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夢玲 伍林生
【摘要】本文論述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原則,以重慶醫科大學為例,提出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整合抗疫育人素材、搭建“云上思政”體系、營造弘揚抗疫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等。
【關鍵詞】抗疫育人素材 醫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9-0027-04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醫護人員、人民解放軍戰士等各行各業的人主動請戰,涌現許多感人的事跡,這些事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鮮活、生動的育人素材。重慶醫科大學在踐行救死扶傷、醫者仁心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擁有豐富的抗疫育人素材。因此,重慶醫科大學深入挖掘抗疫中的育人素材,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念,將素材融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尋求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突破口,拓寬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徑,為新時代培養高素質的衛生事業人才。
一、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抗疫實踐本身是一場生動的思政課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因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正確部署,我國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時艱,廣大醫務工作者無私奉獻、舍生忘死,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這樣的成效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展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可見,此次抗疫過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蘊含著豐富的抗疫育人素材,將這些素材融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彌補高校思想政治課堂“重理論、輕實踐”“滿堂灌”的不足,讓學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從而提高自身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自覺,增強“四個自信”,勇擔時代使命。
(二)抗疫育人素材體現醫護人員的職業追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是醫護人員的身影,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舍小家為大家”,堅守在一線救治感染病人,有的甚至犧牲在疫情防控的一線,這樣的事跡展示了醫務工作者崇高的職業素養與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尤其是抗疫隊伍中的“95后”“00后”醫護人員,他們有“敢于奉獻”“勇于挑戰”的職業追求,是醫學生的學習榜樣。將最美“逆行者”的事跡轉化為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真實的抗疫防控故事與立體的英雄人物形象,拉近學生與教育內容的距離,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進而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興趣。
(三)抗疫育人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教育的紐帶
當前,我國的醫學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已經從專業技術型人才逐漸轉向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求醫學生專業知識過硬、醫術精湛,還要求他們擁有較高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及較強的人文關懷意識。抗疫育人素材是醫學生學習材料的一種類型,因具備較強的思想性、人文性,可以作為醫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運用抗疫育人素材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落實,也能突出醫學的專業性、醫學思維,設計出符合醫學專業、醫學生價值取向的思政課,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質量。
二、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一)真實性與整體性相結合
真實性原則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深刻領會偉大的抗疫精神,落實好教育部對“運用好疫情防控的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向學生講授好思政課”的要求。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真實性的原則,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深入挖掘抗疫感人事跡及抗疫先進人物身上的思政元素,將其凝練成育人素材,再對素材去偽求真、取其精華,高度概括出中國抗疫智慧;其次,對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出現的一些不理智的謠言和別有用心的言論,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辨明是非,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整體性原則就是在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從全面性出發,看到抗疫實踐的正反兩個方面,重點將疫情防控過程中出現的正面的案例融入教學,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對負面的信息也不能回避和置之不理,要正視問題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堅持整體性原則就是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使學生形成辯證思維。
對抗疫育人素材的運用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結合的原則,確保進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抗疫素材是客觀、準確、真實的,真正發揮素材育人的作用。
(二)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抗疫精神來源于中華民族抗擊疫情災難的歷史長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是中國精神的一部分,并于2021年9月30日被正式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豐富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抗疫精神是在抗疫實踐中錘煉出來的精神品質,帶有較強的實踐性;同時在抗疫實踐中,我們面對未知的病毒,秉承著求真務實、尊重科學的精神,做出病患救治、技術攻克、科學防治等一系列指揮部署,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觀點。基于抗疫育人素材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點,將其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務必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原則,讓醫學生既能在理論學習中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通過實踐活動領會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達到啟智潤心的效果。
(三)針對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好地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集中領導,黨中央指揮部署,靈活調動物資,有針對性地解決疫情防控中的難題,同時號召全中國上下凝聚成一個整體,形成全民抗疫的局面。如在武漢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有效解決了病患救治床位的難題;對存在確診病例的社區采用居家隔離措施,減少人口流動,降低人傳人的風險;針對必要的人口流動問題及時、大力研發健康碼、行程碼等信息技術,以便于物聯防控;等等。這些抗疫育人素材是鮮活、生動的思政教材,是充實思政課堂的有效內容。將其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需有針對性地選擇符合教學目標、學情、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的素材,使之服務于情感態度教學目標,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而面對書面化、專業化的抗疫育人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思政話語的轉化和靈活運用,選擇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或大學生熟悉的語言表達方式,拉近思政教育素材與學生的距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避免造成泛泛而談、生搬硬套的現象。
