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工程大學 蘇娜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要求:“堅持高校黨的建設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高校要充分利用特色學科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黨建+”協同育人模式,更好實現黨建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帶動及示范引領作用。西安工程大學作為紡織行業特色型高校,也是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紡織學院)是其特色二級學院,2021年學院特色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學院黨委在此特色學科的基礎上,探索“黨建+”協同育人模式。
學界目前關于高校特色學科的“黨建+”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這里只選取重點文獻進行評述,2021年,趙國峰、李桂榮、范家明提出構建“黨建+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工作機制;冀玉敏、李愛玲等人以河北北方學院為例,介紹了高校黨建與教學科研融合的探索路徑;劉風長、李鳳英提出“黨建+教學”“黨建+科研”“黨建+育人”工程;賈寒、呂開河提出,立足“黨建+教學”“黨建+社會實踐”“黨建+學科”三個維度,探索新時代高校教工黨支部工作新模式;王林、胡吉芬等人認為,結合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增強高校“黨建+”模式的實效性。2020年,莫再英、許德勝提出,將黨支部建設與學科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建設、教學團隊建設、科學研究團隊建設、創新實踐平臺建設等聯系起來,構建“高校基層黨建+五位一體新模式”。2019年,張成龍、李永偉認為,要把握“黨建+”理念高校管黨治黨實踐中的豐富內涵、重點任務;池晶認為,要探索出“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2018年,劉林楓提出,要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內容相融合、創新教育方式、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等方式,探索“黨建+課程思政”新模式;吳景龍、李愛國提出,建立“黨建+”模式的領導機制、共議機制、責任機制、培訓機制、宣傳引導機制。總體來講,目前關于“黨建+”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細化和拓寬。
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任務主要通過教學、科研等環節,而這些環節與高校特色學科息息相關。紡織學院在其特色學科的基礎上,形成了集纖維材料、紡織、輕化工程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協調發展、特色鮮明、整體實力強、辦學層次齊全的學院,從而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紡織學院發揮特色學科的“先天優勢”,學校現與柯橋、南山、潔麗雅等多家企業建立產學研研究院,并且有省部共建“功能性紡織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和“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本文以學校與陜西眉縣建立的“一院兩中心”(西安工程大學眉縣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學技術轉移眉縣分中心和知識產權運營眉縣分中心)為依托,開展基于紡織學院特色學科的“黨建+”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究,旨在促進科技、產業、人才相結合。
紡織學院發揮二級學院黨委的引領作用,利用特色學科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整合科研、教學等資源,聚集校企地三方資源,提出“黨建+科研”“黨建+教學”“黨建+社會實踐”三大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具體舉措,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
(一)“黨建+科研”:創新支部建設,推進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紡織學院充分挖掘利用現有科研資源,創新支部建設,已實現將支部建在學院科研創新團隊上,后期探索將支部建在特色社團上,和企業成立聯合黨支部,推動黨建與科研相融合。
1.把支部建在科研創新團隊上。紡織學院現有功能紡織材料研究中心、智能——功能紡織復合材料研究中心、智能化針織設備與技術研究中心三支科研團隊。2019年7月,學院在智能-功能紡織復合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團隊上建立了智能-功能紡織復合材料創新團隊黨支部,支部現有正式黨員17人,目前從事納米功能復合材料、智能纖維與智能可穿戴設備、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可為眉縣紡織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科研支持。后期,學院還可在另外兩支科研團隊上分別建立黨支部,支部書記可帶領支部師生黨員深入眉縣企業,將“黨建+科研”的成果運用到企業生產過程中,助力眉縣企業轉型升級。
2.把支部建在社團上。黨建工作與社團有效融合、互相促進的有效途徑是把支部建在社團上。目前,紡織學院有1個輕化工程學科特色的社團,即手工印染社。作為學術科技類社團,社團目前共84名社員,其中紡織學院學生49人,社團指導教師為學院副教授,其主要從事印染前沿技術與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團覆蓋學院紡織工程專業、輕化工程專業和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3個本科專業,人數較多,且社團指導教師符合“雙高”擔任黨支部書記的要求。綜上,社團具備建立黨支部的條件。社團建立支部后,繼續開展社團特有的基礎活動印染學堂,以及特色的傳統植物染料仿制、舊衣創意染整等活動,使更多黨員乃至全院學生參與其中。
3.成立聯合黨支部。紡織學院可與眉縣紡織企業探索成立聯合黨支部,實現協同育人,大力提升育人效果。學校和企業各自發揮優勢,分別選拔學院優秀教師和企業優秀代表擔任支部書記、支部副書記,設組織委員、宣傳委員。通過規范的黨員教育與管理、黨員培養與發展,將學院表現優異的師生代表和工作能力突出的企業代表吸納到支部當中。探索形成校企聯合黨支部特色活動,定期開展座談研討、黨日活動、黨建課題研究等活動。
