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欣
(齊齊哈爾建華醫院神經內科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急性腦梗死是指腦血管在短時間內血流中斷導致供血部位腦細胞血氧缺失的一種疾病,在神經內科非常多見,會造成患者運動、感覺功能失常,嚴重者會發生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該疾病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該疾病的產生與血管內膜脂質過氧化、載脂蛋白代謝紊亂相關,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影響,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一直十分重視。臨床對該疾病的用藥方面具有較高要求,通常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可以對病情進行一定控制,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靜脈溶栓治療對于該疾病患者血流再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腦細胞發生缺血的十分鐘內可以及時再通血流,腦細胞重新獲取血液供應,則會大幅度降低腦細胞死亡、損傷的程度。溶栓治療是目前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可以幫助患者缺血區血流得到再次供應,減少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損害。相關研究表明,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對該疾病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2 月期間本院收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0 例,分組觀察,分析阿替普酶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2 月 期 間 我 院 接 收的7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通過隨機抽樣方式將患者劃分成常規組(35 例)與研究組(35 例)。常規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61 ~76 歲,平均年齡(66.42±2.66)歲;病程1 ~5 h,平均(2.44±0.44)h;發病原因:腦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夾層,例數分別為16、19 例。研究組中,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60 ~77 歲,平均年齡(67.11±2.05)歲;病程1 ~4 h,平均(2.37±0.15)h;發病原因:腦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夾層,例數分別為17、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患者;②初次發病,病程不超過5 h;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存在臟器類重大疾病者;②顱內存在既往出血史;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存在精神障礙者;⑤沒有自主語言表達能力者;⑥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均實施基礎治療,具體內容為:為患者控制血壓、血糖、顱內壓,對其體內水電解質失衡問題進行處理,給予患者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腦血管循環藥物及清除氧自由基等藥物治療。在靜脈溶栓前按規定為患者進行適應證、溶栓禁忌證的評估,確定患者是否在溶栓時間窗內。
常規組給予常規方式治療,為患者靜脈注射尿激酶(生產廠家:南京南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3290),總劑量150 萬U,滴注時長不超過30 min。
研究組患者給予靜脈注射阿替普酶(生產廠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準文號:S20020034)治療,根據患者體重給藥,0.9 mg/kg,確保總劑量不超過90 mg,初始用藥在1 min 內為患者注射10%的阿替普酶,之后在1 h 內通過微量泵泵入剩余90%。
兩組患者均治療30 d。
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臨床療效、認知功能水平以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1)隨訪患者30 d 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6、超敏C 反應蛋白四方面,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后,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2)臨床療效包括顯效、改善、無效三方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顯效:指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有效:指患者癥狀減少30%以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以上;無效:指患者癥狀沒有任何緩解,甚至更加嚴重。(3)隨訪患者30 d 后的認知功能,應用簡易智能評價量表進行評定,包括記憶力、定向力、概念形成、注意、語言五個方面,每個方面分值最高分為6 分,分數越高代表認知功能恢復越好。(4)不良反應包括顱內出血、牙齦出血、皮下瘢痕、消化道出血四方面。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s,分)
急性腦梗死是因血管腔閉塞、腦血栓等引起的一種腦部供血不足、腦組織壞死情況,其特征為發展迅速、發病突然,如治療不及時會增加預后風險,損傷患者神經功能,留下后遺癥。相關報道顯示,每年死于該疾病的患者多達四百多萬,該疾病患者的供血區腦組織極有可能產生缺血性壞死情況,對其局部神經細胞造成損傷,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情況,進而對其生命造成威脅,所以要盡快治療,因此為該疾病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式非常關鍵,靜脈溶栓治療是該疾病治療的重要措施,對患者血流再通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對患者神經功能起到保護作用。相關研究表明,腦部壞死區周圍神經元功能缺失后,神經元依然存活,如果患者進行及時治療,能夠恢復腦供血,避免神經元壞死,從而恢復神經元功能。阿替普酶是急性腦梗死常用的靜脈溶栓藥物,是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主要成分為糖蛋白,溶栓效果良好,具有較佳治療效果。阿替普酶屬于血栓溶解類藥物,是臨床常用藥物,一般用于治療肺栓塞、深靜脈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動靜脈瘺血栓患者,與血栓網狀蛋白產生作用后,會促使纖溶酶原活化,保持腦供血,促進腦組織缺血再灌注,利于缺血區域的血供恢復。為患者進行阿替普酶早期靜脈溶栓,可以激活患者體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讓纖溶酶原轉為纖溶酶,產生溶栓效果。阿替普酶具有較長的半衰期,且特異性較強,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腦部血液循環阻力,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缺血區域,從而盡快恢復神經功能。同時阿替普酶給藥方式是靜脈注射,可以加快血液灌注速度,能夠盡快拯救缺血半暗帶腦神經細胞,降低腦神經受損程度。相關研究表明,根據患者急性腦梗死情況,為患者進行阿替普酶早期靜脈溶栓治療,能夠減少炎癥反應,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此外,在使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之前,要掌握患者的病史、適應證和禁忌證,對于口服抗凝藥治療、感染性血栓性靜脈炎以及80 歲以上的患者,要謹慎使用,且在用藥期間要對患者進行全天候動態心電圖檢查。在楊紅、吳江研究中,應用阿替普酶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65%,高于靜脈注射尿激酶治療組。而本文中,為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早期靜脈溶栓后,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表明采用上述治療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可以增強療效。在李鵬飛的研究當中,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超早期阿替普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患者各項炎癥因子水平均得到改善。而本文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表明早期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還可以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在張紅偉研究中,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后,記憶、定向力、概念形成、注意、語言的能力評分分別為(4.65±1.03)、(4.51±1.12)、(4.43±0.89)、(4.29±1.44)、(4.77±0.61)分,均高于常規治療組,而本文中,研究組的記憶、定向力、概念形成、注意、語言的能力評分分別為 (4.76±1.14)、(4.62±1.23)、(4.54±1.11)、(4.38±1.55)、(4.88±0.72)分,均高于常規組,和張紅偉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阿替普酶早期靜脈溶栓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在任寶龍等的研究中,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小劑量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后,出血發生率為16.7%,低于大劑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療,而本文中,為患者進行早期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3%,低于常規組,與任寶龍等人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可以降低出血發生率,具有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在阿替普酶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方式下,能夠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提高療效,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