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要:學前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做好幼兒教育工作,一定要發揮幼兒園主陣地的作用,在幼兒園中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實現理想的效果,鍛煉幼兒多方面的能力,為幼兒今后身心健康成長提供重要保障。教師要立足生活區域活動培養和提升幼兒自理能力。
關鍵詞:生活區域活動 小班幼兒 自理能力
引言
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革發展下,社會各界對于學前教育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兒園教育中各種各樣的區域活動是最主要的教學形式,在不同的區域中鍛煉幼兒不同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生活區域是幼兒園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通過開展生活區域活動能夠讓幼兒全面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學習一些生活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從而為其今后的生活提供保障。為了能夠發揮生活區域活動的作用和價值,教師要結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展開思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生活區域活動,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逐步培養其自理能力,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實現教育目標。
一、影響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主要原因
當前大多數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并不非常理想,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點是大多數孩子在家中都會受到特別多的關注。由于大多數家庭都會將孩子當成最核心的存在,給予孩子的關愛過多可能就會產生溺愛的情況,這對于孩子正確觀念的養成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都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每當孩子想動手做些什么時,總是會受到家庭成員的阻撓。久而久之,幼兒就很難再產生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想法,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從而產生依賴心理,自己動手的能力較差。
第二點是家長普遍缺乏對于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有效的培養方式。有些家長重視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缺乏耐心,常常采取批評的態度,嚴重打擊了幼兒的自信心。這不僅無法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還會影響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
第三點是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投資,卻忽視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這些家長會更愿意在各種輔導班上投資,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與眾不同,但是如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過關,將來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當前幼兒缺少良好的自理能力,這也給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帶來了挑戰。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充分發揮生活區域活動的作用和價值,逐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全面關注幼兒,把握好每個幼兒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生活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二、立足生活區域活動,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基礎原則
為了能夠最大化地發揮生活區域活動的作用和價值,通過生活區域來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意識,教師必須要把握好基本原則,以此來為生活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一)趣味性原則
在設計生活區域活動的內容時教師要始終秉承著“以幼兒為本”的理念,通過趣味性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情況體現在區域活動中,給幼兒創設最為真實的情境,通過情境吸引幼兒的關注,讓幼兒能夠主動參與生活區域活動。利用趣味性的活動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這樣幼兒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掌握一些生活技巧,提升其自理能力。趣味性的生活區域活動更有利于滿足幼兒的興趣愛好,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也更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多樣性原則
在設計生活區域活動時,無論是從內容還是開展形式上都要多樣化,盡量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在生活區域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現狀以及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幼兒園實際學情綜合考慮,來設計最為適宜的生活區域活動,發揮幼兒園生活區域的價值,讓幼兒在多樣化的生活區域活動中鍛煉多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地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三、立足生活區域活動,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鼓勵幼兒要大膽挑戰
想要培養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首先要讓其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讓其敢于走出舒適圈來迎接全新的挑戰,這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關鍵。幼兒一般都會對家長和老師具有依賴感,在這種依賴感的影響下,幼兒會發現其實有人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就會引發幼兒的惰性,不愿意去主動思考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這種依賴感不能夠擺脫,那么幼兒還是會習慣事事都尋求教師的幫助,對自身自理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十分重視。因此在生活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幼兒逐漸擺脫這種依賴感,當幼兒發生一些問題時,教師不要直接幫助其解決,不要讓其養成不良的習慣,而是要學會退讓,讓自己退出幼兒的保護圈,鼓勵幼兒大膽挑戰,讓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將問題分解,以此來降低問題的難度,讓幼兒能夠有自主解決的信心。
比如在“分食物”這一生活區域活動中,幼兒普遍會遇到“分食物時總是將米飯灑在外面,從而造成食物浪費”這一問題,此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幼兒解決的方法,而是可以幫助幼兒將問題拆分,讓其從幾個小方向去展開思考,通過解決單一的小問題來得到最終的答案。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的思路,讓幼兒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并且尋找最佳方式:(1)分食物的時候飯碗放近點好還是放遠點好?(2)怎樣使用勺子才不會將米飯分到外面?(3)怎樣問問抓住勺子,分米飯的過程中不會將其掉下?之后將時間交給幼兒,讓幼兒通過自主思考和合作討論來進行實踐,在實踐中找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接下來再次引導幼兒展開生活區域活動,讓幼兒驗證自己的思考結果。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幼兒逐層思考,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自理能力得到培養。
教師要通過退讓式的指導方式,讓幼兒在生活區域活動中學會自主思考,鼓勵幼兒在遇到問題時要大膽嘗試、不要逃避,在培養其自理能力的同時,讓其勇敢挑戰自我,從容應對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二)引導幼兒尋找新思路
