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琪雪 丁肇辰




關鍵詞:睡眠設計 健康科普 兒童 育兒 小程序
一、育兒睡眠領域的應用現狀
睡眠是人體生理調節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而且兒童在深睡眠期還會產生和釋放對于發育至關重要的生長激素。[1]兒童的情緒與認知,身體健康,學習能力均和睡眠狀況的關系很密切。優質而充足的睡眠會使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變得更加專注,性情也會更加平和。[2]但近年來我國兒童睡眠指數不容樂觀,且有逐年變差的趨勢。
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調查數據顯示,60%-80%的父母說他們的幼兒每周至少有幾天都存在睡眠問題,最大的問題圍繞在不肯上床以及入睡困難上。[3]而我國的幼兒睡眠知識普及開始于2013年左右,直到2017年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才首次發布了《0~5歲兒童睡眠衛生指南》。 [4]在這之前,大部分家庭的嬰幼兒睡眠知識都是從老一輩的經驗傳承而來,對于嬰幼兒睡眠也有很多誤區。長期睡眠問題會使兒童出現協調性減弱、思考能力下降、抵抗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肥胖以及引發其他行為情緒等問題,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75%的嬰兒家長和82%的學齡前兒童家長表示希望改善孩子的睡眠狀況。[3]在疫情的驅動下,育兒軟件使用較上年更為頻繁,但是調研發現小程序方面的育兒應用較少。根據上述調研發現,國內兒童睡眠知識興起較晚,育兒應用中在睡眠方面的兒童科普內容也較少。育兒成員與兒童睡眠的痛點帶來了兒童睡眠科普知識的需求,而輕量級的小程序如何更好地承載育兒睡眠科普信息成為文章要討論的主要內容。
二、睡眠科普在育兒設計中的必要性
(一)睡眠科普在育兒過程中的作用:根據調研發現,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睡不好是天生的,是孩子的責任,與自己的照料方式無關。[4]然而,在好的睡眠方式養成中,孩子的行為是核心內因,家長的行為則是關鍵外因。改善孩子的睡眠,要家長積極學習睡眠知識,引導兒童養成優質的睡眠習慣,從內外因同時著手發力。
《2020年中國家庭育兒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中顯示59.8%的家長最感興趣育兒日常事項是學習育兒科普知識,如圖1。在疫情背景下家庭育兒成員對育兒App的依賴程度也顯著提升,其中學習育兒知識、給寶寶講故事等早教功能表現尤為突出。育兒App中輔食與喂養方式方面的科普已經較為完整系統,而在睡眠知識科普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睡”與“吃”應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4]良好的睡眠是兒童健康和發展的基礎,對孩子的認知、記憶和學習能力都至關重要,同樣也影響著父母的好睡眠、好心情。[2]獲取優秀的育兒睡眠知識在調節家庭關系,培養孩子良好睡眠習慣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內兒童睡眠科普知識的普及與運用能夠有效地解決育兒家庭中的睡眠痛點,如兒童的哭鬧不止、不肯上床等;家長的久哄不睡,孩子入睡困難帶來的壓力等。家長通過小程序獲取睡眠科普知識可以引導兒童更快地進入睡眠狀態,從而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與生活習慣,提高整個社會對睡眠健康的關注度與重視度,降低因睡眠問題引發兒童其他病癥的幾率。 [5]
(二)設計案例分析:選取現有的使用率較高的8例國內相關種類App與小程序的設計案例分析,將其分類為睡眠類、健康科普類與育兒類。對它們進行橫向與縱向比對,得出以下結論:國內相關方向App在整合音樂、醫學資源方面經驗多,但在界面設計方面展現參差不齊,育兒領域App在界面設計方面優化空間大。