(二)“黨建+教學”:發揮專業優勢,助力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紡織學院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探索教學的新方式,運用合作企業資源,邀請企業代表進校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學生從事本專業工作打好基礎。
1.企業代表進校開展實踐教學。眉縣常興紡織工業園區現有企業97戶,其中紡織企業56戶,規模以上企業30戶,外貿出口企業11戶;共有織布機6000余臺套,紡紗能力40萬錠,年產棉紗3.9萬噸,年產坯布4.6億米、印染布5000萬米,是印染、服裝加工、家紡的原料生產地之一,也是優質的帶料加工基地之一,同時具有西北地區最大的新型節能印染生產線。眉縣紡織企業眾多,在生產一線的工人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學校與眉縣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后,可邀請紡織企業代表到校開展實踐教學并作相關專題講座和報告,學生了解紡織一線的生產情況。
2.加強產教融合,精準對接需求。紡織學院依托學科特色和優勢,組織專家教授及研究生代表深入寶雞市眉縣紡織印染企業,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科技、產業、人才相結合,建立本科生的實習培養基地、研究生科研創新教育教學基地,建立研發中心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和學校人才培養,推進政產學研。
學校作為供給端,企業作為需求端,要實現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對接。一方面,學校選派優秀學生黨員到企業實習,企業指派資深工人擔任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教授學生生產操作要點,并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完善學生畢業實踐環節的考核,著重考察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企業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真正將學生培養為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輸送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可出臺引才政策,吸引優秀畢業生到企業就業,學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到企業工作,并等本校學生成長為企業骨干,再邀請企業的優秀畢業生回校作專題報告,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生產實踐。
(三)“黨建+社會實踐”:整合校內外資源,推動育人理念落地。社會實踐是育人的有效手段之一,紡織學院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和紡織行業先進典型資源,讓紡織人學習傳承“夢桃精神”和“姚穆精神”,并將這種精神運用到學習和工作當中。
1.成立西安工程大學“夢桃精神”“姚穆精神”黨員宣講團。位于陜西咸陽的原西北國棉一廠,出了全國勞動模范——趙夢桃。“夢桃精神”是“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姚穆,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西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曾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等稱號。姚穆是我國少有的紡織全產業鏈專家,是我國服裝舒適性研究的開創者。姚穆院士說:“我活著,就要為中國人民做有益的事情。”
趙夢桃、姚穆等人是紡織行業的楷模,更是全國紡織戰線的一面旗幟。習近平總書記說:“希望大家繼續以趙夢桃同志為榜樣,在工作上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精益求精,爭做新時代的最美奮斗者,把夢桃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西安工程大學師生和紡織人有義務大力弘揚“夢桃精神”“姚穆精神”,他們的精神就是紡織人的精神。通過成立西工程大夢桃精神、姚穆精神黨員宣講團,讓專業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突出的師生黨員進入宣講團。通過宣講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等方式,在校內形成學習“夢桃精神”和“姚穆精神”的良好氛圍。另外,宣講團要走出學校,走進眉縣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夢桃精神”和“姚穆精神”的傳承和實踐。還要走進其他院校,擴大宣傳范圍,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帶動更多師生黨員共同學習、傳承“夢桃精神”和“姚穆精神”。
2.用好紅色資源開展學習教育。眉縣紅色資源豐富,可將扶眉戰役紀念館、李達故居、楊文洲紀念館作為宣傳紅色文化的主陣地。學校可與眉縣政府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長期的紅色教育實踐合作。后期,學校各二級學院黨委可組織全體師生黨員干部分批赴眉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在眉縣紅色場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黨史百講等系列活動,充分利用眉縣的紅色資源,讓學校師生黨員重溫紅色歷史,激發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情懷,進而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學院基于特色學科的優勢,提出“黨建+科研”“黨建+教學”“黨建+社會實踐”三大模式,通過將支部建在科研創新團隊上、社團上,成立聯合黨支部;邀請企業代表進校開展實踐教學,加強產教融合;成立西工程大“夢桃精神”“姚穆精神”黨員宣講團,用好紅色資源開展學習教育等具體舉措,推動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紡織企業轉型升級及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向的合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