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嶠
摘 要:博物館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創造的偉大文化遺產。文章以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為例,分析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研學特色課程,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進行創新探索。
關鍵詞:博物館;研學;課程;社會職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26
博物館在當今社會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逐漸成為博物館最重要的核心職能之一。隨著近年來博物館研學教育的逐漸常態化,博物館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青少年教育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在倡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時代背景下,為促進博物館事業更好的發展,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應當不斷創新探索。“二十一世紀博物館教育,將傳承民族先進文化—人類文明結晶的工作,列入重要議程是歷史賦予博物館的使命”①。博物館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創造的偉大文化遺產。漢字世代相傳,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字,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無論對繼承、發揚和傳播中華文化,還是培養孩子們認知、探索世界文明與語言文字的發展規律,漢字的價值都是無可比擬的。讓青少年深度了解漢字、熱愛漢字意義重大,通過舉辦博物館教育活動給學生帶來一場近距離的文化課堂,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漢字歷史、欣賞漢字藝術、品味漢字妙趣、感受漢字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文字博物館根據十九大報告的要求,舉全館之力,全力打造河南安陽文化品牌。
1 文化環境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我國僅有的一座以中國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是漢字的科普中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向來十分重視漢字的文化傳承工作,為開展中小學研學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為充分發揮中國文字博物館在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大力傳承和弘揚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文化傳統,幫助中小學生汲取漢字文化營養,樹立漢字文化自信,弘揚漢字文化魅力,館內開辟了甲骨學堂作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近年來,甲骨學堂以博物館收藏的文物為依托,以基本陳列展覽為主線,靈活運用臨時展覽為補充,分門別類、認真梳理研發了140余節以漢字為主題的教育課程,為廣大中小學生學習漢字、愛上漢字、寫好漢字、傳播漢字提供了優良的學習平臺,受到青少年兒童和家長的廣泛好評。
2 師資力量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培養人才為導向,以科教興國為根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觀眾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輔助學校和其他社會教育機構培養所需人才,引導觀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②。這就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業務強的博物館宣傳教育隊伍,努力提升教育工作者和講解工作者的教學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博物館文化教育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為保證博物館研學的質量,中國文字博物館培養了一批專業師資隊伍,既要保證基地課程的多樣及生動,又要確保學習有效。博物館的教育人員不僅是一個學者,更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育人員除了要研究和充實歷史知識、文字文化外,還要對教學領域有所研究。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有效促進博物館研學系列課程和項目的研發。
首先要目標明確。過去我們將博物館文物知識介紹放在博物館教育目的首位。新制訂的課程目標要以“激發和促進學生對學習文字、文學和典故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制訂高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前提。同時,注重教學中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感興趣,達到讓學生學習漢字、愛上漢字、寫好漢字的目的。同時要改變模式。過去學生參觀博物館時,講解員總是在講解,學生在一旁聽講。講解員作為主角,學生作為觀眾,學生幾乎沒有自由練習,沒有加深記憶的機會,所以能記住的知識點就比較少。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模式,要以學生群體為主體,讓學生把握主動權。那么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學上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引導學生學習之前,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研學就會成為一種形式,學習效果收效甚微。有準備的討論才可以有更高質量的交流成果,進而提出探索性問題,給學生空間思考。在研學教育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習時長也是博物館研學中要注意的問題。作為教育專員或講解員如何分配時間,就直接反映出教育專員或講解員的教學觀念。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參與性決定研學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并對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否則就是空談。
第二,在教學設計環節,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為目的。教育專員或講解員應設計互動的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想要拉近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教育專員或講解員必須科學嚴謹地設計所有的教學環節,以達到讓研學環節更加豐富的目的,例如體驗傳統手工活動、看甲骨文微視頻、上臺表演等。研學過程中應適當設計增加模仿、動手操作和設置問題等,激發學生學習古文字和古文化的興趣,激起學生們的情感,激活學生們的思維,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博物館研學活動中。即使博物館內的教學條件十分有限,也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場景和采購的教具使課堂活動更加豐富生動。
第三,因材施講,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開展研學教育活動。過去來到博物館的學生,講解員對他們的要求是有序和統一的,這樣會限制學生創新和發揮。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如果用統一的模式塑造和評估學生,或者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學生,這是不現實和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獨特見解,使學生們能在博物館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還應適當增加參與度高的體驗活動,如手繪甲骨文繪本故事、甲骨文十二生肖T恤制作等,都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創造屬于自己的有特色的作品。此類活動能夠緊抓住漢字象形文字的特征,把一字一圖畫和一字一世界的特性發揮出來,充分發揮孩子的繪畫興趣,讓孩子們畫出自己專屬的繪本故事或獨一無二的手繪T恤。