首先,睡眠問題的泛濫催生了龐大的“睡眠經濟”,也給睡眠類應用提供了大規模發展的前提,睡眠市場一片藍海。《蝸牛睡眠》《小睡眠》《潮汐睡眠》等應用應運而生,總體而言,三款應用界面均以簡潔為主,雖在主色調的選擇方面大不相同,但符合本身應用的定位,icon設計簡約統一,適配當下年輕群體審美要求。[6]其中《蝸牛睡眠》的深藍色主色調營造了一種靜謐、深沉的氛圍,并且藍色也能夠緩解緊張的情緒,從而讓用戶更迅速地進入睡眠狀態。同時,《蝸牛睡眠》在微信端拆分為以社交和助眠兩種功能為主的兩款小程序,以更輕量化、精準化地對標人群,并結合公眾號推送科普知識的形式全方位地進行細分。《小睡眠》小程序較之用戶數量更為龐大,在助眠音樂方面也更成熟。[7]而《潮汐睡眠》的交互方式簡易舒適,視覺風格精致美觀,但其在功能方面相對略單一化。三款程序各有其特點,針對不同的睡眠方向進行針對性輔助。
其次,在當今信息共享普及的時代,科普知識的傳播的普遍形式是通過數字媒介來進行傳遞與交流的,健康科普類App與小程序應運而生。科普信息的傳播手段已經開始從單向到互動,從單一到多元進行轉化。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與任務,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等也成為了全社會健康行動的主要任務。在疫情的驅動下,《丁香醫生》《百度健康》《騰訊醫典》等自媒體衍生的小程序的知識科普也被人們所熟知。《丁香醫生》作為優秀的健康自媒體衍生App,在咨詢科普方面內容質量佳,界面層級清晰、分類細化,色彩舒適,配圖統一,符合用過即走的使用特性。《百度健康》是基于百度的網頁小程序,但頁面層級與分類相較瑣碎,在界面的統一性與方向感方面仍需改進。《騰訊醫典》將用戶使用場景與內容很好地結合,把科普知識以直播的形式進行輸出,但部分內容較為瑣粹,沒有更多的考慮到用戶黏性。[7]相關小程序在設計優化中可以更多的從用戶出發,考慮到用戶本身的需求,制定符合用戶習慣與易用易感知的界面優化辦法,引導用戶更方便地獲取目標信息。
另外,自2016年國家全面二胎政策開放后,至2019年0-6歲嬰幼兒數量超過9800萬,母嬰家庭人群數量也達到2.78億。2020年受疫情影響,相較上年育兒App單次使用超過30分鐘的用戶增加6.8%,安裝多個相關App的用戶比例顯著增加。政策帶動使得社會家庭提升了家庭成員的育兒參與度,逐步開闊了育兒細分領域的市場,也推動了育兒消費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調研顯示《親寶寶》《寶寶樹孕育》等一系列育兒App產品滲透率超過30%。通過使用測試發現,App內容均在喂養與早教方面占比較大,而對于兒童睡眠的科普、話題與測評相較匱乏。在功能層面,育兒App基本圍繞在教育、提醒、電商、相冊與社區為主,如圖2。據艾瑞研究院調查顯示,“學習育兒科普知識”是中國家庭成員育兒日常事項最受關注的內容。在界面設計體驗中,《寶寶樹孕育》整體風格略顯繁雜,廣告內容較多,易干擾查看信息,用戶易迷失,界面層級可進一步規整與統一。另一款應用程序《親寶寶》在界面設計上整體更為清晰一致,層級相對清晰。但兩款軟件在內容的細分上更多傾向于喂養與輔食,對于睡眠類相關知識信息呈現少。這也反映出國內育兒過程中對“睡眠科普”知識的不夠重視,使得家長對于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睡眠知識了解不足。綜上,國內App在內容的精細化推送、界面設計與層級規劃等方面仍需提高。
綜上,通過不同種類App、小程序的背景調研與設計分析發現設計一款中和科普、睡眠、育兒性質的應用是有必要的,不僅符合相關政策與市場需要,同樣可以解決家長育兒過程的睡眠痛點。
三、睡眠科普類育兒小程序設計分析
(一)睡眠科普類育兒小程序的界面設計分析:在電子產品的不斷普及過程中,數字化讀物也逐漸漫及每個家庭,而科普類的小程序也不斷被大眾所接受。微信小程序作為一種新的應用形式,依附于微信本身,其無需下載安裝、用完即走的輕量級的特點被人們所廣泛運用。[7]不僅如此,在疫情背景下,小程序也表現卓越,凸顯了其在智慧政務中心的社會價值,健康碼小程序的頻繁運用也帶動了整個小程序系統的滲透與普及。在設計睡眠科普類小程序過程中應當綜合考慮市場、人群與功能等方面要素,并且需要以用戶為中心的同時遵循以下界面設計特點。
