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要:目的 分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HLD)患者實施中醫綜合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回顧48例HLD患者臨床資料,在理療過程中配合中醫護理干預;結果 護理后為腰膝酸軟、下肢麻木、腰背疼痛評分低于護理前;結論 對HLD患者實施中醫綜合護理,緩解患者為腰膝酸軟、下肢麻木、腰背疼痛癥狀效果顯著。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綜合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HLD是指因腰椎間盤退化,纖維環部分或完全破裂,突出的髓核對神經根與馬尾神經造成刺激或者壓迫的疾病,輕者引起患者功能受限,重則引起患者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對其日常生活與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當前臨床上關于HLD首選保守治療,治療期間配合中醫護理模式具有顯著優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這段時間在我院保守治療的48例HLD患者為本文研究對象,男性與女性例數分別為28例、20例,最小年齡為45歲,最大年齡為75歲,平均年齡(55.36±6.32)歲;均在我院經影像學檢查(如:CT或者MRI)確診為LDH,均符合保守治療適應癥,對本研究知情,志愿參與到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病例在確診后均在我院接受理療,即結合患者的病情選擇熱庵包、中醫定向透藥、灸法、拔罐、耳穴貼敷、耳針等等治療手段,一般1個療程時間為7d。在此期間配合中醫綜合護理,內容包含:
1.2.1健康指導。在對患者實施理療前,介紹對應操作的流程、實施意義、注意事項等等,從而獲得患者的配合。
1.2.2情志護理。做好跟患者的溝通,結合患者面部表現、語氣等評估其心理狀態,針對伴有不良情緒的,及時給予情志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積極配合到臨床治療與護理中。
1.2.3膳食指導。整體飲食以清淡為主,針對氣滯血瘀型患者可食用行氣活血的食物;針對濕熱痹阻型患者,可多食用清熱利濕與通絡止痛的藥物;針對寒濕熱痹型多食用生姜、羊肉等熱性食物。
1.2.4針灸護理。依照中醫理論,按照醫囑選擇對應穴位,使用25號3寸毫針,取患者的俯臥位,常規消毒,針刺上述穴位,待得氣后,將艾條置于腰部病變節段夾脊穴處尾針,然后將艾條下端點燃,配穴針得氣后,每隔10min手動行針1次,每次20min,留針30min后拔出,針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穴位情況,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
1.2.5推拿護理。針灸完畢后實施推拿,取其俯臥位,使用推、揉、按、彈撥法,讓其腰部肌肉放松,操作者再用右手手掌按揉兩側腰肌,用拇指將病變處腰椎棘突旁的壓痛點予以按壓,分別按照大腿后側——臀部——小腿外側、足部的順序予以按壓,再采用點按的手法分別對大腸俞穴、腎腧穴、風市穴、關元俞穴、委中穴等進行推拿。
1.2.6功能鍛煉。結合患者身體狀況和喜好指導其適當進行腰部旋轉、擴胸運動、轉體體操、游泳、三點或者五點支撐等運動,目的是改善肌肉彈性與柔韌性,疏松筋骨。
1.3觀察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對護理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進行比較,內容為腰膝酸軟、下肢麻木、腰背疼痛三個內容,每個內容分值為0~4分,癥狀嚴重程度與分值為正相關[1]。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應用SPSS21.0數據統計軟件,對應指標用卡方檢驗。
2.結果
結果顯示:護理后患者在腰膝酸軟評分(1.45±0.22)分、下肢麻木評分(1.48±0.18)分、腰背疼痛評分(1.51±0.24)均低于護理前(3.21±0.31)分、(3.09±0.21)分、(3.52±0.21)分,且P<0.05。
3.討論
HLD作為骨科常見病癥,也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給患者機體造成痛苦,而且還降低了患者勞動能力。當前臨床上治療HLD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最為常見,其中首選保守治療,中醫護理模式在保守治療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在上文中,總結了在HLD理療過程中配合中醫護理的效果,結果顯示護理后患者在腰膝酸軟、下肢麻木、腰背疼痛方面的評分顯著低于護理前,其中實施情志護理,緩解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心;實施膳食護理,指導患者科學飲食,促進康復;實施針灸護理,選擇對應的穴位進行治療,能行氣活血、痛經止痛,還能解除肌肉與血管痙攣除,讓血液循環恢復暢通,局部血液供應得以增強,使病變周圍組織粘連情況得到改善,達到降低疼痛的效果,同時對腰部病變節段夾脊穴處尾針進行艾灸,從而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實施推拿護理,有效地改善患者肌肉血液循環,有效地減輕炎癥、水腫等臨床癥狀;實施康復鍛煉,指導患者合理鍛煉,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2]。
參考文獻:
[1]孫秀瑛. 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2021,13(13):126-129.
[2]肖瑩,涂陽林,賈超. 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疼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 全科護理,2017,15(32):401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