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林 周娟玲 劉偉杰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體育產業與管理系 湖南長沙 410000)
孤獨癥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廣發性精神發育障礙疾病,最新的調查顯示,ASD 患病率在美國高達1/54,而在中國,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孤獨癥,且患病率逐年遞增,不斷提升的患病率及龐大的患病人群使孤獨癥成為全世界人民須攜手共克的重大醫療衛生問題[1]。孤獨癥疾病的治療預后非常差,常常導致精神殘疾,而早期的干預治療能減緩病情的加重,緩解病情的發展,因此兒童時期的干預治療對孤獨癥患者的生存至關重要[2]。社會交往障礙作為孤獨癥最核心的癥狀,在國內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干預方法[3],該文旨在探究體育活動對孤獨癥兒童社會交往障礙的影響,以期為孤獨癥兒童康復提供新的干預思路。
該文以體育活動對孤獨癥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干預的成效為研究對象,從長沙市某特殊教育中心選取了6名孤獨癥兒童,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兒童將在實驗期間內接受運動干預,而對照組兒童則維持現有的干預治療方案不變而不進行運動干預。為消除藥物對實驗結果的情況,選取患病程度較輕的孤獨癥兒童停藥實驗。實驗組兒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組孤獨癥患兒的基本信息
1.2.1 干預過程
該實驗采用雙組前后側實驗設計,自變量為體育運動干預,因變量為社會交往能力得分。體育活動干預實驗時間共16 周,包括基線期、干預期、維持期3 個階段[4]。
基線期:時間為2 周,研究者入駐特殊教育中心,通過與被試家長及教師訪談以及對被試的評估測試了解雙組兒童的基本信息,如患病狀況、興趣愛好及運動能力等。同時,與被試不斷接觸,使被試對研究者建立熟悉感,以便后續實驗的開展。
干預期:輪滑運動干預時間共12 周,每周3 次課,每次課60min。選定周一、三、五在室內進行授課,課程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干預:研究者帶領被試了解并嘗試輪滑運動,熟悉輪滑教師以及新的教學環境。這一階段,實驗組兒童主要學習如何穿戴護具和輪滑鞋,學會基本站立,旨在培養被試熟悉簡單的輪滑技巧[5]。第二階段干預:強化第一階段的干預成果,同時加入簡單的滑行和追逐的活動項目,旨在培養被試溝通、競爭與遵守規則的能力。第三階段干預:加入團體輪滑游戲,設置障礙滑行,旨在培養被試合作與社交能力。
維持期:時間為2 周,通過與家長和教師的訪談,了解并記錄被試干預后的變化和成長,并提供后續的干預建議。
1.2.2 干預前的準備工作
(1)了解干預對象
通過對被試的觀察以及對家長和教師的訪談,充分了解兒童的患病情況、性格喜好以及運動能力。
(2)設計干預方案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初步擬定運動方案,再依據實驗組兒童的共性與特性個性化,調整運動強度、類型以及頻率等。
(3)選取干預場地
選擇3 名實驗組兒童,熟悉的運動場所作為干預場地。
(4)準備干預設施
利用手機記錄被試的課堂表現并及時復盤,打印出SRS量表以待評估。
1.2.3 評估工具
社交反應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縮寫為SRS),適用于4~18 歲兒童量化評估社會交往能力。SRS 由5 個亞量表(社交知覺、社交認知、社交溝通、社交動機及孤獨癥行為方式)混編組成。每個項目均提供1、2、3、4 共4 級評分,量表分數高,代表社交障礙程度重;分數越低,代表社交能力越好[6]。
1.2.4 教學策略
家長參與:孤獨癥兒童對于新環境的適應性較低,家長是孤獨癥兒童最熟悉、最信任的人,由家長陪同參與,不僅有利于保障患兒的安全,緩解被試的不安情緒,保證體育干預的順利進行,同時家長也能一起記錄和見證兒童的成長,了解干預程序,以擺脫實驗時間的局限性[7]。
語言引導:孤獨癥兒童的理解能力差,在進行體育干預課程時應盡量使用簡短清晰的口令,對于兒童的學習的成果應及時肯定與獎勵,對于被試的學習障礙要耐心教導和鼓勵[8]。強化:對于每次課程的學習內容在下次課程中須花時間復習強化,及時鞏固學習成果,提升被試的信心和成就感。
用SPSS 21.0對該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利用t檢驗方法對兩組SRS 量表前側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結果表明,兩組兒童在知覺、認知、溝通、動機以及行為方式方面,P>0.05,顯然兩組兒童在體育運動干預實驗前社會交往能力并無明顯的差異,后續的對比具有可行性。

表2 實驗組、對照組SRS量表前測差異比較
2.2.1 實驗組實驗前后SRS量表差異比較
利用t檢驗的方法對實驗組兒童體育運動干預前后SRS 量表的評估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如表3 所示。顯然,實驗組兒童在進行輪滑運動干預后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提升,具體表現在知覺、認知、溝通、動機、行為方式五方面的顯著改善。

表3 實驗組實驗前后側SRS量表差異比較
2.2.2 對照組實驗前后SRS量表差異比較
利用t檢驗對照組兒童實驗前后SRS 量表的評估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對照組兒童實驗前后社交能力沒有明顯的變化。

表4 對照組實驗前后側SRS量表差異比較
在輪滑運動干預結束2 周的維持期中,對實驗組兒童進行SRS 量表的評估,所得的實驗數據記錄為后測1 數據。利用t檢驗對實驗組體育運動干預后的后測數據和后測1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實驗組兒童的知覺、認知、溝通、動機以及行為方式五方面能力在體育干預結束的2周與干預剛結束時沒有顯著的差別,表明被試總體的社交能力在維持期內有較好的穩定性,體育活動干預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表5 實驗組SRS量表后測與后測1差異
利用t檢驗對實驗組兒童和對照組兒童在體育干預實驗結束后的SRS 量表評估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結果如表6所示。不難發現:在知覺和動機方面,兩組兒童P<0.05,有顯著的差別;在認知、溝通、行為方式以及總體的社交能力上,P≤0.01,存在非常顯著的區別。顯然,進行體育運動干預后,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與提升。

表6 實驗組、對照組SRS量表后測差異比較
患有孤獨癥的兒童通常伴隨著社交障礙,難以像常人一樣融入社會,擁有自己的交際圈,這給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隱患。而隨著不斷成長,這種社交障礙并不會得到自然緩解,因此需要進行早期的干預治療。該研究結果顯示,通過12周循序漸進的體育活動干預后,實驗組的患兒在知覺、認知、溝通、動機、行為方式及總體社會交往能力均有明顯的提升,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無顯著差異,表明體育干預能有效緩解孤獨癥患兒的社交障礙;實驗組兒童在體育活動干預結束后,社會交往能力提升的干預效果仍能維持一段時間,表明體育運動對孤獨癥兒童的干預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體育運動為孤獨癥患者緩解社交障礙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一方面,在體育活動中,人與人的接觸、競爭以及合作都完美再現了各種社交場景,鍛煉了兒童如何與他人溝通;另一方面,體育運動提供了復雜和新鮮的環境,鍛煉了孤獨癥患兒在接觸新鮮事物以及面對相對陌生的環境時如何調整和適應的能力。綜上所述,12 周的輪滑運動能幫助輕中度的孤獨癥兒童緩解社交障礙,但影響效果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