1. 具有方向感的視覺效果:交互行為、視覺效果、操作狀態的統一構成了界面設計的一致性原則。視覺效果包括統一的配色方案、質感與層次元素,如圖4。[8]除此之外,在界面中,控件和交互方式的統一也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用戶更輕松的使用App并實現其目標,也意味著用戶能更好地理解。另外,界面設計也需要更多的給予用戶方向感,以免用戶迷失于界面結構之中。[9]并且在界面設計中應當更多地綜合考慮兒童用戶的視覺需要。[10]學齡前兒童偏愛擬人化的可愛形象設計,設計過程中應當符合科普知識調性。在頁面畫風上采用類似于《Daniel Tiger's Night and Day》應用程序中的IP形象或統一風格的形象來引導觀看進程,能夠更好地吸引兒童的關注,與家長實現從“玩在一起”到“學在一起”的過渡,如圖5。在角色與元素配色方案的色彩選擇上,也應與整體界面具有一致性,將明亮舒服的色彩與整體界面風格進行融合來體現其視覺效果的統一,帶動用戶的使用與反饋。同樣,在交互行為與操作狀態中設計師也應當做好宏觀的統籌,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到流暢與不費時,將充滿方向感的原則貫穿整個操作過程。
2. 兼具美感與實用的易讀性:用戶在進行界面操作時很好地對信息進行瀏覽和理解是科普類界面設計的主要任務。[9]易讀性能夠使用戶易理解內容并與小程序交互,在不分散對睡眠科普內容本身注意力的同時,讓家長感到愉悅。在此,《丁香醫生》小程序在設計過程中,通過簡化元素、適宜的留白和使用布局區分內容層級的方式來達到易讀性,給予了設計者很好的范例,如圖6。[8]清晰明確的布局分區能夠使用戶更方便的獲取目標信息。與此同時,在使用中還應當在感知易讀性的同時,感知到內容的有用性。因此,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讓兒童睡眠科普信息快速的可讀和易讀是用戶在使用小程序中重要的因素。另外,界面設計中“去繁從簡”是核心的準則,如圖7。在追求美感的同時,不摒棄其實用性,運用簡約的設計傳達易讀的特性是設計師需要遵守的原則。例如在日常使用頻率很高的微信界面中,不添加冗雜的界面元素,開門見山的高效性層級劃分是十分必要的,也能夠使應用看起來更加專注與高效,帶來舒適的用戶體驗。在科普類的育兒小程序的設計中易讀性也是最為核心的一點。
3. 避免多余信息干擾:清晰呈現主題信息可以通過科普信息的對齊、分類、主次分明的等原則來實現。呈現的標準不僅是視覺方面的美觀,更是為了用戶能夠快速獲取目標信息。[9]視覺呈現清晰、重點突出能夠滿足用戶在瀏覽、發現時的信息快速獲得、領會、吸收的相關訴求。[11]如果過多地出現一些讓用戶分心的育兒廣告與元素,會讓原本簡單的任務變得麻煩。打斷用戶思維與轉移注意力的同時也降低了閱讀知識信息的理解力。在育兒市場滲透率較高的《寶寶樹孕育》App瀏覽過程中,廣告元素較多,分布范圍較大,相關好物推薦較多。
但其均位于科普內容尾部,能夠降低用戶瀏覽過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并推薦相關好物進行商品營銷。在瀏覽相關科普的同時,得到相應的產品解決方案與商業價值的延伸。因此在設計過程中,確定用戶想要達到的目的,即高效的獲得兒童睡眠的專業科普知識,并且排定好優先次序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用戶使用時就能夠專注于選擇滿足最高優先級的方案,隨后繼續選擇來達到最終獲取科普信息的目的。
4. 簡易的動畫與交互效果:小程序設計中具有可用性,即絕不能超出用戶的能力范圍。在這里要提到的便是,用戶在使用小程序時想擁有的控制感。可是,作為人的本性便是想獲得更多的選擇、功能與信息。[12]這便需要以最大程度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通過簡單的體驗讓用戶獲得掌控感。超過300萬次下載的蘋果年度應用程序《Nightynight》 的睡前游戲中開屏就通過非閱讀形式,以簡單的動畫效果對故事背景做出兒童易理解的可控簡介,如圖9。后續的游戲過程以隨機點擊來觸發角色的動作效果,并伴隨舒適的音效與燈光效果,讓家長與兒童對整體界面可控、可知,并能夠樂在其中。在設計睡眠科普育兒類小程序時,通常希望能夠將界面布局規劃清晰的同時將圖標意義傳達的更準確、色彩更貼合整體,讓用戶感受到控制感并愉悅地主動使用。其次,在界面的小細節中不給用戶過多的選擇負擔或冗雜信息,能夠讓用戶快速做到決策。研究發現,給用戶提供選擇會讓人感覺自己在把控整體局面,注重用戶需求導向是界面設計中的重要內容。[11]另外,如果可以把尼爾森可用性原則中的二次確認提醒、撤回操作、讓用戶自主確認權限許可三點運用設計中,便能夠使用戶在使用場景中得到更好的掌控感、體會到被尊重。
