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楊巨品(通信作者),王育芳,羅紅麗,李 薇
(1 大理州人民醫院檢驗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2 大理州人民醫院兒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維生素D 是一種脂溶性類固醇激素前體,是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之一,主要由皮膚經光照后產生。其水平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紫外線輻射、膳食補充、年齡肥胖、種族和民族因素等。維生素D 主要有維生素D3(膽鈣化甾醇)和維生素D(麥角鈣化甾醇)兩種存在形式。維生素D 本身并不具有生物活性,需要發生2 次羥基化,從而轉化為生物活性形式。維生素D 參與體內鈣磷的調節,在骨代謝中的作用已被廣泛認可,而且有促進細胞增殖分化的作用,促進鈣鹽的更新及新骨生成,也促進鈣、磷重吸收,可提高血鈣、血磷濃度,有利于新骨生成和鈣化,對兒童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另有研究發現兒童維生素D缺乏還與兒童糖尿病、兒童肥胖、兒童支氣管炎、骨代謝、免疫力低下等有關,如兒童體內維生素D 缺乏或不足會導致其生長發育受阻,免疫力低下而出現各類疾病,甚至對終身健康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本次研究旨在對大理地區兒童維生素D 提供詳細數據,為兒童合理補充維生素D 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0 月在大理州人民醫院就診的1 012 名兒童,其中男566 人,女446 人。納入標準:①參加體檢的兒童;②年齡0 ~12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可能引起維生素D 異常的疾病,如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甲狀腺疾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痛、矮小癥,佝僂病等。將其按年齡分組,0 ~1 歲為嬰兒組,1 ~6 歲為幼兒組,6 ~14 歲為學齡組,分析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兒童25 羥基維生素D 營養狀況。
對患兒進行體內血清維生素D 水平檢測。記錄患兒血清中維生素D 水平情況,分析1 012 名兒童的維生素D水平的基礎情況,基礎情況包括:維生素D 平均水平、缺乏人數、不足人數、性別等;比較不同組別間維生素D 缺乏情況;比較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性別的兒童維生素D 缺乏情況。
本次研究用的儀器是西門子生化分析儀ADVIA2400,試劑使用伊普諾康25-羥基維生素D 試劑盒,應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患兒的血清。維生素D 參考范圍:25-羥基維生素D 水平<10 mmol/L 為維生素D 缺乏;10 ~30 mmol/L 為維生素D 不足;30 ~100 mmol/L 為維生素D 正常;25 羥基維生素D >100 mmol/L 為過量疑似中毒。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K-S檢驗發現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df = 1 012,<0.001),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表示,故計量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012 名兒童25 羥基維生素D 水平為(27.69±8.56)mmol/L,其中36 名兒童缺乏(7.52±1.34)mmol/L,缺乏率為3.56%;610 名兒童不足(21.94±4.51)mmol/L,不 足 率 為60.28%;366 名 兒 童 充 足(38.79±6.12)mmol/L,充 足 率 為36.17%。446 名 女 童25 羥 基 維 生素D 水平為(26.06±8.2)mmol/L,其中18 名兒童缺乏(7.61±1.5)mmol/L,女童缺乏率為4.04%;294 名兒童不足(21.52±4.7)mmol/L,女童不足率為65.92%;134 名兒童充足(38.5±6.25)mmol/L,女童充足率為30.04%;566 名男童,平均水平為(28.98±8.82)mmol/L,其中18名兒童缺乏(7.44±1.21)mmol/L,男童缺乏率為3.18%;316 名兒童不足(22.33±4.26)mmol/L,男童不足率為55.83%;232 名兒童充足(38.95±6.05)mmol/L,男童充足率為40.99%。男性兒童25 羥基維生素D 充足率高于女性兒童,差異顯著(<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兒童25-OH 維生素D 缺乏情況[n(%)]
不同年齡兒童25 羥基維生素D 缺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比較不同年齡的男性兒童的維生素D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不同年齡的女性兒童的維生素D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年齡兒童25 羥基維生素D 水平比較
不同年齡的男童25-OH 缺乏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不同年齡的女童25-OH 缺乏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25-OH 缺乏情況比較[n(%)]
