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楊潤德
“近幾年的道路改造、園區建設等原因,造成了排水不暢、耕地積水和鹽堿化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對水利設施損毀或渠系老化、灌溉效率不高的地塊,進行修繕和改造;優先道路、水利等基礎農業設施建設;旋耕整地,清除雜草,科學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逐步改善耕種條件,確保撂荒地變高產田……”5月12日,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農業辦主任張會生對記者說。
為切實解決好春耕生產和撂荒地問題,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穩定和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晉源區姚村鎮制定了撂荒地整治實施方案,確立撂荒耕地整治思路,組建工作專班,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綜合推進的原則全力開展撂荒地整治。
在全面精準摸排撂荒耕地底數的基礎上,姚村鎮鎮村兩級干部分組到戶,對全鎮撂荒地農戶逐一對接,對每一戶農戶的撂荒地原因進行針對性分析,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抓好荒田復耕。同時,姚村鎮政府協調相關部門,同步有效利用支農惠農政策,為農戶提供種子、化肥、農耕機械,降低耕種難度和成本,激發撂荒地農戶復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張大爺和老伴兒因為年齡大了,家里的地閑置了七八年,由于撂荒較久,地力降低,復耕難度較大,在村干部的幫助協調下,辦理了流轉手續,引入村里的合作社。“我們老了,種不動了,孩子們也都在外地打工,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可以賺錢,也不用擔心地越放越荒,一舉兩得啊!”張大爺高興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如今,對生產條件較好且比較零散的耕地,鎮村兩級干部都會督促農戶或者村委會委托村內其他人員復耕;對相對集中連片的撂荒地,也會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對撂荒較久,地力降低,復耕難度較大的耕地,就與對待張大爺一樣,與撂荒地戶主規范建立流轉手續,引入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復耕,并在流轉合同中明確要求禁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
截至目前,姚村鎮累計全面摸排撂荒地430余畝,已通過委托村集體農業合作社補種玉米20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