(二)育兒小程序的色彩策略分析:早教階段是幼兒個人社交與感知能力發展的高峰,也是兒童社交智力培養的關鍵。[13]為給家長與兒童在使用中帶來趣味性與愉悅的體驗感,以色彩出發的設計策略也是小程序界面的重要內容。據哈佛商學院相關研究數據得出人們主要是依靠視覺來接收與獲取信息的,在大腦每天接收的外部信息中視覺占比約為83%。[14]色彩研究認為,冷色相的顏色,如藍色、綠色、紫色是最適合睡眠和休息的色彩,會使人感到平靜,特別是綠色調,對睡眠的刺激最小,眼睛接觸光波時最舒適;其次是安定、鎮靜的藍色,是能抑制腎上腺激素分泌的顏色。對兒童而言,從3歲開始會進入視力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兒童的視覺感知能力不斷增強,探索欲逐漸提高。[14]兒童在3-6歲時,會開始辨認圖形與事物,在色彩選擇方面也會產生自我的偏好,較喜歡紅色、橙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尤其是3歲左右的兒童,注意力轉移速度較快,也易被刺激物引導。《Moshi》應用程序在設計中很好地考慮到這點,色彩豐富而絢麗,采用溫暖又適合睡眠的顏色搭配,既符合人群定位,又與安靜、神秘的整體基調融合,營造了睡眠的氣氛。另外,兒童也很容易會被顏色豐富、設計新穎的形象、動畫所吸引,進而進行模仿學習,進入睡眠狀態,如圖10。因此,在設計中考慮兒童的色彩心理并結合睡眠科普的功能性,將二者融合于小程序進行設計實踐是較為科學的方式。
(三)育兒小程序的功能模塊方案:睡眠科普類育兒小程序的創新點在于采用線上線下聯動的策略,更好地完善整體設計系統方案。
根據上述界面設計分析與色彩方案對小程序的模塊進行規劃,如圖11。小程序整體分為“兒童睡眠百科”“社區”與“我的”三大模塊。
整體模塊設計應當通過層級劃分清晰簡潔、實現易讀易用易感知、注意合理的色彩運用,來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首先,“兒童睡眠百科”模塊為科普育兒小程序的主要信息模塊,包含每日推送功能、搜索功能、睡眠科普與大家都在問幾大模塊。
“每日推送”功能為用戶精選睡眠科普知識,并進行每日定時通知。
睡眠科普模塊為分區精選內容,育兒家長可學習并交流科普知識。大家都在問模塊包含每日高頻問題熱點推薦,家長可進行瀏覽、評論、心得分享。
其次,“社區”模塊中,可以在熱門話題中加入感興趣的社群“圈子”,增加用戶使用活躍度與黏性,以逐步打造流量內容矩陣等方式帶動小程序的推廣并提升現有用戶活躍度。
另外,“我的”模塊中可通過掃一掃與線下衍生品“睡眠游戲毯”
進行聯動,掃碼可以獲取衍生品中的隨機機會卡片。以實體睡眠毯的形式與線上小程序進行交互,隨機卡片獲取的形式豐富了游戲內容,使形式更為開放。該模塊實現了育兒家長與兒童從“玩在一起”到“學在一起”的理念,并對睡眠科普知識有了基本認知。產品形式為類似大富翁的游戲毯,以睡前流程為基本內容承載。整體游戲形式富有趣味性,讓兒童更樂于接受睡眠科普內容。套裝內含柔軟的布藝骰子、布藝IP形象玩偶、手標貼紙,周邊產品多樣且可配合整體游戲策略使用。另一部分為孩童信息模塊,對兒童基本信息與睡眠狀況記錄并生成圖表,讓家長觀測到孩子的睡眠情況與睡眠周期變化,從而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睡眠情況并產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同時,在“我的”模塊中還有播放白噪音等基本功能用以輔助兒童睡眠。以三大模塊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后續設計也將根據此方案進行設計與迭代,幫助家長讓兒童更好地進入睡眠狀態。
該小程序模塊策略集社交、科普、互動功能為一體,將實用性、易用性與具有美感的整體風格與色彩設計融入其中。以用戶為主體出發,滿足育兒家長與兒童對睡眠科普的需求,針對當下社會提出可實施的產品解決方案,引導用戶樹立正確的睡眠觀念,為有睡眠問題的兒童提供睡眠輔助與引導。
結語
首先,在小程序的內容設計中,應當提升育兒服務的廣度與深度,深度挖掘兒童睡眠方向的科普知識,將內容更精細化地呈現在家長面前,從而引導兒童培養良好睡眠習慣;其次,在小程序使用的設計上,為避免過多手機上呈現的睡眠知識對家長和兒童造成藍光睡眠影響,建議同時制作線下衍生品的舉措,更能被用戶所接受;最后,在育兒帶娃的內容服務上,建議未來能提供不同小程序用戶更科學且定制化的內容,這樣可以讓家庭成員在育兒環節提高效率并開動兒童腦筋啟發其成長,讓家長更為信任小程序內容,達到育兒與睡眠教育同時科普的雙重效果。尤其是多成員育兒家庭中,人群垂直化是育兒產品發展的趨勢,提供不同年齡段兒童照護者不同的育兒科普知識,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代際的照護者間的文化與知識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