三、抗疫育人素材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臨時,重慶醫科大學不畏險阻、積極為國擔當,恪守“嚴謹、求實、勤奮、進取”校訓,堅持醫學報國、科技戰疫,持續用科研成果為抗疫大局貢獻智慧和力量。2020年以來,重慶醫科大學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將抗疫育人素材與傳統教學、網絡平臺、文化作品相融合,全方位開展信念教育、愛國教育、職業教育,增強思政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整合抗疫育人素材,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較強,且內容冗雜、概念抽象,難以吸引學生深入學習。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融入具體案例、人物故事、時政熱點等素材,使課本上抽象的概念對應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那么能夠增加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對學生起到啟智潤心的效果。在抗擊新冠疫情肺炎的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抗疫育人素材,高校思政課教師對這些素材不能拿來就用,而要從教學改革和創新的角度出發,以培養擁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醫學接班人為教育目標,先將海量的素材進行整合,選出針對性較強的部分,再將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校本教材的編寫和修訂中,形成鮮活、生動的本土教學資源,進而運用于教學,全面滲透抗疫精神,增強醫學生的職業認同和情感認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發展。
重慶醫科大學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積極組織專家小組于2021年初成立《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應用案例集》編委會,深入挖掘重慶醫科大學特有的抗疫育人素材,編撰包含豐富“戰疫”故事、事例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集,用生動的案例詮釋偉大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重慶醫科大學許多教師將此案例集應用于教學,并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如郭述良教授在《呼吸系統疾病》的第一課中,通過分享親身經歷的抗疫故事詮釋疫情之中的“大愛”,對在疫情下如何立足自我詮釋和踐行“大愛”進行反思,培養了學生敬畏生命、勇于擔當、敢于付出的精神品質;第二臨床學院傳染病學科的授課教師,在教學中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先進典型、優秀事跡與課程有機結合,對學生開展職業道德、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自豪感、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實踐教學中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主題,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此外,重慶醫科大學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成的科學教學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抗疫育人素材。在重慶市2021年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學科德育)優秀案例及論文評選活動中,有10篇優秀案例和論文獲獎,其中包括馮磊、代安瓊等的《善用“抗疫”云思政課,固理想信念,鑄醫德醫風思政課程工作推進案例》、唐珊的《云端思政戰“疫”,樹醫德塑理想》、嚴春蓉的《抗疫精神融入醫學生道德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等優秀作品。
(二)搭建“云上思政”體系,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在網絡環境下,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主要陣地。高校要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啟動抗疫專題“云課堂”的課程模式,建立抗疫專題網站,向師生展示踐行偉大抗疫精神的實踐成果、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活動風采,并在網絡選修課上增加抗疫專題課程,如開發特色“疫情防控”專題思政公開課、打造多元化的抗疫云課堂、創新互聯網+抗疫的思想政治育人渠道。
首先,開發云端思政戰“疫”教育平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重慶醫科大學為了全面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工作,利用超星教學平臺、清華在線網絡教學平臺、本校開發的COOC教學平臺、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釘釘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積極拓展網絡教學渠道。如口腔醫學院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研發了“牙拔除術虛擬仿真-觸反饋-多媒體實驗教學系統”“CAD/CAM可摘局部義齒制作工藝”和“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客觀結構化實踐技能教考系統”等教學資源;護理學院積極制作抗疫宣傳手冊和微視頻,向學生傳授疫情防控知識。
其次,創作特色抗疫文化作品。在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多元化、互動化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慮這些特點,把抗疫育人素材創作成視頻、音樂、微電影、有聲讀物等創意文化作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全方位呈現中國抗疫情況。重慶醫科大學注重以文化作品為載體宣揚抗疫精神,推進思政課程的改革創新,所創作的文化作品主要有原創紀實影片《火線攻關》《重醫戰疫》、原創歌曲《終有一天有人會了解》等,這些文化作品生動講述了學校科研工作者同中國疫情賽跑,最終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個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展示了科研工作者的智慧與擔當,也生動呈現了醫學院校為國擔當的責任與使命。
(三)營造弘揚抗疫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隱形教育價值
校園文化活動是隱形教育的載體,形式豐富多彩,是學生開展思政學習的第二課堂。醫學院校可以凝練抗疫育人素材的內涵、故事,提煉關鍵主題開展系列特色校園抗疫教育文化活動,如開展優秀抗疫文化作品展覽、抗疫英雄主題活動宣講、抗疫知識競賽、特色黨團日活動等多種活動,營造弘揚抗疫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醫學生的校園生活,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隱形教育作用,引領醫學生的價值取向與職業態度。
首先,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抗疫精神。重慶醫科大學利用網絡資源,官網、微信、微博官方平臺同步推出“戰疫重醫人”“戰疫故事”“光影記‘疫’”“研途戰‘疫’”等特色抗疫校化系列活動、黨團日活動,在活動中分享抗疫事跡、弘揚抗疫精神;邀請抗疫先進人物進校園,打造《畢業最后一課》《開學第一課》等特色思政公開課,采用主會場直播和智慧教室同步轉播的方式進行現場教學,向師生傳遞醫者仁心、家國情懷,使抗疫育人素材鮮活起來;將抗疫主題《醫之模樣》展覽制成“云展廳”,實現“云逛展”,讓學生切實感受“重醫戰疫人”的堅強信念,多維度、全方位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其次,將抗疫育人素材融入校園文化環境中,是通過環境展示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使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重慶醫科大學重視抗疫育人的校園文化環境創設,建設了醫學生誓詞碑、西遷廣場、抗疫群雕、教學文化長廊等校園環境,其中,西遷廣場是重慶醫科大學傳承西遷精神、“戰疫基因”的載體;大型抗疫主題群雕《冬去春來》是傳承抗疫精神的寶貴載體。另外在感恩廣場舉辦抗疫英雄主題展覽、宣講抗疫先進事跡、表彰優秀抗疫先進個人與抗疫先進集體等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讓抗疫精神蘊含的深刻內涵借由校園文化環境被弘揚、被傳播。
新時代的醫療背景下,隨著社會輿論的負面報道增多,醫患矛盾頻繁出現,加上網絡常態化,醫學生面對多元化價值觀念的沖擊,容易缺乏自主分辨能力,造成理想信念缺失,價值取向功利化。高校應利用好抗疫素材的育人價值,整合素材資源,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擔負起新時代醫學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將青春夢、醫學夢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J].求是,2020(4).
[2]謝靜,陳曉陽,韓淑覃,等.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5).
[3]孫明慧.抗疫素材與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融合路徑探析:以錦州醫科大學為例[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1(4).
注:本文系2020年重慶市教科院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后疫情時代醫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2020-YQ-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夢玲(1995— ),貴州黎平人,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伍林生(1966— ),通訊作者,湖南耒陽人,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衛生政策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