第四,創造性運用博物館的教育題材。傳統博物館教育與新形勢下的博物館研學有很大區別。過去博物館教育只是為了解釋文物和歷史相關知識點,但新時代下研學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文物、主動思考,在探索和體驗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從以前以講解員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們的學習方式由自主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已經從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探究性學習。
第五,讓博物館研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們“動起來”。怎樣才能使學生們“動起來”呢?具體的措施如下:①鼓勵學生進入博物館的準備階段就活躍起來,最好是帶著問題而來。這要求講解員和教育專員在備課時仔細研究文物或講解詞,并初步了解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進而設計教學方法。②如果講解員和教育專員能夠增加新的技巧,并改變以往常規的學習方式,會使學生們的注意力持續保持集中。比如設置小型比賽、繪本故事、問題小游戲等效果會比較理想。③讓學生參與研學實踐,創造輕松愉快、生動直觀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沉浸式研學體驗中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知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
3 特色課程
博物館研學的新課程研發對每一位教育專員和講解員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種全新的挑戰,目標就是要讓文物“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開發有中國文字博物館自身特色的課程。為使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實現中國文化的振興和發展,教育部實施“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先后編寫并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書籍,為傳統文化課教材建設打下了基礎,提供了經驗③。博物館研學課程應突出本博物館的研學特色,貼近學生實際,課程開發要結合博物館特色,整合各類資源,研究一批適合青少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文字文化教育、歷史文化教育、國情市情教育、自然生態教育的活動課程。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作為我國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十分重視漢字文化傳承工作,開辟甲骨學堂作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開設特色課程的主要流程為:①參觀展廳;②漢字教育課程;③體驗活動;④看甲骨文微視頻;⑤學有所得;⑥調查留言。博物館展除了主題展覽以外,還有中國文字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甲骨文生肖雕版印刷、古詩活字印刷、十二生肖手繪T恤、甲骨文對對碰等多項內容(表1)。
3.1 特色體驗活動
“手繪甲骨文繪本故事”體驗活動的主題突出,操作性強,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繪畫興趣,一起參與設計繪本的制作,通過DIY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體驗制作過程的不易,最終將自己的創作拿去與別人共同閱讀,讓孩子懂得珍惜,學會分享。“手繪甲骨文繪本故事”體驗活動的目標:①讓孩子們了解一定的古文字知識,辨識部分簡單易懂的甲骨文;②用繪畫的方式呈現漢字構形特征,增加甲骨文學習的形象性;③將故事情節、場景用甲骨文與圖畫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紙上,增強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④讓孩子創作自己專屬的繪本故事,方便孩子理解記憶故事內容;⑤將甲骨文繪本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營造溫馨愉快的活動氛圍。
該體驗活動實踐過程主要分快聽老師講故事、故事帶來的啟示、創作甲骨文字畫、和我一起讀繪本四個環節進行:第一環節快聽老師講故事,本環節通過老師角色扮演式的講述,將成語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期間可以配合視頻資料,讓孩子們深刻理解成語的故事情節和寓意;第二環節故事帶來的啟示,本環節邀請孩子們來講一講聽完故事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然后由老師進行總結;第三環節創作甲骨文字畫,本環節是本活動項目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我們主要將故事分為四幅圖畫,讓孩子們將故事畫出來,同時抓住甲骨文的象形性,讓孩子們學寫甲骨文字,并利用這些字進行繪本創作,讓孩子深刻理解一字一圖畫、一字一世界,最后讓學生將四幅圖畫編連在一起,完成專屬于自己的繪本故事;第四環節和我一起讀繪本,讓孩子拿著自己的繪本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加深孩子們對所學甲骨文的記憶,加深對所學成語故事的理解。
3.2 特色課程介紹
“發現漢字之美”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的特點產生較為明確的認識,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和熱情,對小學生學好漢字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少兒學寫甲骨文”引導孩子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產生興趣,通過一則名言所含漢字知識及其發展演變過程,激發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鼓舞孩子們學習向上的熱情。“漢字部首大揭秘”通過對漢字部首產生、發展及其來源的解讀,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漢字的類別性特征,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字形、字義,達到類推字音、字義的目標,提高閱讀效率。“甲骨文里的人生智慧”說明漢字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更是一種有很強包容性的文化現象,包含著古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是古人對事、對人、對人生的經驗和智慧總結。本課程通過對漢字的學習和研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甲骨文幫你學古文”對古文中經常出現的漢字假借現象進行深入討論,告訴學生漢字通假的規律和原因,了解通假字的本字、借字之間的關系,鏟除古文學習的最大障礙,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免去死記硬背。
4 結語
中國文字博物館作為我國第一批研學教育基地,始終致力于社會教育,并推進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努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創新,堅持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理念,真抓實干,推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推動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貢獻一份力量。
注釋
①鄭智,張蓉華.論博物館教育與傳承民族文化問題[M]//閻宏斌,鄭智.社會化視野下的博物館教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②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③郭俊英.試論博物館教育與傳承民族文化問題[M]//閻宏斌,鄭智.社會化視野下的博物館教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