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摘要:復述能力是語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學生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依據兒童語言發展特點及能力階梯,循序漸進地在各冊安排了復述聯系要素,尤其是語文二、三年級教材,均對復述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培養復述能力,要讀懂“課程標準”,明確年段復述定位;讀懂“教讀課文”,解碼文本復述支點;讀懂“自讀課文”,形成復述能力。讀懂這三點,才能真正地為培養復述能力鋪下基石。
關鍵詞:復述能力 小學語文 自讀
在小學階段,母語的習得、語感的形成、言語的建構都離不開復述這項基本的學習活動,復述對學生學習語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遵循兒童身心規律、語言發展特點和能力進階的規律,有梯度地在每一冊教科書中安排了復述要素,重點是在二、三年級,其對復述作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性安排,這些都為培養學生復述能力做好了鋪墊。同時,教師必須正確解讀課標和課程,對于復述能力的培養才會更有深度。
一、讀懂“課程標準”,明確年段復述定位
“復”指第二次或者重復,“述”就是講述和敘述。復述,顧名思義就是再次敘述,是學生在感知或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積極主動思維,用自己的語言去建構閱讀文本。復述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循序漸進,堅持練習。課標對各學段復述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學段復述目標是簡單地說,自信地復述;中學段要求清楚地說,詳細地復述,講故事力求具體生動;高學段是有條理地說,創造性地復述。具體細化如下:
低年級段強調“感興趣”,這非常貼合兒童的心理預期,凸顯復述的趣味性,能夠觸發孩子的“說點”。當孩子饒有興致地說下去的時候,他們復述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培養。有了這顆自信的種子,復述之花就會慢慢地綻放開來。如《小蝌蚪找媽媽》一文,課后要求講一講故事,編者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巧設圖畫支架,讓學生給圖畫排序,梳理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然后借助圖畫提醒,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述圖畫中的內容。這里編者就在“感興趣”上做了文章,把文字轉換成畫面,由畫面激勵學生去說,通過連線,梳理故事的脈絡,降低了復述的難度,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到了中年級,課標要求“敘述作品大意”,這就突破了“感興趣的情節”這一點,要聯系不感興趣的情節,才能敘述出作品的大意;“力求具體生動”,就是提示我們由簡單的復述提升到詳細的復述。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漏》課后習題要求:借助下面的示意圖和文字的提示,按照地點變化的順序,復述這個故事。題干表明,按照地點變化才能復述出作品的大意,借助示意圖和文字提示才能具體生動地復述出精彩的情節。
高年級的復述應該是建立在前兩個學段的基礎上的,要求能簡要復述,梳理出作品的脈絡大意,并對部分內容做創造性地加工。學生在閱讀時,要留意文本中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或者是文本中留白的地方,在些精彩之處精雕細琢,充分地發揮想象,有條理地復述,這樣聽者才會聽得清楚明白,才能想象出描述的情景。所以課標要求“能抓住要點”“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復述能力。
二、讀懂“精讀課文”,解碼文本復述支點
統編語文教科書中的精讀課文是培養復述能力的最好載體,縱觀一至六年級的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教科書對復述這一語文要素的編排有如下特點。
(一)復述要求高
從三個學段抽查的三冊教科書中發現,對于復述的要求二年級下冊出現11次,三年級下冊出現13次,五年級下冊出現9次,均占該冊課文數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復述要求均安排在課后習題之中。課后習題用高度精練的語言聚焦語文要素,提示教師教的方向和學生學的目標,具有導向性。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地位上看,統編教材對復述的要求都很高。可見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把復述訓練落到實處。吳忠豪教授曾說過,一篇課文要是實在找不到好的語言實踐點,復述就是最好的落腳點。
(二)復述層次有序
縱向梳理復述要素發現,在統編教材中,“復述”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中,二年級和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課后習題要求的都是“講講”“說說”故事,如《蜘蛛開店》是根據示意圖講故事,《小毛蟲》是借助提示講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是再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鹿角和鹿腿》是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講講”“說說”也是復述的一種形式,在要求上低一些。“講講”“說說”主要側重于把握情節,對象都是故事性的生動的課文,說出大意即可,目的是讓孩子敢于說話,自信地說話。“復述”不僅有“講講”“說說”的要求,更多的是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分為“概括性復述”“詳細性復述”“創造性復述”,這更側重于思維的訓練,難度明顯加大。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根據語文要素的提示,這個單元的發展性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簡要復述的能力。簡要復述要求抓住故事主要情節復述,次要情節可以忽略,這明顯是建立在“了解故事內容,復述故事”的基礎上,同時為高年級“詳細復述”“創造性復述”奠定基礎。如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文,武松打虎是最精彩的部分,對此處學生必須要展開想象,配合上肢體語言,才能用自己的話講好這個部分。
復述要素在統編教材中,遵循學生的言語發展規律,有層次地安排和提升,體現出了序列性。由此可知,教材編者是在提醒我們執教者在培養學生復述能力的時候,要充分解讀文本,把握文本安排的序列性,讓學生在不同的年段開展不同層次的復述訓練,階梯式推進。
(三)復述支架多
復述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方法和策略的,學生要習得復述能力就必須多加訓練。統編教材呈現的復述策略很多。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和《千人糕》借助插圖復述。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借助路線圖復述。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對復述故事的方法做了梳理,給出了多種復述故事的不同方法。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安排三篇課文,提供三個不同的復述支架:《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小古文,明白小古文的大意才能復述,所以是借助注釋復述;《西門豹治鄴》一文故事情節性比較強,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分清主次復述;《扁鵲治病》《紀昌學射》是略讀課文,這兩篇文章時間順序比較明顯,給學生訓練復述能力搭建了支架。五年級要求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復述,如《草船借箭》《景陽岡》和《水手》。這些支架如同一張張梯子,降低了學生復述的難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
讀懂教材,了解統編教材的編排體系,聚焦單元整組語文要素,具體到單篇課文,解碼復述支點,將訓練真正落實到課堂中去,才能習得復述能力。
三、讀懂“自讀課文”,形成復述能力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閱讀課型就有了變化,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精讀課文我們也稱為教讀課文,略讀課文也稱為自讀課文。葉圣陶曾經說過,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依托精讀課文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在閱讀略讀課文中訓練和固化學習技能。故我們要讀懂自讀課文的要求,明白自讀課文的語文要素,習得復述能力。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一共安排了4篇課文,2篇精讀課文,2篇略讀課文,而且還是每一篇精讀課文后面緊跟著一篇略讀課文。這樣設計的意圖就是要用精讀課文作為復述的范例,將后面的自讀課文作為復述的實踐材料和場地,前面精讀課文安排的復述策略和方法在后面的自讀課文中得到實踐練習,使學生提升復述故事的能力,掌握復述故事的基本技能。《方帽子店》前篇的教讀課文《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借助表格”來復述故事;《方帽子店》這篇自讀課文則利用表格,梳理出“大人”和“小孩”對帽子店態度的變化,再借助表格復述課文;《棗核》前篇教讀課文《漏》進一步落實運用“借助示意圖”的復述策略。從教讀課文復述方法的習得到自讀課文復述方法的運用,都是建立在讀懂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的,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習得復述能力。
責任編輯:趙瀟晗
(本文系金華市教育規劃課題“統編教材‘雙線主題’下養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為JB202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