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茹玉 張超 閆帥杰 羅佳斌
關鍵詞:侗族節慶文化 視覺元素 現代設計 絲巾 應用
引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1]。”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表著各個民族地域獨有的文化特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種類繁多、獨具一格,彰顯著各民族文化特色,蘊含著各民族濃厚的民俗風情以及地域色彩。近年來,針對民族文化開發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民族文化符號、地方風俗以及傳統服飾紋樣方面,主要是在民族元素本身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設計思維理念,通過材質、性能、形態、色彩等的變化以形成系列化產品。如:基于符號學領域對苗、彝銀飾文化進行比較研究,詮釋少數民族的符號學價值[2];通過智能硬件技術的運用,創造寓意多元文化的侗族鳥圖騰文化產品[3];基于形狀文法理論基礎,結合現代產品設計方法,提煉出富含地域性少數民族農耕文化氣息的新式形態因子,最終得到相應的旅游文創產品設計方案[4]。本文以文化故事傳播著手,用潮流圖案元素詮釋傳統文化,從而促進產品的市場需求、提升絲巾產品文化附加值,形成民族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意產品的互補。
一、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
節日集會多達20余次,月月有節,被譽為“百節之鄉”。素有“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之稱。影響較大的節日主要有:正月“祭薩節”
四月“烏飯節”;八月“蘆笙節”等。雖然個別節日名稱和意義相同,但過節的時間有差異,內容各具特色,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為了慶賀豐收;有的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有的以紀念民族英雄為目的;有的為了進行宗教祭祀活動。但無論怎樣,侗族節慶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任何節日都是民俗展示和歌舞表演。因而,分析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的特點主要基于節慶表演中所呈現元素的形式、圖案與色彩三大視覺要素。
(一)形式統一、造型多樣侗歌是侗族節慶文化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形式內容,作為侗族節慶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特點在于無指揮伴奏的多聲部合唱,有別于其他民族音樂旋律風格,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即可自由發揮,富有藝術創造性。侗歌大致可分為:多聲部合唱、樂器伴奏、徒歌齊唱等類別。
經過不斷演變,現存的侗族大歌演奏模式以“站式”形態演唱,有別于傳統原生態“坐式”對唱形態,強調模擬吟誦腔自然音域演唱,主要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侗歌產生聲音的自然根源,形式以男女合唱或女聲獨唱為主,如圖1。
(二)圖案豐富、寓意深遠在侗族節慶表演中,所呈現出的視覺圖案元素豐富多樣,而主要圖案元素則圍繞建筑與服飾。侗族鼓樓是侗族地區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族人生產生活中凝聚力與親和力的象征,更是侗族文化的標志。鼓樓的意義在于體現家族興旺、兒孫滿堂,主要用于每逢侗族節慶時祭拜祖先的重要場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寨民集體議事要地。經過歲月不斷洗禮,仍屹立在侗族的每個村落。
服飾,是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必然產物[5]。自古以來,侗族沒有屬于本民族的文字,族人便將服飾作為歷史文化記載和傳承的主要載體。侗族服飾造型古樸典雅,擁有兼收并蓄之美;侗族服飾制作工藝繁瑣復雜,從種植棉花到紡織紗線,刺繡、挑花、蠟染等,充分體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三)色彩斑斕、對比強烈每逢節日,族民盛裝出席,以表達對節日的尊敬與崇拜。因此,服飾色彩是節慶文化中的必要色彩單元體系,主要采用亮布作為布料,其顏色不是傳統色系中的純黑色,而是一種深紫色,由于亮布表面會用蛋清等物刷層“亮漆”,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才會漸漸露出染色時的靛藍色。