音樂研究的選題、研究方法以及具體寫作的方法論等內容,對有志于音樂研究的讀者有著較好的啟示。
搶救民間音樂,拓展傳播渠道。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及第四部分都重點強調,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需要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用以彰顯出中國傳統音樂的價值特色。另外,還要借助各種傳播載體與產業平臺,推動中國傳統音樂走向國際舞臺。在文化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傳播優秀傳統音樂是新媒體時代亟需關注的問題,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必要內容。書中提出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地方政府加強對民間音樂的搶救和保存。民間音樂一直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要資源,無論是民間樂器、民間說唱,抑或是民俗音樂作品,都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很多民間音樂都被埋沒在鄉土之中,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相應管理部門可以鼓勵音樂研究者或創作者對民間音樂進行系統調研和采風記錄。其次,積極建設交流平臺。二是組織舉辦傳統音樂舞臺活動。在演繹出震撼人心的大型傳統音樂曲目的同時,還可以將這些曲目移植到短視頻平臺之中進行二次創作,從而更加廣泛地傳播傳統音樂。三是推進中國傳統音樂走出去。傳統音樂愛好者或相應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音樂交流活動的形式將中國的傳統民間音樂搬上國際舞臺,用以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擁抱新媒體,培養傳承人。作者在書中的第五部分對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問題進行了闡述與分析,指出了音樂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傳統音樂藝術傳承人。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原有的傳播形式與工具都發生了改變。一方面,重視社會上的音樂教育,注重對音樂人的培養,鼓勵音樂人對傳統音樂作品進行傳唱與創新,如將流行于民間的音樂作品加以改編,使其與現代音樂演奏風格相結合,然后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使傳統音樂走進大眾視野,成為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聲音。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搭建圈層傳播,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圈子中,利用新媒體的交互功能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更好地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播和傳承。傳統音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作人才隊伍的建設。因此,相應管理部門或文化公益機構要高度重視對傳統音樂人的培養,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傳承人的培養。
中國傳統音樂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在推進傳統音樂傳播時,需創新傳播工具和拓展傳播渠道。此外,還需強化傳統音樂繼承人培養,用以保障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