在現代教育模式下,教師要全面觀察幼兒的舉動,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此作為依據來優化和完善生活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教師要努力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幼兒真正的成長需求,在此基礎之上為幼兒提供科學有效的活動指導,并且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生活區域活動的指導方式,鼓勵幼兒去自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理能力。在生活區域活動中,教師如果發現了幼兒的困惑,要盡量采取語言、行為等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暗示,幫助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為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穿衣比賽”這一生活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做好全程的觀察指導工作,通過細致觀察來發現每一名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根據幼兒遇到問題以及擅長方面的不同來選擇恰當的暗示方式,讓幼兒能夠根據教師的暗示想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幼兒習慣的思維模式作為引導促進其自理能力的提升。比如說針對擅長模仿的幼兒,教師可以讓其觀察一下其他小朋友的穿衣方式;針對擅長獨立思考的幼兒,可以為其提供兩種不同的穿衣方式,讓其在實踐中嘗試哪種方式更為快速;針對擅長觀察的幼兒,教師可以暗示其先觀察衣服的反正,確保其能夠一次完成……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暗示方式來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引導幼兒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出發,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完成生活區域活動的任務,提高幼兒的穿衣速度,為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提供保障。
教師通過暗示的形式給學生指導,可以在生活區域活動中更加體現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同時能夠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獨立思考的意識。在使用這種方式指導生活區域活動時,教師不要直接將答案告訴幼兒,而是要給幼兒選擇,讓幼兒在自主嘗試和實踐中去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同時鍛煉幼兒觀察、思考、實踐等能力,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同時鍛煉幼兒的獨立思維。
(三)通過辨析來解決問題
在生活區域活動中,由于每一名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對于同一事件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教師不能也不應要求所有幼兒的想法都是統一的。為此在生活區域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化差異,認真對待每一名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并且要學會利用好這種矛盾,引導幼兒針對不同的觀點來展開辨析活動,增強生活區域活動的互動性。當幼兒出現不同觀點時,教師可以讓其分別闡述自己的想法,說明自己的理由,讓幼兒針對此展開討論或辯論,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看法進行融合,以此來活躍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學會用多種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培養和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
比如在“廚房小幫手”這一生活區域活動中,幼兒在制作西紅柿炒蛋這一道菜的步驟中產生了一些矛盾。有的幼兒認為應該先炒雞蛋,有的幼兒則認為應該先炒西紅柿。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幼兒正常的炒菜步驟,而是可以先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先停下手里的工作,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賽,鼓勵幼兒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說明這樣做的理由。在學生闡述完畢之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和引導,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嘗試第三種方法呢?大家的方式進行融合是否會產生更好的效果?通過這一總結指導的方式讓幼兒拓展思路,引導幼兒想出可以先將雞蛋炒好盛出再炒西紅柿的做法。之后教師再鼓勵幼兒通過剛才討論出的方式去進行生活實踐,在生活區域活動中學習一門技巧,提升思考意識和動手能力。
在互動討論和自主辨析的過程中,幼兒的思路能夠被最大化地拓展開,讓幼兒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止一種,這種思想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關鍵條件之一,也能夠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和思考意識,學會傾聽他人的想法來彌補自身的薄弱之處,取人之長,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進步。
(四)拓展延伸至一日生活
幼兒園生活區域活動不僅指的是在一個固定的區域展開相應的活動,教師要將生活區域擴大化,拓展延伸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引導和教育,豐富生活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第一,要在個人衛生方面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引導幼兒養成保持自身衛生的習慣和意識。比如很多幼兒在用紙擦過手或者是鼻涕之后,會隨手將臟紙巾放在旁邊,很少會主動扔進垃圾桶里。這種習慣非常不好。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動畫視頻,通過形象的畫面讓幼兒知道這種行為的錯誤之處,并且理解病毒傳播的方式,讓幼兒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接下來教師再給幼兒進行示范教學,讓幼兒模仿教師的行為,讓幼兒知道應該怎樣清理自己的垃圾,保持個人清潔。
第二,教師要在用餐方面對幼兒的自理能力進行培養,幼兒用餐時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行為表現,比如有的幼兒用餐時總是“神游天外”,不能集中與用餐這一件事情上,有的還喜歡聊天;還有的幼兒挑食嚴重,用餐過程十分坎坷。為此,教師在幼兒用餐之前可以制定一個規則,并承諾如果能夠安靜不挑食,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就可以獲得神秘獎勵。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理,讓幼兒在良性競爭的氛圍內互相激勵和學習。在用餐過程中,對于表現好的幼兒教師要及時表揚,發揮榜樣的作用,影響更多的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第三,教師要在午睡方面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的幼兒喜歡午睡,有的則不喜歡,針對幼兒午睡的不同習慣,教師要采取靈活的方式去解決。針對一些難以入睡,并且容易影響他人午睡的幼兒,教師可以在午睡時間坐在他身邊,穩定幼兒的情緒,讓幼兒能夠順利安靜地進入睡眠狀態,久而久之養成幼兒健康的午睡習慣,提高幼兒自主午睡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是學前教育中重要的工作任務,教師要充分發揮生活區域活動的優勢和價值,豐富生活區域活動的內容,創新生活區域活動的形式,以此來給幼兒創造一個舒適健康地成長環境,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從小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小俊.立足生活區域活動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J].小學科學:教師,2020(6):1.
[2]袁偉燕.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29):1.
[3]陳芳.探討利用區域活動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教學策略[J].讀書文摘,2016,18(2):8485.
責任編輯:黃大燦
(本文系安慶市教研課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成的園本實踐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AJKT20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