在亮布上會繡有各式刺繡品,而侗繡色彩元素多來源于大自然,多采用歡快、喜慶、溫暖的色調,如桃紅、橘黃、大紅等鮮亮色彩與對比色綠色、紫色、藍色等進行配置,形成明快鮮明的視覺效果。典雅自然、對比統一、豐富多樣、艷麗而不失韻味。侗族先民將生產生活中所表現的色彩根據自已的意愿,通過概括和夸張的手法自由搭配,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民族文化視覺元素在絲巾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民族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賦予現代設計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韻味,有利于提升產品本身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傳播少數民族地域文化。而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民族文化符號攜帶傳統印記,采取“語境轉換”的變換方式,轉化固態性能,賦予當代新理念。
(一)結合當下問題進行創新設計目前,如圖2在部分以民族紋樣為基礎的絲巾等現代工藝品的設計中雖應用了地方民族紋樣,設計較為單調,致使為應用紋樣而直接套取等形式主義問題,僅僅是將民族紋樣添加到了工藝品本身造型中,缺乏深入分析民族紋樣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難以兼具文化性與創新性。通過分析,在了解紋樣本身特點與樣式,并將其與現代流行文化融合,對現代設計審美的形式及功能進行創新,避免民族紋樣“為了形式而應用”的表象化誤區,從而適應現代消費者審美需求。
(二)流行文化中的設計新思路在設計領域中,關注設計對象本身的同時應當注重形式美的要求來作為創新設計的要素,如:從結構、造型、色彩中得以表現。在絲巾設計中亦是如此,提煉侗族節慶文化中的視覺元素需要兼顧主次與虛實、構圖對稱與均衡、畫面整體與調和等的合理化應用。而絲巾消費群體多集中在女性,相對而言審美情感細膩,對形式美的法則的體現要求較高。因而在設計過程中靈活轉化民族文化中各個符號元素的結構聯系規律,使受眾群體感受到民族地域文化的美好意境。
諸如,愛馬仕絲巾以其一流的設計和質地享譽全球,是奢侈品、時尚界的不朽傳奇[7]。愛馬仕2015年秋冬季羊絨及真絲圍巾的新品,大膽的將波普風格元素與品牌經典元素相結合;如圖3在作品《夜晚的福寶大道》中一塊巨大的圓形鉆石占據了絲巾畫面的全部空間,零星的光芒照耀在四周,將現代建筑文化元素與絲巾結合,在流行文化的神奇召喚下改頭換面。從各類絲巾作品中得到思考,絲巾圖案的選取不僅僅局限于紋樣本身造型,通過對紋樣環境的延展擴充,注入現代設計風格化元素,賦予絲巾故事性特征,形成與以往圖案設計不同的藝術風格形態。
三、絲巾創新設計實踐
“不知陳便無法出新,不知故更無法鼎新”,將侗族傳統節慶文化視覺元素應用于現代絲巾設計的過程中,首先對部分與當代審美價值背離的符號元素應適當調整或舍棄,在了解且保留原始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借鑒現代設計美學符號。巧妙運用獨特的設計手法對物象進行如實摹寫。首先,重在傳意達美,營造出超脫世俗的別樣民族藝術氣氛;其次,在注重傳統民族文化對當今社會生活的影響的同時,使侗族傳統文化在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形勢下,充分展現出侗族特有的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美學價值的完美融合。
(一)絲巾設計應具備的要素絲巾圖案設計方法離不開三大要素——構圖、元素、色彩[8]。在絲巾構圖設計中,貫徹形式美法則可以產生立體空間錯位的視覺效果,不同的圖案元素經過不同的構圖后可以產生多樣化藝術效果,例如:放射式構圖帶給人刺激感和新鮮感視覺沖擊,而在其中又具有靜態美的韻味;圖案元素是絲巾設計中文化內涵的主要來源,代表整個絲巾所講述的故事或傳達的寓意,有了圖案的支撐絲巾才能有更好的說服性;在絲巾色彩運用中,獨立的色彩單元個體和色彩搭配群組存在時,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各有千秋。構圖、元素、色彩三大元素是絲巾設計通常所需的必要條件,而對于民族地域文化的傳播,文化元素將是絲巾設計首要體現的特征,如何在遵循形式美感的基礎上講好民族文化故事,將是絲巾設計的創新點與難點。
(二)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在絲巾圖案設計中的應用基于以上對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的梳理分析,將侗族節慶文化的表現形式作為主體并進行擴展延伸。首先,對侗族節慶文化中典型節日所表現的人物、場景造型進行摹寫,在遵循現代審美需求為導向對之進行解構重組、分解編排等設計方法,改良創新出新的視覺造型元素;其次,在絲巾的色彩運用當中,主要選取侗族節慶文化中服飾色彩元素,參照當下流行色彩趨勢進行對比與調和的藝術處理,從而與絲巾設計風格結合,形成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造型。