維生素D 本身并不具有生物活性,需要發生2 次羥基化,從而轉化為生物活性形式。第1 次羥基化發生在人體肝臟,產生25-羥基維生素D;第2 次羥基化主要發生在人體腎臟,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物1,25-二羥維生素D。當1,25-(OH)2D 足量時,它可進一步在腎臟轉化為24,25-(OH)2D,最后發生分解代謝。循環中的25-羥基維生素D 的半衰期為2 ~3 周,時間較長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此,在臨床醫學領域,對人體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 的檢測經常被用于確定人體內維生素D 的含量。維生素D 水平的缺乏不僅出現在兒童,老人及妊娠期婦女也是維生素D 缺乏的主要人群,維生素D 是促進嬰幼兒、兒童期生長發育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基礎條件更加優越、居住環境更好,全球人民的整體健康指數正在逐步上升,但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兒童維生素D 水平含量仍有不足的情況發生。根據我國相關規定,在嬰兒出生2 周后應開始給予維生素D 的補給,并確保每天攝入400 IU,這一規定的攝入量低于歐美國家的每天攝入600 IU,雖然如此,我國大部分嬰幼兒的每日攝入量仍不足,這也導致了我國嬰幼兒的維生素D 整體水平低于歐美地區。
本文顯示,兒童維生素D 平均水平存在群體性不足的情況,總體充足率(36.17%)不到40%。尤其學齡期兒童最為顯著。嬰幼兒組維生素D 有78%兒童含量充足,幼兒維生素D 有39.6%含量充足,學齡期兒童維生素D有10.2%含量充足。不同年齡段含量差別較大與報道一致,不足、缺乏均有差別,有統計學意義。這與不同年齡段兒童喂養方式、生長發育、日照時長、運動類型與強度等有關。兒童維生素D 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不斷下降,這是因為孕婦在妊娠期受到身邊、電視、網絡的影響,重視妊娠期微量元素的補給,為嬰兒體內提供足夠的維生素D 水平,當嬰兒出生后,大部分家庭是或是因為父母是獨生子,或嬰兒是獨生子,對嬰兒的喂養非常重視,也嚴格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喂養,使嬰兒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同時隨著我國對嬰幼兒奶粉的嚴格管控,以及奶粉中加入了包含維生素D 的多種微量元素,也使嬰幼兒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體內90%的維生素D 的來源主要是因陽光照射中的紫外線能與皮膚組織中的7-脫氫膽固醇作用后轉化而成。但是,隨著嬰幼兒的不斷成長,對外界事物的好奇以及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逐漸回到工作崗位,開始給孩子接觸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電子產品給孩子帶來的視覺沖擊導致孩子不愿意出門,以及監護人也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而忽略孩子,繼而導致孩子出門運動減少,光照時間縮短,維生素D 的補充降低,使孩子的整體維生素D 水平不斷下降。還有就是孩子在3 歲以前的疫苗接種較多,到醫院或診所接種時對孩子的常規體檢也比較頻繁,而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疫苗接種及體檢頻率下降,使家長接受醫護正確指導的時間也降低,進一步使孩子缺乏正確的活動而出現維生素D 不足的現象。可見,嬰兒時期,家長更為注重兒童在身體方面的關照,定期體檢,按醫囑為嬰兒補充相關營養素。在不同性別對比中,女童缺乏率高于男童,男童充足率為40.99%,女童充足率為30.04%,男女童差異顯著(<0.05)。但均不到50%。不同性別,相同年齡段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曲建平等在對內蒙古0 ~14 歲兒童維生素D 營養狀況研究及潘輝等對舟山海島地區2013 年—2018 年兒童血清25 羥維生素D 水平研究中的結果一致。雖然如此,但值得關注的是,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擔心紫外線的曬黑、曬傷等,戶外活動明顯會低于男生,因此在鼓勵女生外出活動時應適當使用防曬物品等。不同民族兒童在相同年齡段,不同性別間差異不大。大理地區四季如春,空氣質量較好,傳統育兒通常早上九點到十點之間,帶小孩嬰幼兒到戶外曬太陽,嬰兒皮膚較嫩,一般都是遮住頭部,解開衣服,曬臀部和腿部和腳,對口服補充的維生素D 在體內轉化提供了良好條件。幼兒期兒童體檢頻率下降,一般不刻意補充營養素,都由食物中吸收,逐漸開始自己運動,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強度、方式等參差不齊。學齡期兒童,家長對兒童的關注點,更多轉移到學業方面,沒有生病一般不會到醫院就醫,鮮少有家長為兒童定期對兒童進行體檢、作喂養咨詢,學齡期兒童,每天大量時間在教室度過,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大壓縮,放學回家,活動以完成作業居多,運動時間減少。學齡期兒童,生長發育較旺盛,6 ~12 歲兒童身高普遍明顯增高,因此,相同年齡,不同性別之間缺乏、不足差距較明顯。因此,相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兒童維生素D 含量差異不大。同時,研究結果中還發現,兒童在不同季節中所表現出來的維生素D含量也是有差異的,夏季兒童的維生素D 水平最高,冬天最低,這是因為,夏天的氣溫較高,兒童愿意到戶外活動,冬天氣溫偏低,監護人擔心兒童受寒,會減少兒童外出活動。因此,建議冬季無法外出活動時,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 制劑以滿足兒童生長發育所需。
對于維生素D 缺乏的兒童應加強對監護人和兒童有關維生素D 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多到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同時攝入適量的奶制品、魚、瘦肉、海產品等,減少油炸食品、甜食、冷飲的攝入量。定期接受維生素D 水平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適當攝入維生素D,及合理安排活動及飲食。
兒童維生素D 缺乏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女童高于男童。亦是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營養問題。學齡期,青少年期是人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維生素D 的作用不可忽視。維生素D 的補充和吸收,保持足夠的日照,每天1 ~2 h 的戶外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醫務人員應該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積極開展維生素D 補充的科普宣傳和用藥指導,使維生素D 的補充合理,規范。有益于促進大理當地兒童生長發育。