1.摹寫創新的故事節點在侗族的節慶文化中,以農耕生產為主題的活動頗為廣泛。每年農歷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會舉行春耕大忙前的盛大集會,稱之為“活路節”,節日當天,各寨男女老少身穿節日服裝,在田壩上吹著蘆笙,并有人在剛犁過的泥土里栽上幾叢嫩茅草,象征稻苗茂盛。大家繞成一圈又一圈,跳起歡樂的蘆笙舞,預祝有個豐收年,也代表著春耕正式開始。因此,將該節慶故事作為絲巾圖案設計的主要故事節點進行現實摹寫,并以此擴散填充。
2.多層次化的構圖方式通過形式美法則中解構重組、拆分編排等設計手法設計構圖形式。如圖4,在節慶表演中侗族女性手拉手圍繞外圈,內圈則是樂器演奏者對舞蹈表演進行伴奏,整個演奏場地則選取侗族標志性建筑鼓樓之下。在設計構思中,整幅畫面主題圍繞節目表演內容進行現實摹寫,將鼓樓作為構圖的主視覺中心點,原始侗族人物造型利用幾何化設計手法打散重組,加入各類表演動作深度還原節慶氛圍畫面,以圓形圖案框選穩固畫面,人物環繞圓形外層,采取方圓結合式中國傳統構圖,圓內以方形進行支撐,加其他人物造型在內圈,形成近大遠小的多層次結構。
3.重構整合的圖案元素侗族社會文化發展中,鼓樓已是作為權力與身份地位的象征。如圖5(a)是對鼓樓本身造型進行結構化摹寫,與現代設計結合形成三維立體構架,將其打散破型后應用于畫面,不局限于鼓樓造型本身;在侗族節慶文化中,將蘆笙舞作為主要的舞蹈表演形式,源于農耕前祈求豐收、收獲后祭拜神靈恩賜或祭祀先祖的儀式性舞蹈。圖5(b)將侗族鼓樓俯視視角造型進行的解構簡化,巧妙結合蘆笙舞舞蹈動作,使鼓樓頂部成為舞者的裙擺,再將傳統服飾紋樣打散對新型造型進行裝飾,通過還原蘆笙舞的演奏形式來表達節慶活動表演時的歡快氣氛;明代田汝成的《行邊記聞.蠻夷》中載有:“侗人,……暇則吹蘆笙、木葉,彈二弦、琵琶,臂鷹逐犬為樂”。侗族蘆笙是侗族人鐘愛的樂器,被視為侗族人民“喜”和“樂”的象征,是侗族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簧管樂器。圖5(c)則是以蘆笙為主的樂器造型利用現代幾何化設計手法進行處理,意在傳達侗族人熱愛生活的情感。創新之后的圖案造型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藝術碰撞,在表達文化故事內涵的同時增強了趣味性。
4.對比調和的色彩風格絲巾圖案在用色方面不像傳統紡織面料一樣受到多種工藝的限制,可選取多種色彩搭配。將傳統色彩與當下流行新色彩元素進行有序搭配,看似獨立的兩種色彩運用方式,但卻有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從古至今,侗族人以藍靛染制的“侗布”作為服飾布料,色澤明快不失典雅,帶著山野植物清香、古香古色,因而在主體色調的選取中,將藍色作為絲巾的主色調如圖6所示,將侗族節慶表演中的色彩元素進行提取歸納,通過分析其CMYK色彩數值,將原始色彩進行調和對比,降低純度、提高明度,從而形成新的色彩元素。在色彩的選取中,為了讓整體平面構圖凸顯更豐富的視覺效果,在冷色調與暖色調之間進行調和,輔助色增強了色彩的對比度。在整體布局上,將調配后的粉色作為點綴色調粉色是侗族服飾中用做搭配的點綴色,高純度、強艷度及明快的色調,傳達出了侗族人對美好生活熾熱的追求。
5.故事性絲巾效果呈現通過對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的提取演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后期調整,最終呈現故事性絲巾圖案造型。整體色系選用侗族傳統服飾中冷暖對比的手法進行調和填充,并利用一個主體形象色塊蓋住另一個形象局部色塊的方式,形成一種近實遠虛、調和與對比并存的視覺效果。畫面形式保留節慶文化的原始表演敘事的方式,對其進行故事性摹寫,利用現代幾何設計手法最終呈現故事化絲巾圖案。既可意在傳播侗族節慶文化內涵,又能為傳達侗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熱愛的情感,達到美觀性與文化傳播性的功效,如圖7。
結語
少數民族地域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作為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體,是我國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新設計的碰撞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的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在絲巾設計中的設計思維和方法,通過此次設計實例來驗證此設計流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設計過程中,進行圖案創新對侗族節慶文化元素原始符號進行解構重組,提煉出新的符合現代設計美學的新型紋樣符號。讓消費者通過絲巾這種媒介體現一種文化風尚,這些特定文化特色融入絲巾設計之中,并通過產品研發、營銷等途徑進行文化、經濟的交流,以期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和繁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